基于“互联网+”背景下企业集群组织结构创新综述

2018-12-05 13:54
对外经贸 2018年12期
关键词:互联网+结构企业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 管理经贸系,安徽 铜陵 244061)

一、引言

在日益激烈和复杂的竞争环境中,随着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市场需求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传统企业独立经营的模式已经无法适应今天全球竞争的需要,常常不能保持企业的领导地位[1]。企业以网络组织形式进行合作创新日益得到理论界和企业界的重视,企业极力构建合作网络组织,跨组织合作发展很快,而且形成了集体竞争浪潮[2]。“互联网+”的出现是在特定的网络环境条件下孕育出来的。

狭义的“互联网+”是指基于因特网的经济活动,如网络产业、电子商务以及网络投资、网络消费等其他网上经济活动。广义的“互联网+”是指以信息网络为基础或平台的以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应用为特征的、信息与知识起重大作用的经济活动。“互联网+”从根本上改变了企业的运营环境,对原有的企业组织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和影响。目前世界各国的企业正在不断地调整自己的组织结构,以适应“互联网+”带来的巨大改变[3]。从经济学的层面上看, 我们要研究的“互联网+”应该是一种广义层面的“互联网+”,它是一种具有全社会意义的新的社会经济形态[4]。

二、企业组织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创新的概念

国外关于组织结构的定义主要有:明茨伯格在其2007年出版的《卓有成效的组织》一书中将组织结构定义为:是将工作拆分成若干不同的任务,再协调整合起来以实现工作目标的各种方法的总和[5];钱德勒在1962年出版的《战略与结构》一书中认为企业的组织结构是企业“实现战略的一种手段和途径”,“结构必须符合战略。一个公司应当首先建立起战略,然后寻求建立一种实现该战略的合适的框架[6]”;罗宾斯认为“所谓组织结构,就是组织内部对工作的正式安排[7]”。

国内关于组织结构的定义主要有:周三多等人认为其是企业组织内部各个有机构成要素相互作用的联系方式或形式,以求有效、合理地把组织成员组织起来,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协同努力。组织结构是企业资源和权力分配的载体,它在人的能动行为下,通过信息传递,承载着企业的业务流动,推动或者阻碍企业使命的进程。由于组织结构在企业中的基础地位和关键作用,企业所有战略意义上的变革,都必须首先在组织结构上开始[8];刘松博、龙静认为企业组织结构是指组织内的全体员工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在管理工作中进行分工协作,在职务范围、责任、权利等方面形成的体系。组织结构是实现企业目标的一种手段,这个结构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公司治理结构、管理组织结构、生产作业结构和组织间关系结构四个子系统,以及智能和流程的两个维度[9]。

以上定义虽然在形式上有所不同,但是有一些共同之处:首先,目标是相同的,组织结构的设计都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组织目标或者组织战略而存在的;其次,都是出现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都是为了服务于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并且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而发展;最后,无论任何定义,对于组织结构来说都由一定的要素组成,在任务导向下进行规律的组合。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企业的组织结构应该定义为:在特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组织为了实现组织目标,而将企业各种组织要素进行分配和组合而形成的组织形式。

对于企业的组织结构创新,笔者认为是企业为了适应不断激烈的竞争环境和特定的社会经济环境,而对企业的组织形式进行不断地调整,添加、减少或者删除一些组织要素,以增加组织的活动效率,提高实现组织目标的能力,提升组织的整体竞争力。

三、企业集群组织结构创新理论解释的研究

(一)一般系统论解释

根据系统理论,组织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外部环境的变化是企业集群组织结构变化的外部诱因,企业的组织结构是随着企业外部环境变化而变化的。外部环境中生产要素的输入包括人员、资本、自然资源等。这些生产要素的数量特别是质量发生变化时,企业的组织结构必须进行变革以适应外部环境的新要求。同时,外部环境中的竞争压力也会输入到组织中,迫使组织进行变革[10][11]。

