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昕煜
(西安邮电大学,西安 710121)
所谓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主要包含的是在马克思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批判研究上,进一步与超越古典经济学实现有效的融合。并且,在“十三五”规划的推进中,反复强调了自觉认知和构建经济发展客观性规律,并进一步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原则下,得到社会的关注和认可。其中,在第28次集体学习中,党在会议中明确指出,需要立足我国的国情及其发展实践,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当代具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构建。深入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方法,认知经济运动过程。科学地掌握经济分析的方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把实践和理论相互结合,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中不断升华和拓展,构建中国特色经济学理论体系研究。在时代的同步适应中,焕发生命力和创造力,适应“新常态”经济环境[1]。
1.以国情为出发点。在中国的发展进程中,中国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构建中,需要实现有效的传播途径和学习经验,并在实践的基础上发展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的建设。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代党中央领导,就开始不断地倡导,坚持以实际的国情为出发点,进一步纠正过去的错误,并在此过程中,探究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社会改革之路。其中,在马克思主义实践第一思想的构建中,民主革命时期并没有按照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进行有效的倡导,而是开始开展“剥夺剥夺者”“消灭私有制”。根据中国实际的需求构建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政治纲领,在此基础上,实现中国经济的发展及其经济政策的提出。一方面,针对民族资本主义及其官僚资本主义,实现有效的鼓励和发展,并进行区别性对待。另一方面,基于广大农村之上,实现土地改革制度,构建“耕者有其田”的公有制社会制度。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稳定健康的发展,积累经济区域内的治理,并向着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阶段,向着社会主义构建的阶段进行稳步的前进[2]。在第二代党中央集体领导下,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优化了追求“一大二公”和盲目实行计划经济的教条,并基于生产力的发展现状,构建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性体系,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展示。基于以上可以发现,不论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还是社会主要经济市场理论的提出,都要与实践的精神相互结合,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经典理论创新,而并非在理论的基础上进行照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精神,在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呈现了两次飞跃性的过渡,并在一定的程度上解决了经济如何发展的问题,实现了具有中国特色代表性的成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发展做出重大的贡献。
2.中国文化和社会特点。从本质上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并不是十分的均衡,在封建制度的长期引导下,实现个性化和特色化的构建精神,实属不易。秉承着“天下为公”“大同社会”“小康社会”的基础上,构建经济体制,追求理想目标化,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国家和社会的稳定,以人民的繁荣幸福。同时基于党中央的领导下,重视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并构建辩证和协调、统筹、平衡的发展道路,试图打开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经济领域的正确构建方式。从一代核心领导到二代核心领导的指引下,利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思想分析及其引导经济建设的革命,强调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指导工作。与此同时,还需要注重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成果的传承,并积累经验,选择适当的建设方式[3]。第一代核心领导人,就是针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剥夺剥夺者”的需求进行“和而不同”的文化构建。同时认为,民主革命时期民族资产阶段是大家的同盟军,走“过河拆桥”的道路是行不通的,需要全国上下一致团结,共同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经济构建时期,并权衡利弊,实行和平赎买的方针。第二代领导人,通过“三步走”实现了小康和现代化目标的思考。中国人口基数较大,共同富裕不是一蹴而就的,应该遵守发展的规律,利用一部分人的先富起来,带动另外一部分人的富起来。先富起来的人,带来大家共同富裕,利用“三步走”解决温饱问题、现代化问题和奔小康问题等[4]。
3.改革实践。在全球化经济化的引导下,马克思主义经济实践的过程中,需要根据中国的国情进行出发,不断地发现问题,根据问题不断探索与改革,把历史教训升华为理论经验,推进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不断拓展和进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改革的步伐也上升到了新的日程,在党和国家的重点转移下,实现生产力的根本构建。在第二次改革中,从农村的“一大二公”,转为构建国有经济体制的发展。在社会主义制度的有效结构中,实现平均分配的制度,在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不断演变。把以往的需要优化的地方,在改革中进行一一体现,成功地上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体系构建,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知识。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本土化的演变中,构建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化道路。根据以上的形式可以发现,一切的理论性基础都需要根据自身的国情展开分析,并挖掘深层的历史文化资源,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活力构建和生命力构建。
1.学习传播中。在改革的斗争中,需要不断地学习和传播,完成马克思主义经济中国化的基础。并以先锋的形式,不断挖掘理论依据,以中国的视角进行加以解释,通过中国人可以理解的语言进行构建。也通过自身的认知和判断,实现自身的“觉悟性”,为中国化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其中,还有一部分是打造群众基础,实现部分到系统的过程构建。在实践中,加大影响力,从社会非主流的形态,向着理论指导的主流形态进行演变。让更多的人,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并产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在实践中运用能力,奠定广泛的基础,厚植群众的基础。
2.实践运用中。马克思主要的思想指导,是帮助解决我国革命在建设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在实践的立场上发现规律和本质,按照客观的精神实现构建,积累大量的成功经验。实践中,经历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等,一直发展成为今天的农村经营方式的再次转型。让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发展速度得到了进一步的飞跃,成功升级为第二大经济体,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提升了综合国家经济的竞争力。换句话说,是在探索的道路上不断提炼出来的,也是具有中国智慧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创新,升华了新的经济境界。
3.辩证斗争中。新民主主义纲领之后,经历了“三大改造”,并在辩证和争辩的道路上,发挥了中国革命的积极性作用,适应生产关系,构建基本原理,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同。在实践中,检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正确性,构建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中国化基础实现。
1.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政治经济学发展的基础原则。揭示市场经济的规律,实现直接有效的指导工作,挖掘经典作家的思想和价值。改革开放时候,使用的是资本、利润等相关范畴,结合西方国家优秀成果,推动社会主义的发展。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指导并非摒弃,而是奠定中国化的基础。近年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领导下,实现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构建。坚持党中央领导,强调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理念,从而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
2.立足我国国情和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直呈现的不平衡,是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较大、居民收入差距较大、道德缺失、诚信缺失、市场混乱等一系列问题。另外,针对以上问题,应该结合中国经济的实际情况构建实践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基本分配制度,在实践中实现办法、归纳、总结[5]。
3.构建具有中国鲜明特点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体系。在历史纲领的倡导下,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的气派。形成符合中国特色的,大家都可以喜闻乐见且易于接受的经济学语言体系。以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研究方法,认识新常态和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提升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
实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创新道路和发展道路,不仅需要立足于国情,还需要全面地面向实践精神进行构建,总结经验,贡献中国智慧。完善公有制经济主义,坚持国有经济主导,引导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坚持社会主义分配原则和市场经济构建,完成“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和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