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 宇,周桃英,姜莉莉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湖北 黄冈 438002)
城镇经济的不断发展,吸引了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务工和生活。从现阶段农村发展来看,常住人口逐年减少、农业从业人员数量不断缩减已经成为限制农村发展的重要问题。同时,农业从业人员基础素质低下、学习能力欠缺等问题,也正在对我国农业和农村的稳定发展产生着不良的影响。2017年1月,我国提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新目标,为我国农业发展指出了新的道路和方向,全面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成为发展农业的有效手段。在培育和教学过程中,合理利用现代教学模式,是提高培育水平,保证培育效果的关键。信息化教学模式在教育行业中逐渐得到广泛应用,将其运用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快培育脚步,实现农民再教育手段的现代化。
依照我国目前的国情,可以说,农民是农村发展的基础,更是我国农业得以稳步发展的关键。农民的思想、素质和农业技能,直接影响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农民基础素质包括文化素质、管理能力和现代化农业技能等多个方面,全面加强农民基础素质教育,依靠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现有农业农村发展格局,增加农民经济收入,进而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进入农业生产领域中,实现我国农业发展的现代化建设。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就是对农业从业者进行再教育,提升其文化和管理水平,让其掌握新型农业技术,促进农业市场现代化发展,提高农业市场的价值,从而加快农业发展步伐。接受培育的农民,就是新型职业农民,其可以将从培育课程中学来的相关知识,运用到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物流管理和销售过程中,提高农业产品产出和销售过程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提升农业生产经营的收益。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能提升农民的素质,有利于农村整体经济和文化的进步,缩小农村与城镇之间的差距,推进农业生产的现代化进程,实现农业经济的发展,为社会全面现代化发展打好基础。农民可以通过职业培育课程扩大认识空间、提高学习能力、掌握生产技能,在农业作业中发挥出最大的作用,以此推进农业的快速发展。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科学开展利国利民,良好的培育模式对其效果影响巨大。信息化教学模式在教育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应用信息技术也是可行的。但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在应用信息化教学模式方面却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严重影响培育的效果,阻碍农业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制约农业现代化发展。
传统农业技能的学习,多以言传和身教为主,通常以经验结论为主要思想路线,以实践作业为主要教学方式。传统的学习模式中,没有形成系统的培训教学体系,更没有科学的教学方法。信息化教学模式应用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时,农民受到固有学习思想的影响,对这种教学模式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其本质就是形式化的教学,并无实际意义,对其教学效果抱有悲观态度。因此,在实行信息化教学模式时,农民学员的认可度较低,学习积极性差,虽然能够参与到培育教学中来,但是却做不到专心致志,严重影响了学习效率,没有达到良好的培育效果。
教学资源是影响教学效果和教学模式开展的关键,信息化教学模式应用于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工作中,需要相应的设备、师资力量支持,同时受到农民学习意识淡薄等因素的影响,大大提升了教学的成本。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开展,有别于传统教学模式,其对教学资源的需求更大,在设备和技术等方面,需要有更大的投入。如果加大投入却得不到相应的回报,信息化教学就会受到更多人的反对,以至于很难开展下去。
针对农业从业者的职业培育,需要考虑到农民的特点。农民大多文化程度较低,在二、三产业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多数农民投入其中,愿意继续从事农业生产和经营的农民,大多是因为客观上不能够进城,而非主观意愿乐于从事农业生产。另外,农业所涵盖的范围极为广泛,在农、林、牧、副、渔等不同领域中进行生产和经营活动的农民,所掌握的知识和经验是不同的,而其所需要的技能和水平也是不一致的,但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应用,还缺乏系统性,难以有针对性地向不同特点的农民进行科学培育。培育主管部门领导和工作人员缺乏农业经验,无法实现信息化教学的系统性建设,致使教学资源分配不均衡,教学内容严重影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开展。