(二)核心竞争力解释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管理领域中最流行的名词之一。它不仅代表了企业战略理论的最新发展潮流,也成为企业集群组织结构变革的重要理论指导,成为解释企业间特别是战略联盟、虚拟企业蓬勃发展的主要理论基础。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决定了企业的规模和边界。任何企业想在产品设计、生产、销售等各价值环节都有竞争优势是不可能的,企业间的竞争已经形成一种能力的竞争。这就要求企业一方面要对企业内部的流程加以改造,以提高对顾客需求的反应能力;另一方面,要求企业明确核心竞争能力,形成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业务领域。在核心竞争力理论的指导下,企业的战略重点将是强化自身的核心业务,对于非核心业务则是通过各个企业间合作的方式解决。企业的规模由此得到精简[12][13][14]。

(三)交易费用理论解释

交易费用理论在解释企业集群组织结构创新上具有优势,迪屈其指出这种优势来源于“能够提供对公司进行必要的分析方法[15]”。为了寻求交易费用的降低,人们在企业集群组织结构和形态方面不断创新。科斯认为企业将交易内部化后将有效降低交易成本。之后的新制度经济学家致力于企业和市场之间的替代组织结构的相对交易成本研究。

“互联网+”条件下,新的组织结构降低了成本,进一步推动了组织结构的变革。一方面,在新技术条件下企业的管理成本降低,通讯技术、网络技术将企业各个职能部门紧密联系起来,促进了企业组织扁平化、网络化;另一方面,“互联网+”环境降低了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有利于企业之间组织结构的形成[16][17]。

(四)知识管理理论解释

知识管理的思想带来了知识管理的重大变革,其中在组织领域,知识管理要求建立一套有效的组织体系以支持企业的知识管理活动,为此必须按照知识管理要求对组织进行调整。第一,知识的分布影响企业的组织结构,企业中的知识分布及知识传递成本与权力成本的大小影响着企业集群组织结构的形式。当知识在组织结构中主要集中在高层决策者时,组织结构以集权为主,当知识在组织中分散时,企业组织多采取分权的组织结构。第二,知识管理客观上要求组织结构作出变化。知识是在员工持续地沟通、交流及员工共勉的基础上创新发现的,这就要求企业内部有广泛的知识交流和共享,因此必须建立适宜的组织结构及知识网络以增进这种交流与知识共享[18][19][20]。

(五)技术决定论解释

技术与组织结构的关系历来为众多学者重视,许多学者从技术的角度解释了具有不同技术工艺的企业应该采取不同的组织结构形式,钱德勒也曾描述技术上的创新催生了科层式组织结构[21]。

高新技术在组织中的应用改变了工业经济时代的大规模流水线生产方式赖以生存的技术基础,柔性的制造系统、便捷的信息沟通网络、科学的决策系统保证了利用大规模生产技术获取规模经济的同时,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个性需求,从而使生产组织的形式发生变化,此外,由于高新技术的使用降低了企业内部管理的协调成本和外部交易成本,也推动了集群企业组织结构的全面变革与创新。

上述对于组织结构创新的理论解释表明了在不同的社会和经济背景下,组织结构创新的必要性,同时,每一种理论解释的产生都有其合理之处。

四、基于“互联网+”条件下组织结构创新的研究概述

(一)国外关于“互联网+”条件下组织结构创新研究

1.矩阵型组织结构创新。Perham认为“互联网+”条件下矩阵型组织结构是一种比较好的选择,他认为矩阵型组织结构大约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它是适应新产品和服务开发的需要而产生的组织结构,与以前传统的直线职能和事业部制结构相比,矩阵式结构最重大的变化是出现了正式的横向权力。[23]矩阵结构分为两种:职能矩阵和产品矩阵(或者称为强弱矩阵)。Larson和Gobeli研究认为在职能矩阵中,职能经理拥有更大的职权,而项目或产品经理只是协调各产品线的活动。产品矩阵中的情形则相反,项目或产品经理拥有更大的职权,职能经理只是将有专门技术的人员分派到各个项目中去,并在需要时提供专业技能的建议[24]。这两种形态矩阵中员工同时需要向职能经理和项目经理报告,这就会由于双重权力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冲突。Ford和Randolph注意到由于两种权力来源于高层管理者授权,在面对冲突时高层管理者主要责任是维持两者之间的权利平衡[25]。

