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一带一路”顶层设计研究与思考

2018-12-05 08:39张继栋杨荣磊邢国均
全球化 2018年11期
关键词:一带一带一路绿色

张继栋 潘 健 杨荣磊 邢国均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一带一路”)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着力构建更全面、更深入、更多元的对外开放格局,审时度势提出的重大倡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构建绿色丝绸之路”。这体现了“一带一路”建设顺应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国际潮流,彰显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世界意义,也展现了我们党作为负责任大国执政党的使命担当。

一、绿色“一带一路”建设成就与挑战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一带一路”建设中的环境问题,也用实际行动印证了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取得的显著成绩。

(一)“数”说绿色“一带一路”建设成效

1.政策支持体系不断完善。截至2018年6月,与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紧密相关的重要政策文件已达10余份,如“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形成的《关于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指导意见》系列成果,以及《关于印发〈对外投资合作环境保护指南〉的通知》(商合函〔2013〕74号)、《关于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指导意见》(环国际〔2017〕58号)、《关于印发〈“一带一路”生态环境保护合作规划〉的通知》(环国际〔2017〕65号)、《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等重要文件先后发布,建立了绿色“一带一路”建设政策体系。

2.生态治理水平不断提高。近5年来,“一带一路”重点区域的能源及矿产资源开发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显著减少,矿山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率从50%提高到85%以上,接近发达国家本土治理水平;“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永久占地比例小,生态占用少,损毁的临时用地复垦率接近100%。“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向沿线国家的环保装备出口年均增长超过25%,为沿线地区生态环境治理发挥了重要作用。

3.环境监管手段不断创新。截至目前,中国已建立气象、资源、环境、海洋、高分等地球观测系列卫星及应用系统,已掌握“一带一路”沿线土地覆盖、植被生长、农情、海洋环境等31个生态环境遥感专题数据库,已完成“一带一路”沿线26个重要节点城市的生态环境基本特征、土地利用程度、约束性因素,以及12个海区、13个近海海域和25个港口城市生态环境的监测。对于“一带一路”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已经可以做到生态风险预警及环境实时监测。

4.企业环保行为不断规范。根据2017年关于中国543家对外投资企业的调查显示,65%以上企业按照沿线东道国的要求开展了环评工作。其中,67%的企业委托了第三方机构完成海外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估;80%的企业表示不会对当地生物多样性保护造成影响;超过70%的企业采取多种方式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并开始有意识地从产品和服务的全生命周期出发,控制供应链对环境的影响;24%的企业已经制定了针对负责任采购的相关规范和标准(如采购低碳环保产品),49%的企业正在制定相关制度。

5.生态环保合作不断深化。中国已启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10个低碳示范区建设、100个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项目、1000个应对气候变化培训名额的合作;中国已经与“一带一路”沿线80多个国家在太阳能、水电、风能、生物质能以及核能等可再生能源领域开展合作,形成了设备制造、联合研发、工程设计与建设、项目投资与经营的全方位国际合作体系,预计到2020年,国内外可再生能源领域新增投资将达到2.5万亿元人民币,就业人数将超过1300万人。

(二)“例”证绿色“一带一路”建设成绩

1.积极履行社会责任,重视环境污染防治。中石油在苏丹的投资过程中,坚持“提前预防、防患未然”与“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决不立项、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决不开工、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决不投用”的“三不”原则,严格控制“三废”排放,并针对炼化企业的特点,大力搞好厂区绿化,为炼油厂员工和周边居民提供了良好的娱乐、休闲环境;华电集团在巴厘岛电厂项目建设过程中,确保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都得到统一妥善处理,减少对海边地形及生态环境的影响,实现了“景观工程”“优质工程”和“绿色环保工程”的目标;中钢集团在澳大利亚的投资过程中,通过规划设计,降低勘探活动、矿山开采对自然环境和动植物的影响,加强尾矿管理,实施土地复垦和生态修复,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土地综合利用效率;河南金龙精密铜管公司在墨西哥投资过程中,为减少污水对环境的影响,投资100万美元修建污水处理站,实现污水零排放。

2.优化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当地可持续发展水平。山东电力建设第三工程公司在印度承建的古德罗尔燃煤电厂,在遭遇排放限值调整升级的突发情况下,依然获得了印度环境保护金奖和社会责任铂金奖;上海神工环保股份公司通过联合中国外经(集团)公司参与建设巴基斯坦卡拉奇市的固体废弃物管理项目,缓解了当地垃圾侵占土地的问题、减少垃圾处置经费并降低能源消耗,弥补资源不足;鞍山嘉鲜公司通过承接美国密西西比河等流域亚洲鲤鱼捕捞和加工项目,形成了“两头在外+两头在内”的双向联合经营模式,帮助解除了当地生态环境的危害。

