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天明 夏金兰
近年来,我国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体系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各地中小学为提高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确实出台了不少办法,做了很多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在学生中建立起来了,但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效率不高、效益不大、效果不佳的问题仍然存在,体现在学生身上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行为规范、理想信仰取向、无私奉献和艰苦奋斗的精神等方面,或多或少还存在偏差,有的甚至还有一些严重的缺失。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因此,我们要找到影响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有效性的因素,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动力,切实提高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综合国力日益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同时,在校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因社会的负面影响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一方面,我国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学生在了解世界、增长见识、开阔视野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也会接触到一些西方社会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学生求知欲强,但明辨是非能力差,有一部分学生被一些西方极端个人主义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所误导,形成不良观念。另一方面,不可否认,“一些地方和部门的领导对这项工作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没有真正担负起领导责任。”也常给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带来负面影响。加之社会上尚存的各种不正之风,如,信息管理不规范,使一部分学生深受各种淫秽、暴力、腐朽等有害信息的侵蚀;还有,社会上仍然存在的一些“赌、毒、享乐”等丑恶现象,令少数学生的思想观念严重畸形化,出现了“学校讲半天,不如社会上一支烟”的畸形教育状况。这些现象虽然不是主流,也非常不利于青少年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现代社会,家长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提高,一方面,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导致孩子从小就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吃不了苦,自理能力差;孩子上学,家长“陪读”;孩子做错事,教师训不得;孩子一旦出事,一切都归咎于教师没教好,教师里外不落好,只能消极对待学生的违纪现象。另一方面,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对孩子实行“强迫教育”和“揠苗助长”式的教育,沉重单调的学习使孩子过早地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极有可能滋生逆反心理,形成不良性格,学生的思想品德也难以向好的方面转化。加之有些单亲家庭、生活贫困家庭、流动家庭和成员不良行为家庭,家长对培养子女,或无精力、或无财力、或不闻不问,更容易导致孩子形成自卑、孤独、封闭心理,致使学校对这些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效益非常低。
教育观念存在偏颇,重智轻德的现象依然存在。许多学校在社会、家庭的干扰和有关部门的压力下,在“小升初”“中考”“高考”等热门话题的指使下,“核心素养教育喊得轰轰烈烈,应试教育却都搞得扎扎实实”,学生品德再高尚,考试成绩不过关,也只能是望重点学校兴叹;只要有分数,学生的品德表现就显得无关紧要,普遍是“一好遮百丑”,忽视了育人先育德这个原则,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就显得举步维艰。
有些学校开展的思想道德教育在价值观上依然摆脱不了“政治道德价值”倾向,学校不能因地制宜,因时就需地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学生一旦进入社会,其平等竞争观念、开拓进取意识、讲求实效的作风与社会的需求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导致学校的思想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一直不高。
另外,个别学校的学科体系与德育相脱离,学校思想道德教育评估体系也不健全,有的学校认为上好思想品德课、搞好班主任工作、开展好班团队活动就是搞好道德工作了,根本没有重视开发学科课堂教学的育人功能,失去了课堂教学这个全面育人的主阵地,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目标就很难达成。
学生是祖国未来建设的生力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还要靠思想先进、素质过硬的建设者,学校应利用各种优势,想方设法搞好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教师作为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设计者和实施者,其素质高低和工作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着教育的实效性,提高教师的政治道德修养,提升教师的教书育人水平,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势在必行的。
首先,学校管理者要加强对师德建设的认识,不断丰富教师的专业发展途径。学校应重视师德建设工作,博采众长,或鼓励教师自我塑造,在实践中,注重自我修炼;或发现教师身边的师德榜样,现身说法,同伴互助,共同进步;或让教师走出去,积极选送教师参加各类培训,参加各种教育研修活动;或组建名师工作室,专家引领,让教师零距离感受教育大家的教育理念,给教师以专业自信,让教师在不断的学习中,提升自身的师德素养和专业素养。
其次,学校要加强对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师德建设要靠教育,学校要坚持用党在新时期的理论教育教师,用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武装教师的头脑,构建能与教育现代化相适应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教师职业道德观念。