综上所述,矩阵型组织结构的出现和发展,打破了传统单一的纵向权力路线,建立起了横向和纵向的二元权力路线和沟通路线。这种组织结构为组织提供了满足不同目标的解决办法,同时满足了横向沟通的需要。这种组织结构的本质特征是将专业化的职能部门与一体化的项目组织两种要求整合在一种结构之下。但这种组织结构也有一定的缺点:组织的信息和权力等资源一旦不能共享,项目经理和职能经理之间势必会为争取有限的资源或因权力不平衡而发生矛盾,这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协调处理这些矛盾需要付出更多的组织成本。在这样的组织结构中存在双向领导的问题,成员之间还可能存在任务分配权责不明,权责不统一的问题。

2.网络型组织结构创新。Powell认为网络结构是一种既非市场又非等级制度的独特形式,它比市场联系更为持久和分散,同时又比等级制度的联系更为互惠和平等[26]。这种组织结构与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业务外包趋势有关,Snow发现很多大公司经过重组、剥离重新回到自己擅长的业务领域,而把部分业务或者管理活动交给外部机构来处理,很多快速发展的行业都采取这种结构[27]。Harrison认为网络结构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工艺网络形式、小公司组成的工业区、大公司主导的生产系统、战略联盟。同时他指出,现实中的网络型组织远远不止这四种组织结构[28]。

网络型组织结构的决策效率最注重整体性的决策,由于充分与战略联盟成员进行沟通交流,网络成员的信息共享程度较高,信息相对来说是充分的。网络成员根据这些信息来制定和修改自己的决策,因此在整个网络型组织中其决策是效率最高的。

网络型组织结构通过其特定的结构形式,体现了组织结构扁平化以及组织结构动态和弹性的原则,能够较好地适应当今时代的需求,促进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提高。但同时网络型组织结构缺乏可控性,管理者必须进行及时调整。

3.学习型组织的组织结构创新。Peter Senge在1990年出版的《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和实务》中提出了学习型组织的概念,他认为:学习型组织是在发展中形成了持续的适应能力和变革能力的组织。学习型组织是通过不断地弥补自己的缺陷、修正错误使自己得以完善的组织。他指出组织通过培养学习氛围,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它具有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的、符合人性的、能够持续发展的组织结构。

国外学者研究认为,学习型组织不是单一的模式,它是关于组织的概念和雇员作用的一种态度或者理念,是一种新思维方式对组织的思考。学习型组织一般具有三个特点:一是组织的整体重于组织的局部,部门间的边界要尽量弱化;二是将平等作为主要价值观,它是一种营造集体意识和人与人之间相互关心的文化氛围的组织;三是奉行鼓励冒险、变革和不断改进[29]。

在学习型组织中每个人都会参与识别、解决问题,拥有学习型组织理念的组织结构能够更好地发展自己的综合竞争能力。

4.虚拟组织结构创新。虚拟组织是网络型组织结构的一种,是由有关独立的组织,如供应商、客户甚至是竞争对手联合起来的网络联盟,以共享技能、资金、低成本和市场。虚拟组织最先出现于Kenneth Preiss、Steven L.Goldman.Roger N.Nagel于1991年合作编写的报告《21世纪的生产企业研究:工业决定未来》,虚拟组织被认为是企业组织系统化变革的一种重要形式。1995年,三人再次合作出版了《灵捷竞争者与虚拟组织》一书,把虚拟组织作为增强竞争力的组织方式进一步研究。William H.Davidow和Michael S.Malone在其专著《虚拟企业》一书中对虚拟企业的内涵进行了描述和探讨。

Kenneth Preiss等人认为,虚拟组织是由各种企业单位形成的一种集团,其中人员和工作过程都来自于这些企业单位,他们彼此紧密联系、互相影响和相互作用,为了共同的利益而奋斗。虚拟企业就是由各类企业共同形成的一种网络组织即虚拟化网络组织,这些组织的员工都来自这些企业,他们彼此联系、互相影响和作用,为了共同的目标而携手合作。虚拟组织具有网络组织结构的特征,但是其更具强调动态性、临时性和机会导向的特征和虚拟性特征。