3.掌握环保核心技术,增强全球环境治理能力。江苏维尔利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通过收购德国欧锐科(EuRec)公司70%股权,在垃圾分类与处理、生物废物处理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并申请获得多项专利;天保重装通过收购美国圣骑士公司80%股权,取得污水污泥处理处置方面的全套先进技术,使公司产品可以直接进入欧美发达国家市场,成为国际一流的固废处理系统解决方案及环境治理服务提供商;永清环保通过收购土壤及地下水修复解决方案提供商美国IST公司,在应对复杂环境问题带来的隐藏风险,有效预测、重点解决地下储罐场地、煤气厂场地以及工业垃圾填埋场等存在的环境问题方面走在世界前列。

绿色“一带一路”不是基础设施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造成环境问题的解决办法,而是中国为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的国家和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的优选方案。我们愿同国际社会一道,全面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共同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同时,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绿色丝绸之路”建设依然任重道远,要敢于直面“一带一路”沿线生态承载力低、环保基础薄弱、少数企业意识差、部分行业影响大等挑战。

(三)直面绿色“一带一路”建设挑战

生态安全已经成为投资发展的重要考量乃至决定性因素。近年来,中国企业位于缅甸、柬埔寨、纳米比亚、赞比亚、加蓬、印尼、蒙古、墨西哥、秘鲁等国的石化、采矿、森林开发、海洋开发、水利水电等领域投资遭遇挫折。其原因主要包括:第一,东道国生态本底差。狭义的“一带一路”地区大部分属于生态脆弱区,同时又是发展中国家,环境标准相对较低,环境准入较低,发展需求紧迫于环境需求,诱使部分企业盲目投资建设,造成不可逆的环境危害,引发了当地民众抗议甚至恶性事件。第二,投资主体意识淡薄。中小企业增多,资金不够充沛,长远发展意识薄弱,环境责任承担不够,容易出现不计生态后果的开发建设。在相关调查中,当问及企业在东道国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风险时,政治局势、员工安全和当地商品价格仍是企业普遍关注的风险,而环境问题作为东道国利益相关方,尤其是运营地社区居民、政府及非政府组织等非常关注的问题,并没有引起企业的足够重视。第三,部分行业环境影响大。投资流向集中的采矿业、热电、煤气、制造业以及水生产供应业等,属于环保要求高、社会普遍关注的行业领域。尤其资源开发类、水利、电力、化工等项目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三废”等污染物造成的潜在环境问题比较突出。第四,后天投资劣势明显。中国是国际自然资源开发投资市场上的后来者,大多数环境风险低、易开发的优势投资地区和投资项目已被很多发达国家占据,中国企业获得了很多相对高风险、高难度、低收益甚至环境保护欠账较多的项目。第五,生态环境风险增加。2015—2016年中国经历了对外投资快速增长,按照项目建设周期和对外投资滞后的特点,以及产能合作重点行业领域对生态环境影响规律,从设计筹备阶段进入建设运营阶段后,生态环境影响集中显现的时间节点开始临近。

“中国环境威胁论”是“一带一路”建设道路上的阴影。深入研究“一带一路”沿线自然本底和生态环境规制,运用战略思维构建绿色“一带一路”顶层设计,强化遥感手段对重点领域和重要地区的生态环境影响监测,加强重大生态风险预防,将是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

二、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科学内涵

绿色“一带一路”是推动绿色商品贸易、绿色产能合作、绿色园区建设、绿色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以及构筑绿色金融体系和绿色环保合作平台的实践探索,是保障“一带一路”生态环境安全,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绿色“一带一路”立足生态文明发展理念,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旨在构建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经济结构和产业体系,通过务实合作和体制机制建设,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方案,实现满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于健康经济发展和良好生态环境的需求,达到共同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的目标。

三、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中国理念、世界共享”的内在要求

绿色“一带一路”建设以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坚持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原则,提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绿色化水平,将生态环保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让绿色发展成果惠及各国人民。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有利于增进沿线各国政府、企业和公众的相互理解及支持,分享中国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理念与实践,提高生态环境风险防控能力,促进沿线国家和地区共同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有力的服务、支撑和保障。

