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许文浩 编辑/韩英彤
对于利用保函/备用信用证实施诈骗的不断升级,银行需要练就更加专业的火眼金睛,不但在融资方面要提高警惕及识别能力,对简单的业务通知也需极为谨慎,以规避难以预料的风险。
近几年,各银行经常收到客户对大额保函/备用信用证业务的咨询,涉及款额动辄可达等值数亿元人民币。从虚假保函/备用信用证欺诈案例中可以发现,国内外诈骗分子的诈骗手段在不断地花样翻新:从开始的电话诈骗、E-MAIL到专业的SWIFT MT760专用报文。面对不断升级的诈骗手段,银行需要练就更加专业的火眼金睛,不但在融资方面要提高警惕及识别能力,对简单的的保函/备用信用证通知也需极为谨慎,以规避难以预料的风险。下文,笔者将结合案例,探讨如何对花样不断翻新的大额虚假保函/备用信用证欺诈进行风险防范。
“有一个国外客户要给我开立2亿美元的保函/备用信用证,你们银行能融资吗?”一个客户在柜台前问道。这个客户有些神秘,且一张口就是一笔金额大得吓人的业务。类似的客户每隔不久都会出现在银行柜台前,咨询相似的问题。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与被咨询的银行并没有日常的业务往来,或者其体量与大额保函不相匹配。对于此类咨询,有经验的银行一般会提示客户小心境外欺诈,不要向境外支付手续费或者保证金等。
在银行的提示下,此类客户一般来银行咨询一两次便不再咨询了。但在实务中,也不乏一些执迷不悟的客户。例如,某客户在前后两三年的时间里,“锲而不舍”地在银行进行有关备用信用证(以下简称备用证)的各种咨询。期间,国外诈骗嫌疑人花样不断翻新,手段从E-MAIL、电话、逐步升级到SWIFT MT998,甚至MT760,打破了很多银行员工“诈骗分子发不出MT760”的刻板印象。
该案例具体案情如下。B公司原为C银行的授信客户,在C银行有人民币500万元的流动资金贷款。三年前,该客户找到银行的客户经理,称有国外公司要向其投资2亿美元,相关款项打算通过银行来款并存放C银行。几个月后,B公司声称,部分“投资”即将到位,备用证将由美国花旗开立,希望在C银行融资。C银行对其提示了虚假备用证的风险,但B公司对业务的真实性坚信不疑。C银行在等待期间,收到了数封自称美国某大公司发来的邮件,邮件附件是各种资产报表和投资计划,厚达数百页。C银行大致浏览邮件后,认为其与备用证并无关联,遂提示B公司,只有大银行通过SWIFT发来的加押正式备用证才有效力。期间,B公司不断要求C银行通过E-MAIL与其国外客户联系备用证内容,而C银行一直未同意该不合理要求。其后的一年多时间,客户一直不断宣称国外马上通过SWIFT发来备用证,然而次次都是光打雷,不下雨,不断上演“狼来了”的把戏。
然而,2016年11月初,“狼”真出现了。通过MT998(非加押SWIFT电报格式,无法验证发送人),C银行收到了由“XXX CAPITAL BANK LTD”发来的所谓“备用证”,金额5000万美元,受益人为B公司。经查,该备用证开立人位于太平洋岛国圣卢西亚,与C银行无密押关系。经审查备用证条款,C银行发现其内容自相矛盾,用语不专业。鉴于该备用证的真实性存疑,C银行拒绝通知该备用证。但B公司依然坚持认为此事并非诈骗。C银行保函业务人员认为B公司的行为存在风险,经询问客户经理后发现,该户在C银行的贷款已逾期,并已进入司法程序。在之后的几个月中,C银行数次收到该开立人的电报,要求与C银行建立密押关系。
一个半月后,C银行通过SWIFT系统再次收到B公司的备用证,该备用证由乌克兰银行D银行通过MT760(SWIFT系统中加押保函的标准格式)发送,金额也是数千万美元。经C银行核实,该备用证依然是由“XXX CAPITAL BANK LTD”开立,只是由D银行进行转通知。C银行基于对乌克兰局势不稳定的考虑,怀疑部分乌克兰银行可能管理比较混乱,与诈骗公司建立了密押关系,于是决定拒绝通知该备用证。但之后,B公司仍频繁联系C银行,称将有保函/备用证发至C银行,C银行基于综合评判,屡次拒绝受理保函/备用证通知及融资的业务请求。