再次,学校应建章立制,规范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的理想信念与工作常规要高度统一,学校应对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进行细化,用制度制约、用纪律规范教师的职业行为,让教师充分认识到师德失范的严重性。
最后,学校还应健全激励机制,对于师德高尚的教师,要树立典型,大力弘扬,要让这种风尚因得到实际效益而能被大家学习,要让爱岗敬业的优秀教师受到社会各界的尊重和敬重,让教师都能成长为具有高尚风范的育人导师。
教师有了为人师表的人格魅力、知识渊博的学识魅力、循循善诱的艺术魅力,学生才能在“和风细雨,润物无声”中接受思想的洗涤,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性才能凸显出来。
构建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思想道德教育模式是提高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实效性最有效的途径。
构建起三位一体的德育模式,有了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参与,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才能取得实效。一方面,学校要积极发挥自身德育工作主阵地的作用,使思想道德教育能融入日常的教育活动中,教师应该多对学生进行家访,建立现代化信息交流群组,组建家长学校或家长委员会,密切与家庭之间的联系,形成家庭、学校齐抓共管的局面。另一方面,要不断提升家长的道德素养,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为学生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学生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党和国家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就要求社会各界,应当积极配合教育部门做好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社会教育环境。当然,学校也应积极地与社会力量联合,不断提升思想道德教育的效益。
如果三者在内容上存在差异,不仅不会互补,相反,只能相互抵消,试想,学生在学校受到传统美德教育,回到家里,家长大谈特谈个人主义的“实惠”,在社会,接触到的是极端利己主义的“拜金”现象,在中学生道德观念未正式形成的情况下,这种差异无疑会导致学生在认知上出现混淆,削弱了思想教育的正面效应,所以说社会、家庭、学校教育三者应做到内容一致,真正做到互相配合、互为补充、互相促进。这就要求社会各界人士、学生的家长、学校的教育工作者要勇于承担起教育下一代的责任,实现社会、家庭和学校共同参与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新格局。目前各地推行的办人民满意的学校、倡导尊师重教活动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提速,对三位一体思想道德教育模式的构建起了很大的作用,学校的思想道德工作的有效性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学校要着重研究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结构,把社会对于学生的有关文明行为习惯养成、励志成长、社会生活常识、健康安全卫生教育、社会公德、法制教育和民主、社会交往能力要求、开拓创新精神、爱国情操培养等内容,有效地落实在教育内容上,建立起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稳定的内容结构。
虽然教育部对新时期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做了明确的规定,但是学校思想教育内容体系依然存在一些亟待完善和改进的地方,如讲到理想,学生想当成功企业家就会得到教师的赞扬,学生想当农民工,就会受到嘲笑;学生一提首都,都是肃然起敬,一提到家乡,就会觉得索然无味。不爱家乡,何谈爱国呢?教师在校只讲社会的“真、善、美”,学生一旦在社会上遇到一些丑恶的现象,就会觉得无所适从,类似的教育理想化倾向依然存在,针对这种情况,学校要适当补充一些更贴近现实生活的德育内容,重视思想道德教育的细节,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能从中受到一些启发,如此才能让思想道德教育落到实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针对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学校应摒弃功利性,充分发挥思想道德教育的长期效益。学校还应多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理顺思想道德教育内容的层次性,因地、因时、因人而进行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
各学科教师也要积极地开展相关的研究,要将对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教育目标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充分发挥学校思想品德教育主阵地的作用,让学生在学校中无时无处都能受到教育。
过去,学校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仅限于说教,这样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教育的需求,只有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想道德教育实践活动,才能有效辅助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学校可以组织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如参观革命圣地、班团队活动、有意义的主题活动、野外生活、登山、远足等,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正面的思想品德教育,同时还能弥补顺境条件下教育的缺失;学校要多为学生提供一些接触社会、了解国情的机会,不断提升学生的判断能力和实践能力,这对于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确立以及道德实践能力的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总之,学校只有加强自身思想道德教育功能发挥,主动与社会、家庭沟通,达成共识,积极营造有利于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氛围,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有效性才能大幅度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