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国家级新区开发建设的战术分析

2018-12-05 10:13肖博雅
北方经贸 2018年5期
关键词:哈尔滨新区生态

肖博雅

(哈尔滨商业大学,哈尔滨150028)

一、哈尔滨新区的发展战略分析

国家对哈尔滨新区的战略目标是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以俄合作为主题,以科技创新、信息服务、金融、国际贸易、文化旅游等要素为核心的国家级新区。然而近年来,“发展战略”一词已经被过度和肤浅使用,大到国家,小到乡镇,都要拟定自己的“发展战略规划”,而建设的战术却常常被忽略或缺失。哈尔滨新区应当将“建设什么”、“怎样建设”、“如何贯彻落实国家的发展战略”作为战术。如何成功的将国家战略和地方战术衔接在一起,如何选择好合适的战术,是哈尔滨新区开发建设的关键。

二、哈尔滨新区开发建设战术性建议

(一)重视生态保护并充分利用生态资源

新区的生态建设要贯彻可持续发展观念,要优先于市区的建设。首先要划定好生态红线,在此基础上制定基本的农田与土地指标。其次,为了避免城市“摊大饼”式的外延发展,哈尔滨新区应加强对楔形廊道、森林空间、公园绿地等生态空间的建设和保护,对松浦、松北、利民、避暑城和呼兰河五大组团分隔,增加生态空间的预留度。以松北区为例,其重点应是提高公园绿地的覆盖率,并配备慢性交通系统,倡导绿色交通理念。此外,在生态保护方面要充分发挥生态监督的作用,对于破坏生态环境和违法建设的行为采取坚决抵制的态度。在进行生态保护的同时也要充分利用当地的生态资源。哈尔滨新区拥有松花江、呼兰河口湿地等丰富的旅游资源,又是以冰雪文化著称的国家级新区。哈尔滨新区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生态资源优势,开发度假区等休闲娱乐场所,在此基础上开发出更多的旅游衍生产品,这将会促进当地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同时应充分利用新区的生态空间,推进生态农业和生态产业建设,使生态资源发挥最大的价值。冰雪文化是哈尔滨新区发展的一大优势,新区应打造特色冰雪设计产品,将其向全国推广。

(二)完善新区的交通体系

加快新区轨道交通建设,完善快速交通系统。打造一个“江南江北半小时交通圈”,构建江南、江北两大区域之间以轨道交通和快速路为主的客运网络,同时增加公共交通路线,使南北快速交通和公共交通相结合,塑造一种高效的空间组织形式。同时,通过增加和完善新区内部组团之间的交通通道,建立“无缝衔接”的组团联系交通系统,促进新区南北之间、与主城区之间高效便捷的经济和人口的往来流动。加强中心城区与各组团及各组团相互间的交通可达性,形成常规公交、快速公交系统、地铁有机结合的全方位覆盖的公交体系。将松北环西地区和铁路向西部方向发展,增加哈西到江北的公交线路,便于新区居民的通勤。扩大新区内的地铁覆盖范围,注重新区内交通工具的普惠性,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是构建和谐新区的关键之举。此外,地下综合管廊的建立将有助于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压力,并且便于进行电力、燃气、供排水等市政设施的维护和检查修理,应成为哈尔滨新区值得考虑的一项有利于基础设施的一次性投资建设。

(三)吸引优秀人才并提高本土企业的忠诚度

哈尔滨新区的发展需要积聚“人气”,需要“新居民”为新区注入活力。作为一个在国家级新区中的后起之秀,如何能减缓人才的虹吸效应,值得深思。新区应充分利用自己的资金、技术优势与国家“一代一路”的政策利好,在招募外来人才和本地人才上制定合理兼顾的政策。例如给予创业人才住房优惠,实行奖金制度,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与服务支持等。在企业层面,除了吸引大型的国际、国内的知名企业外,新区更应当重视本土企业的发展,提高本土企业的忠诚度。本土企业是发展本土经济的重要支撑,应当成为新区的重点扶持对象。相比于外来企业,本土企业由于“地缘”、“血缘”、“人缘”的羁绊,其忠诚度要高于外来企业。若新区能为本土企业提供资金与技术的支撑,更能进一步坚定企业在本土孵化的决心。