由于B公司屡次宣称将接收大额“保函/备用证”,C银行员工对其业务具有相当高的警惕性,所以能比较容易地发现风险。但是,如果是一家普通客户,金额不算很大的保函/备用证,通过一家代理行转通知,对于这种颇具隐蔽性的假保函/备用证,如果没有足够的警惕性,很可能会出现业务处理中的疏漏。
目前,常见的大额虚假保函/备用证(以下简称“保函”)中有部分是付款保函。大额虚假付款保函的目的,是诈骗国内发货公司的大宗货物。该类诈骗通常以O/A方式结算,由无资质的机构开立付款保函,诱骗国内公司发货。国内公司如果发货,将面临钱货两空,且索赔无门,损失将是巨大的。
大额虚假融资性保函则更为常见。这种虚假融资性保函一类是针对境内公司:保函的所谓“国外开立申请人”会巧立名目,要求境内公司向其支付各种“保证金”。因为保函总金额巨大,即使是1%的保证金,也能使境外骗子大赚一把。
虚假融资性保函的另一类针对的是银行的“外保内贷”业务。“外保内贷”是指国外指示方向其银行(海外银行)申请开立的、以境内银行为受益人担保国内借款人还款义务的保函。国内银行以该保函为担保,在符合国内银行规定的条件下可为国内借款人提供融资或相应融资额度。国内银行叙做的该类业务通常要求开立行具有相当高的资信。而上述虚假保函虽然号称会从所谓“大银行”发出,但从客户拿来的样本和收到的信息来看,开立人要么是所谓的财务公司“XXXX FINANCIAL GROUP”,要么是“李鬼银行”如“索罗尔渣打”银行等。
谨慎的银行不会对该类保函进行融资,那么银行通知这类保函,又会有什么风险呢?保函的通知即表明通知行确认保函的表面真实性,但对担保人是否具有偿付能力则不承担保证义务。近年来不乏部分诈骗分子采取在全球范围内向不特定银行广发电报,以期与某些银行建立密押关系,然后再要求该银行通知或转通知其保函,达到为其保函“镀金”的目的。通知虚假保函,银行将面临如下风险:
首先,我国有部分中小银行管理不够规范,国际业务经验不足,若不法分子拿着大型银行通知的所谓“保函”到这些银行融资,有可能成功骗取资金。此时,通知行仍有涉诉和声誉损失的风险。
其次,若通知行通知了虚假付款保函,国内供货商因轻信该保函效力造成钱货两空,通知行同样可能面临涉诉和声誉损失的风险。
再次,现阶段,经济形势相对严峻,企业债市场鱼龙混杂,“侨兴贷”等“萝卜章”事件时有发生。业内不少企业债都由银行保函兜底,若通知行通知的虚假保函被作为企业债的增信手段,通知行将面临难以预料的风险。
最后,若保函由中转行转通知,通知行在通知时若错将中转行当成开立行通知给受益人,将可能造成受益人的严重损失,通知行可能涉诉甚至面临赔偿受益人的风险。
在日常工作中,银行应该如何防范虚假保函/备用信用证的风险?
了解客户。保函的金额应与客户的经营规模和状况相匹配。如果是融资性保函,一般应是国内客户的境外关联公司向境外银行申请开立。上文提及的B公司是C银行原授信客户,该客户在C银行贷款逾期,主营业务没有竞争力,与保函申请人也无关联交易,“天上掉保函”的事情显然不正常。
了解保函业务。外保内贷保函,正常流程通常需要拟放款银行向被担保人出具贷款意向书,保函则根据贷款意向书、贷款合同等基础资料开立。虚假保函在开立时一般不会要求出具贷款意向书。
仔细审查保函条款。厘清保函真实开立人,准确区分转递通知行和开立人。对于与银行无密押关系的机构出具的大额保函,应拒绝通知。对于无法确认开立人资信的普通保函,即使通知,也应提示客户相关风险。
保持业务警惕性。对于前来咨询大额保函的客户,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谨防被客户许诺的大额存款冲昏头脑,忽略了对客户及客户业务背景的审核。对于前来银行咨询虚假保函的存量客户,特别是在银行有授信余额的客户,应给予特别关注,调查其主营业务情况,资金链是否紧张,切实保障银行资金的还款来源。前文提到的B公司对虚假保函异乎寻常的痴迷,可能就是因为其资金链断裂,急于得到一笔投资而导致的非理性行为。
加强专业素质培养。近来经济形势趋紧,不少客户都面临着资金紧张的窘境,对各种形式的投资都极为渴求,有关“虚假保函”的咨询屡见不鲜。一些平常很少受理保函业务的银行网点,也可能收到相关咨询,对此,相关人员应引起重视,提高业务水平,加强对保函/备用信用证专业知识的深入理解,练就更加专业的火眼金睛,切实防范相关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