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道昆明池水浅
——读《人间词话》有感

2018-12-05 06:34:20祝思懿成都市树德中学光华校区
长江丛刊 2018年31期
关键词:人间词话王老词话

■祝思懿/成都市树德中学(光华校区)

民国十六年,五十岁的王国维,悄然自沉于北京颐和园昆明湖。

至死,王国维也没有剪掉他的辫子。长衫,长辫,金丝边眼镜——中国最后一个传统士大夫苍老而悲拗的背影,在一汪清澈的湖水里,渐渐沉没。留下了“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的弃世遗言。

王国维的选择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是中国古文明在西方列强摧残和革命浪潮冲击之下的迟暮之际,做出的最后挣扎和无声抗议。这样的时代背景和自身境遇,让他在自己的坚持与时代革新的潮流相逆时,选择一种决绝的死,与世俗抗争。

当然,与世俗抗争的前提是,你需要认清世俗,认清自己。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人生的三种境界:

一,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

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

三,梦里寻她千百度,漠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后人归之为:思、索、悟。

登高望远,是采取一种宏观的视角去看世界;宏观角度确立,则需要采取对细节的累积和磨砺来实现所求。孜孜不倦,寻寻觅觅;第三句是悟,悟在目标明确,不断探索的漫长而繁复的过程中,那个所谓的终极,就是一个回眸,也就是一个顿悟,一份获得。

王老固有他通透的哲学视角和人生理解,但是我却觉得,更为珍贵的,是这些大道理,并不让王老自持。命运的齿轮并未使文人圆滑半分,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依旧表现出那一种偏执。当然,我们更愿意说,这是文人最为可爱的真性情。正是因有这一点真性情,他才会在著作中毫不掩饰对一些诗人的喜欢;才会不数数然于名利。研究国学和史学,含英咀华,孜孜矻矻,皓首穷经。

王老坚持的,正是中国古文化里遗留的风骨——讲诗人,他说:“大诗人要有大胸襟:东坡词旷稼轩词豪皆因此。大事业大学问者之三种境界:于宇宙人生,要能入能出:入则写之,出则观之。”历代词评,他串讲过晚唐五代以来各大词人,最偏爱冯延已、李煜、欧阳修、苏东坡、辛弃疾、纳兰容若。“冯延已可称得上‘深美闳约’。南唐中主词也不错。李后主之词眼界大、感慨深。他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反不失赤子之心。冯正中词与中后二主词一样,气象颇大,开北宋一代词风。”对于姜夔说有格而无情:“剑南有气而乏韵。吴文英、贺方讲:少“真味”。至于梅溪、梦窗、玉田、草窗等人之词,失之肤浅、平淡与枯槁,彼等之词,一日作百首也得。”贬恶和赞誉都不曾掩饰,隔着辞藻,也不难窥探王老身上那股坦率直白。不惑之年,却犹如少年。

清朝被推翻了,溥仪曾经许诺过他的驰马南书房,龙楼一道通都如幻梦。时代的浪潮涌来,他曾抱以希冀的那些古老文明,好似都没有人追的上,也没有人愿意追。他只好带着他最珍贵的志趣,与潮流逆行,同陈旧远走。或许做昆明池里一朵涟漪,总要比今生五十载的孤军奋战要轻松些。

“一霎车尘生树杪。陌上楼头,都向尘中老。”

红尘中,每个人都会老去。但是诗人和美人一样,只有迟暮之年。于他们而言,时光的停驻是无奈,又何尝不是一种优雅与坦然?转过身,依旧是山高水长。

昆明池的水不浅,因为真与深情,是世间最沉的东西。

猜你喜欢
人间词话王老词话
增山词话
中华诗词(2022年6期)2022-12-31 06:42:32
半梦庐词话
中华诗词(2022年5期)2022-12-31 06:33:10
粉彩瓷板|祝壽圖 王锡良·陆如合作
景德镇陶瓷(2021年5期)2021-12-01 11:44:30
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
——我与王锡良的那些故事
景德镇陶瓷(2021年1期)2021-03-24 05:47:08
新词话
词话三则
夜郎文学(2017年2期)2017-09-26 06:29:26
与民谣诗词相伴的九旬老人
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
《人间词话》视角下的聊斋词
老人和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