(四)充分利用和整合城市的现有资源

哈尔滨新区并不乏高校和产业中心,然而许多产品的产业化过程并未落实到哈尔滨。有许多农副产品和产业制造品只停留在满足自身功能的阶段,并未研制出下游的衍生商品。黑龙江盛产的大米、大豆、玉米等作物大多只停留在原材料阶段,并未创造出更多的衍生价值。相比之下,我们更应该借鉴一些东南亚、欧洲大陆国家的做法,例如将蘑菇制作成饼干,制成更好的酱油和相关副产品用于出售。同时创新营销方式、产品的创新策略等。哈尔滨素来被称作“东方小巴黎”“避暑圣城”,历史文化悠久,但却由于缺乏创新机制,无法与发达城市相媲美。因此,我们提倡将哈尔滨自身的文化与当下的创新机制相整合,实现人才与产业孵化的落地性。在此,非常认同哈工大的夏子康教授的观点,在新区内成立以哈工大为主导的大数据应用中心、科技产品研发中心、全方位的设计中心和媒体中心。成立大数据中心和研发中心是振兴东北老工业的关键措施。建立设计中心更有利于充分挖掘黑龙江省农副产品和产业制造品的衍生价值,对于延长产业链、打造黑龙江省品牌文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成立媒体中心,是宣传黑龙江省农业、制造业和旅游文创产品的有力手段,更是将哈尔滨新区对外发声的渠道。建立这四大中心,是打造特色龙江产品,将龙江文化进一步推广的重要举措。

(五)打造产城融合、宜业宜居的新区

从“经济特区”到“国家级新区”目标定位的演变,揭示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将取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成为国家级新区的主流发展理念。哈尔滨新区的建设应更加注重产城融合与精明增长,同时发展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建立宜居、宜业、宜游的新城区。在产城融合方面,要统筹人口与产业协同集聚,促进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布局相融合。合理划分“产城单元”,注意产业功能区与城区的关系,在空间结构上采取组团发展的方式能够避免“摊大饼”式的盲目扩张。同时产业发展也无法与文化旅游业、现代服务业等配套设施的建设相剥离。适度的推进一些房地产开发项目,有利于提高新区的“人气”,促进产城融合。在宜业宜居方面,要建立良好的就业环境、生态环境与居住环境。而产业发展、相关商业配套设施的建设是保证“宜业”的前提。在宜居方面,要将绿色建筑、绿色交通、海绵城市、生态城市等创新理念引入新区的设计中来,这将有利于提高新区居民的幸福指数。现代城市的设计要全面考虑自然和人文因素,在多维空间的塑造中彰显出历史和文化的魅力。建立便捷、完善的绿色交通体系,配套均衡化、普惠化、智能化、层次化的公共服务措施,打造宜人的居住和工作环境,建立生态康体空间,是实现“宜居”的关键。

(六)注重城市整体发展

哈尔滨市存在严重的分化现象,从文化水平来看,南岗区、道里区、香坊区市民要高于其他区市民。尤其是刚刚归入哈尔滨市的呼兰区,该区教育教学水平较低,希望得到政府的重视,改善当地教育水平,提高教师素质。从平均工资水平来看,在哈尔滨新区中,平房区的平均工资水平要低于松北区和呼兰区。虽然平房区拥有哈飞公司、东安公司、东轻公司等知名企业与先进的机器人和云计算技术,但在经济水平上较为滞后。呼兰区和松北区依托商贸旅游产业,未来发展前景较好。鉴此,政府应该更加注重哈尔滨新区文化教育和经济发展状况,让原本就已经成型的大型商圈辐射带动周边中小型还不是很完善的商圈,借鉴较为发达的道里区、南岗区的经验,结合哈尔滨新区自身优势特色,突破发展的瓶颈,真正做到部分带动整体发展。

[1] 邹广天,于亚滨,李 明,程 文,夏子康,潘 玮,张立新,荆涛,吕飞,张昊哲.“国家级新区建设”主题沙龙[J].城市建筑,2017(16).

[2] 赫 然.哈尔滨新区对外开放路径研究[J].商业经济,2016(6).

[3] 王 倩.促进哈尔滨国家级新区产业集聚的企业所得税激励政策研究[J].商情,2016(28).

猜你喜欢
哈尔滨新区生态
宜宾市三江新区
哈尔滨国际冰雪节
雄安新区设立五周年座谈会召开
“生态养生”娱晚年
长抓政治生态
住进呆萌生态房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静听花开
哈尔滨“8·25”大火 烧出了什么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