虚拟组织是在“互联网+”的背景下产生的,这样的组织产生是一定社会经济背景下的必然产物。在“互联网+”背景下,企业的信息相对来说是充分的,企业要想通过垄断信息的方式来获取利润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企业要想实现另外一个利润的增长点,就必须通过改变自身的因素来实现组织竞争力的提升和发展。虚拟组织能够更加灵活地反映市场的需求和应对市场的变化,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协同化和集团化。

(二)国内关于“互联网+”条件下组织结构创新的理论

1.网络化科层组织结构创新。谭春华认为网络化科层组织是诞生于“互联网+”条件下的新型组织结构形式。网络化科层组织并不是将科层组织全盘否定,而是对现存的科层组织进行网络化改造,即:为了适应“互联网+”,用网络结构来补充和改善科层组织结构的不足,而不是完全的取代。网络化组织结构是一种互补的组织结构,科层支持着组织结构的有序性,而网络则促进组织的适应性。这种组织结构更加的扁平化、柔性化并且网络化趋势更加明显[30]。

本文认为网络组织结构具有一定的优势,我国的网络化科层组织的创新,很好地实现了刚性和柔性的结合,符合我国的具体情况。但是这种组织结构也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科层和网络之间关系没有一个具体的量化标准,而且每一个组织的具体情况是不一样的,这就造成其具体使用过程中实用性欠缺。

2.模块化组织结构创新。在“互联网+”条件下,传统的U型组织和M型组织的界限愈发模糊,而且两种组织形式正在形成一种相互融合之势,形成了一种新的组织形式——E型组织,而模块化结构更能够反映E型组织的要求。肖宁认为企业的模块化结构是指以专业模块化队伍为基础的功能模块,围绕着模块产品形成的相互联系。模块化结构的企业被分成若干个功能模块,功能模块通过市场竞争选出,各功能模块遵守与模块产品相互联系界面规则,每个功能模块具有较高的独立性;企业作为一整个模块,其内部各个功能模块可以共享隐含类信息,相互之间协调工作;企业拥有专门的“模块化队伍”即工作组。模块化组织结构下,分工的深化实现了企业内部功能模块间的分工与市场上企业间分工的完美对接;协调方式转化为专业化的市场协调,以至于协调本身转变为“管理协调模块”,使组织的效率趋于最大化;功能模块的规模经济实现了分工收益的最大化。

模块化组织结构的发展趋势是由规模经济效用决定的。模块化的组织结构有助于企业分工的专业化和效率的提升。在“互联网+”条件下,分工的深化一方面使企业内部生产方式和协作方式不断优化,生产效率和管理效率不断提高;另一方面,企业内部功能模块分工与社会企业间分工逐渐对接,市场的资源配置机制和企业组织经济性日趋融合。在这两方面的作用下,集群企业组织结构日趋模块化[31]。

当今,企业的发展更多呈现出一种多样的发展趋势,但是在模块化组织结构的帮助下,依然可以形成规模经济的发展态势,使得我国在多元化的企业发展过程中获得规模优势。该理论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于不同的行业和不同的企业性质来说,模块化并不一定完全适用。

3.其他基于“互联网+”条件下的组织结构创新。聂清凯、夏健明(2004)提出在我国“互联网+”背景下,组织结构日益呈现出扁平化、网络化、无边界化和多元化特点,组织效率愈发提高[32]。康壮、樊治平(2004)分析了当前企业集群组织结构的现状。提出了适应知识管理的组织结构创新原则,并对适应知识管理的组织结构模式进行了探讨[33]。曹萍(2008)提出了动态联盟组织和流程性组织,并且认为成功组织学习是建立在适应的组织结构基础之上的[34]。以上三种理论都是在“互联网+”的条件下产生的,也是作为“互联网+”的一种组织结构理论而存在。

五、展望

目前,几乎所有的组织结构理论都集中在研究以单个组织为主要对象的组织结构变化,相关组织结构理论并没有深入研究组织之间的组织结构的差异或者相关性。对于出现的新的组织形式——战略联盟组织和集团化组织,应给予高度的重视和充分的研究。

猜你喜欢
互联网+结构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形而上学》△卷的结构和位置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论结构
论《日出》的结构
创新治理结构促进中小企业持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