教师的水平和教学方式对培训效果影响巨大,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开展中,采用信息化教学模式,难以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其主要原因是师资力量匮乏。由于农村基层经济发展较慢,与社会高新技术的联系不紧密,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推广体系不完善,造成其培育管理工作者年龄相对较大,专业技能较差,又缺乏信息技术应用经验,通常是在培训活动开展之前,临时进行学习,难以理解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真正含义,操作失误多,不仅难以提升农民学习的水平,更容易误导农民,降低学员学习热情。另外,师资力量的匮乏造成从事教学和培训的人员专业性较差,从而难以准确把握培训内容的科学性和适用性,在短时间的培训过程中,难以取得明显的效果。
信息化教学模式在诸多教学工作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虽然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中开展信息化教学存在一些问题,但是仍可以通过有效的策略来提升其教学质量。
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想要得到良好的培育结果,就必须重视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的利用,因此需要提高农民对信息化教学模式的重视程度。要改变农民对信息化教学模式的轻视状况,开展信息化学习,分发相关材料,对农民信息化教学模式进行讲解和答疑,创造轻松的信息化教学氛围,利用信息化直观、趣味性强等特点,吸引农民学员主动学习,激发其学习积极性。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现动植物在生长过程中的变化细节和特点,这些内容是农民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容易忽视的,通过信息化手段进行播放和展示,能够激发农民的兴趣和学习热情。工作人员也可以通过信息化教学手段,搜集、分析和总结农民学员学习的状态、特点,以便于调整培育策略,通过更有效的方式进行教育和指导工作。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面向农民进行,教学对象数量巨大,而且农民也不能向学生一样全心投入到学习当中,加之培训时间较短,很难达到预期的培育效果。微课堂的应用,能够更好地解决农民参与面对面培训时间较短,无法充分掌握教学内容的问题。通过通讯技术,将课堂教学转化为日常生活中的教学。在微课堂的教学过程中,专家能够通过微视频、微课本等方式,向农民传递相关知识,既不影响农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更有利于农民将知识技能直接应用于生活当中,提高其对知识技能掌握的程度。农民也可以发现和总结农业生产经营中的问题,并向专家提问,专家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其问题进行解析和解答,充分发挥培训的价值,展现信息化教学模式应用的便利性和实用性。
情景设定的教学方法,更容易让农民学员切身体会到教学内容的重要性和实用价值,更具有代入感。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过程中,组织教学培训课程,利用信息化技术,将学员带入到设定的情景之中,并提出问题,以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行技能和知识的传递。这种教学模式更容易被农民学员所接受,有利于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同时,情景设定的方式,可以加深农民学员在学习中的切身感受,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其自主学习的潜在意识。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可以进行情景设定,依照培训流程,提出问题并应用相关知识加以解决,改变农民“学时会,学后忘”的窘迫情况。
建立科学的教学体系,合理运用信息化教学模式,将信息技术与教学工作有机结合,增强教学模式运用的效果。首先,教师和指导专家,应做好教学指导准备,不能打无准备之仗,应以教学对象为中心,重视农民学员在整体的培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多利用信息化手段,搜集和整理相关培育案例,吸取科学经验。其次,在培育和指导过程中,充分考虑农民学员接受能力差的特点,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将相对枯燥的知识形象化,便于农民接受。最后,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数据库的建立,构成教与学相结合的培育模式,将成功的经验和内容上传到数据库中,便于更多的工作人员查找资料,吸取成功经验,同时也能够让农民开展自我学习,利用计算机登录数据库,查找相关的农业技能知识,学以致用,边学边用。
农民素质和能力的提升,有利于农业现代化的稳步发展,缩小城乡经济发展差距,有利于我国社会的全面发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目的是利用科学合理的方式对农民进行素质提升,其强调教学模式的合理性。信息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动力,在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中,信息化化学模式的科学运用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尽管在现阶段的培育工作中信息化教学模式的运用,还存在较多问题,但是通过科学的论证和实践,必将改变现有局面,为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打开崭新的局面,为我国农业全面实现现代化打好坚实的基础。
[1]陈君,王恩群,陈刚,等.加强农业科研院所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研究[J].中国热带农业,2016(1).
[2]翟炎杰.我国职业农民培养的现实困境和路径选择[J].商业时代,2015(20).
[3]徐向明,尤伟忠,时忠明,等.创建合作联盟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