(二)“中国方案、全球治理”的重要实践

绿色发展成为各国共同追求的目标和全球治理的重要内容,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是顺应和引领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国际潮流的必然选择,是借鉴中国绿色发展经验、促进全球生态环境治理的有效途径。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可实现对资源的合理配置、高效使用、循环利用和有效保护,降低“一带一路”项目建设的能源资源消耗,促进企业遵守相关环保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

(三)“中国智慧、区域合作”的关键举措

全球和区域生态环境挑战日益严峻,良好生态环境成为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和共同需求,防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是各国的共同责任。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可为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和建设美丽世界贡献中国智慧,有利于务实开展合作,推进绿色投资、绿色贸易和绿色金融体系发展,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建立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新秩序,服务于打造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的总体目标。

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总体思路

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一带一路”建设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围绕“绿色丝绸之路”“健康丝绸之路”“智力丝绸之路”“和平丝绸之路”的建设目标,秉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发展理念,坚持企业主导、政策推动、分业施策、防控风险的原则,通过区域合作、绿色创新、人才支撑、平台建设、信息公开等办法,推动与沿线国家开展多层次、多元化的生态环保交流互鉴,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生态环保产业合作,提升对“一带一路”沿线生态本底及环境规制的研究水平,发挥绿色“一带一路”在重大投资项目上的生态风险防控作用、在产能优化布局上的指导作用、在绿色标准国际化上的支撑作用、在区域生态环保合作上的示范作用,以及对“走出去”项目事中事后的监管作用。努力将“绿色合作”贯穿于“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之中,开创美丽、绿色、可持续的“一带一路”建设新局面,为沿线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气候变化和生态安全作出应有贡献。

五、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主要内容与重点领域

(一)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主要内容

1.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企业在交通设施建设和经贸产业园区建设过程中的生态环境治理责任,引导企业自觉遵守当地生态环保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推进基础设施的绿色低碳化建设和运营管理;加强政府事中事后监管能力,发挥第三方机构在境外投资项目上的比较优势,对工程建设中的规划、设计、施工、验收等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不断加强和完善绿色化基础设施工程的政府间交流,发挥生态环保服务在跨境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于落地实施过程中的保障作用。建立一批重大交通建设、产业园区开发、重点产能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的生态环保标准,引导建设一批基础设施绿色化合作典范。

2.绿色国际产能合作。中国推动的国际产能合作是先进产业和能力的输出,是顺应世界产业转移基本规律、适应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发展规律的共赢合作。面对“一带一路”沿线人与自然的突出矛盾和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必须重视国际产能合作中的绿色化程度,着力开展一些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示范性产能合作项目;注重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材料和能源浪费,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废弃物排放量,加强废弃物处理;打造从产品设计、生产开发到产品包装、产品分销的整个产业链条绿色化。国际产能合作是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载体,要树立一批钢铁、能源、建材、轻工等重点领域的优质产能绿色品牌。

3.生态环保产业合作。引导各国发展模式从低成本要素投入、高生态环境代价的粗放模式向创新发展和绿色发展双轮驱动模式转变,能源资源利用从低效率、高排放向高效、绿色、安全转型,节能环保产业实现快速发展,循环经济进一步推进,产业集群绿色升级进程进一步加快,绿色、智慧技术加速扩散和应用,推动“一带一路”沿线绿色制造业和绿色服务业兴起。逐步拓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在环境污染治理、生态保护、生态环保科技创新等领域合作;创新绿色金融在产能合作不同领域的应用,引导资金呈现向环境友好型产业流动趋势;建成一批环保产业合作示范基地、环境技术交流与转移基地、技术示范推广基地和科技园区等国际产能合作平台等。

4.区域环境保护合作。全球温室气体排放、臭氧层破坏、化学污染、总悬浮微粒超标以及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日益严重,全球生态安全遭遇前所未有的威胁。以绿色“一带一路”建设为统领,统筹并发挥现有双边、多边环保国际合作机制,构建环保合作网络,建设多元合作平台,强化中国—东盟等相关合作机制的作用,扩大与相关国际组织和机构合作。在多边层面,与相关国际组织合作为平台,形成建设绿色丝绸之路的国际共识;在双边层面,继续强化中国与重要沿线国家机制性环保合作,与沿线国家绿色发展及生态环保战略与规划对接,如推动绿色“一带一路”建设与哈萨克斯坦“绿色桥梁”倡议对接;在区域层面,重点开展中国—东盟、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组织、澜沧江—湄公河等机制下的环保合作,带动更多国家和地区参与绿色“一带一路”建设。

