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帆
(甘肃省招标中心,兰州 730030)
中共十九大做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重大论断,指出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就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2018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指出:“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为此,“国有企业要通过改革创新,走在高质量发展前列”,“进一步拓展开放范围和层次,完善开放结构布局和体制机制,以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基于此,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和要义加以系统梳理和提炼,希冀能够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政策支撑。
关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及要义目前尚未达成共识。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认为,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在于经济的活力、创新力和竞争力,因此,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根本。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认为,在微观上,高质量发展要建立在生产要素、生产力、全要素效率的提高之上,而非靠要素投入量的扩大;在中观上,要重视国民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市场结构、区域结构等的升级,把宝贵资源配置到最需要的地方;在宏观上,则要求经济均衡发展。当前,关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要义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以下七个方面。
1.高质量发展应当是商品和服务质量普遍、持续提高的过程。即越来越重视产品、服务的质量、品牌、信誉度和环保等指标,从而实现商品和服务对经济增长贡献的逐步增加(冯俏彬,2018;李伟,2018)。
2.高质量发展应是更加注重内涵式的发展,即应当是投入产出效率和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的发展。具体而言,即不断提高劳动、资本、土地、资源、环境等要素的投入产出效率和微观主体的经济效益(王一鸣,2018;林兆木,2018)。
3.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当前,制约高质量发展的瓶颈主要是创新能力和人力资本不足。因而必须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依靠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本投资,不断增强经济的创新力和竞争力(冯俏彬,2018;林兆木,2018;王一鸣,2018)。
4.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绿色发展。因此,要进一步在全社会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加快形成促进绿色发展的政策导向、体制机制和法律法规。通过发展绿色金融,建立健全绿色财政税收制度,促进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等绿色产业发展,倡导居民绿色出行等绿色消费方式,最终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金碚,2018;任保平、李禹墨,2018)。
5.协调发展是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因此,实现高质量发展应当注重重大经济关系,如一二三次产业、城乡经济、区域经济之间的协调发展,以实现“高质量的经济循环”(林兆木,2018;《经济日报》,2018)。
6.高质量发展不可忽视“坚持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性,深入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基于此,必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确实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作用。同时,应简政放权,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推动形成全面开放的新格局(林兆木,2018)。
7.共享成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即要让高质量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人民群众。当前的重点为:一是通过精准扶贫,实现农村绝对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二是通过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快城市化进程;三是通过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缩小城乡区域差距,最终实现区域城乡同步步入现代化;四是通过拓宽居民劳动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渠道,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真正改善民生,实现国富民强,最终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冯俏彬,2018;林兆木,2018)。
综上可见,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高质量发展”。但本文认为,所谓“高质量发展”,则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其最大的特点就是速度要“下台阶”、质量效益要“上台阶”,强调从“增长”到“发展”的变化。同时,“高质量发展”应当是“能够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即人民群众要切实“鼓得起腰包,住得了好房,留得住人才”“远离雾霾,老有所乐,饮水吃菜都无公害”。
对于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着力点是加快“实体经济”发展,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原则是“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当前,为加快高质量发展,重点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正确处理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关系。即要加快实现要素的市场化配置,着力加大产权保护力度,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真正实现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与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进一步采取措施改善市场秩序,为优质优价、优胜劣汰创造有利的市场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赋予各类市场主体“公平感”。全面实施并不断完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约束政府的权力,在目前“放管服”的基础上继续深化,让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回归;破除歧视性限制和各种隐性障碍,加快构建新型政商关系。此外,在市场出现失灵时,政府应及时出面,鼓励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和产业创新,更好地发挥政府的监督作用。
2.注重质量变革与效率变革之间的结合。高质量发展最需要注意的是质量变革与效率变革,即通过全面提升企业素质和产品质量,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强化和提高产品或服务质量标准,推进产品和服务质量升级,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高质量产品或服务的需求(任保平、李禹墨,2018)。同时,整个供给体系都要有活力和效益,实现调控政策的精细化,把调控手段下沉到中观层面,从部门经济、地区经济和集团经济层面来提振经济增长。另外,宏观调控必须从过去的依赖数量指标转向更加注重质量效益性指标,重点调控就业、收入、企业利润的合理增长,以及物价的稳定、风险规避等。
3.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核心在于提供恰当激励,关键在于大力推进市场化、法治化改革。通过改革提高劳动力、资金、土地、资源等生产要素的投入效率。同时,要积极理顺科研体制、教育体制,推动人力资本、知识增长、资本投入等要素升级,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等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加大简政放权、打破垄断、减免税负、保护知识产权的力度,提高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下决心淘汰“僵尸企业”,优化资源配置,培育有竞争力的新产业、新产品(王一鸣,2018)。
4.注重高质量发展精神方面的培养。首先,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造精神。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的人民,今天,创造精神正在前所未有地迸发出来,推动我国日新月异的向前发展,大踏步走在世界前列。其次,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工匠精神。当前住房城乡建设领域迫切需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再次,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企业家精神(《中国建设报》,2018)。发挥企业家卓越的领导和组织才能,大胆创新,开拓进取,推动我国经济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深入挖掘落实新发展理念,推进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好经验、新模式,以点带面,促进全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5.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质量提升的关系。好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不仅是美好生活的基本要求,也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在这方面已取得一些进展,但生态环境、人居环境的短板和矛盾依然突出,今后仍然需要进一步地努力。因此,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高质量的发展还必须注重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质量提升的关系,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以此创造更加环保的生存环境与发展环境,创造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环境,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6.大力发展科技创新,积极引导产业链整合。以《“中国制造2025”规划》为基础,坚持创新引领、发挥大国优势、主导价值链分工、依托广阔的国内市场,积极主导产业链整合(刘友金、周健,2018)。大力培育发展新动能,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深化创新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速进入智能时代,促进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创建更多的“智造品牌”。
7.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建立健全产权制度,保障科技创新成果的内在化与推广。鼓励科研创新的科研管理制度、鼓励成果转化的期权股权激励制度、政府采购制度,以及鼓励创新监管制度等。同时,扩大产业开放,构建主动开放新体制;扩大中西部开放,构建协调开放新体制;健全监管体系,构建安全开放新体制,为“高质量发展”营造协调、开放、完善的体制机制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