(二)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领域

1.加强资源开发领域生态环保合作。针对矿产开发、林业开发等,围绕资源开发绿色发展技术创新,与世界发达国家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充分利用国际创新资源和市场,提高资源的流动性和整体安全性。共同完善资源开发生态监测体系,加强资源开发生态灾害联防联控联治能力。推动设立专门的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基金,重点支持沿线国家资源开发生态环保基础工程,合力强化资源开发事中事后生态保护和修复,协调营造一批集保护保存、休闲康养、旅游观光、文化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矿山公园、国家公园、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沙漠公园,形成绿色生态长廊。

2.强化能源电力行业绿色技术合作。将自身产业优势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构建新能源体系的需求相结合,大力发展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等绿色能源。树立能源电力领域优质产能绿色品牌,探索开展能源电力绿色环保标志互认,同时与国际能源标准和机制对接,通过能源合作推广“中国标准”,提高能源生产、转化和利用效率,推动能源经济的绿色高效清洁低碳转型。进一步加强与欧洲发达国家在能源技术领域的合作,建立联合开发与资助机制,在新一代核电技术、新型储能技术、智能电网、高效可再生能源技术等方面共同研究。

3.推动建材行业绿色产业链条发展。针对中国建材行业与世界各国多种形式贸易往来,持续开展产品出口、对外工程总承包、技术服务、劳务合作等主要业务,倡导国内建材行业企业制定“走出去”绿色发展战略,鼓励建材龙头企业率先开展绿色建材国际产能合作。在“一带一路”大通道沿线的中心城市建设绿色建材园区,以园区为平台,以水泥、平板玻璃等原材料产业为核心,引进国内混凝土制品、土工材料、建筑卫生陶瓷、新型建材等优势企业,积极开展绿色建材工艺技术研发,减少传统建材行业对环境造成的有害气体污染、粉尘污染和水污染,为“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和国际重点项目建设提供绿色支撑。

4.实现轻工纺织行业绿色低碳发展。针对中国纺织业加快形成的全面开放新格局,在范围、层次、结构、布局等方面进一步加强绿色理念融入,通过“走出去”进行产业链上下游优质资源、先进研发能力和技术、终端渠道等领域的投资与并购,逐步形成绿色、环保和科技新优势。持续提升自主品牌影响力,扩大国际高端市场份额,加快推进轻工纺织产业国际产能合作,建成一批海外优质原料供应基地和生产加工基地、技术创新和设计中心,通过国际产能合作实现产业链的跨国整合和价值链的全球突破,促进轻工纺织行业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5.深化核与辐射领域安全利用合作。分享核与辐射安全监管的良好实践,积极参与国际核安全体系建设。开展核电站建设与运行安全、辐射环境安全、核设备质量与可靠性以及核与辐射应急响应等国际合作,利用国际公约履约平台构建跨部门高层定期对话机制,深入参与国际原子能机构、经合组织核能署等国际组织的各类活动。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国际合作项目管理,加强核与辐射安全国际合作人才队伍的建设,建立与国内核能企业之间的日常及定期交流的机制,推动建立核与辐射安全国际合作交流平台,切实协助“一带一路”国家提升核与辐射安全监管能力。

六、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机制建议

(一)充分利用多、双边交流机制

利用中国—东盟(10+1)合作机制、上海合作组织、欧亚经济论坛、中非合作论坛、中阿合作论坛等现有政府间多、双边机制,为绿色“一带一路”提供良好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平台。

(二)继续发挥行业协会等“中间人”作用

利用重点行业协会、金融机构与企业间合作机制,发挥行业协会在生态环保咨询、行业自律、企业协作等方面的作用;利用“一省一国”机制和企业牵头机制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接,发挥地方政府和重点企业在生态环保方面组织对话、政策对接、科技引领等作用;发挥海外企业本土化优势和牵头作用,作为政府间生态环保对话与合作机制的有益补充。

(三)强化生态预警与服务

利用遥感监测手段和外交服务机制,强化对企业生态预警、指导、协调和服务,及时有效地为企业提供风险信息和政策建议等;成立绿色“一带一路”专家咨询委员会,围绕对外投资主体责任和项目影响结果,组织编制符合国际规范要求的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和操作指南。

(四)推进相关信息共享和交流

推进绿色“一带一路”生态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建设,建立绿色“一带一路”信息共建共享机制,实现生态本底与环保规制有机结合,提升识别、预防和控制生态风险的能力。

猜你喜欢
一带一带一路绿色
绿色低碳
一带一路风光无限
澳门:“一带一路”上的璀璨之城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再造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