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心理治疗老年失眠症60例效果观察

2018-12-04 03:48程小伟
交通医学 2018年5期
关键词:失眠症心理治疗团体

黄 俭,程小伟

(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心理科,江苏226001)

失眠症是一种持续的对睡眠质和(或)量不满意为特征的障碍。老年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失眠症患病率较高,一项Meta分析结果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群失眠的患病率为47.2%[1]。镇静催眠药因使用方便,短期效果显著,在老年失眠症患者中使用率26%~40%,长期服用占33%[2],而药物治疗带来的日间困倦、认知功能损害、跌倒风险增加等许多问题,并不能使生活质量得到真正改善。本研究选取我院心理科门诊2016年1月—2017年12月治疗的老年失眠症患者60例,调查其心理状态,观察团体心理治疗的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老年失眠症患者60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38例,平均年龄69.55±7.33岁,病程3月~10年,平均病程2.6年。纳入标准:符合美国精神医学学会《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失眠症诊断标准[3]。排除标准:(1)其他精神障碍或躯体疾病引起失眠者。(2)目前在服用除镇静催眠药外其他精神类药物者。(3)听力障碍或言语功能障碍者。(4)生活不能完全自理或不能定时参加治疗者。

1.2 治疗方法 本实验中所用的团体心理治疗侧重于针对老年失眠症患者对睡眠的不良认知和不良生活方式,加强心理支持,建立互助小组等。加入团体治疗前与患者进行1~2次晤谈,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包括年龄、文化程度、原有工作情况、经济条件、目前居住环境、生活习惯、家庭关系等,在此基础上将相似背景的患者归为一组。60例患者分为6个小组,每组10例,每次治疗1.5小时左右,每周1次,共8周。向患者说明治疗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等,并征求家属的同意,根据自愿的原则参与治疗,所有患者均对治疗方案及检测项目知情同意。分别于治疗前,治疗8周末及治疗结束后4周予以问卷调查,患者自填问卷,对于文化程度低或完成问卷有困难者由指定医师指导,根据患者的客观回答完成。

1.3 疗效评定

1.3.1 90 项症状清单(SCL-90)[4]:包含较广泛的精神症状学内容,评定的时间范围是最近1个星期。该量表共90个项目分为10个因子: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及其他。每一个项目均采取5级评分制,总分超过160分、或任一因子分超过2分、或阳性项目数超过43项可考虑可能存在心理问题。

1.3.2 匹兹堡睡眠质量调查表(PSQI问卷)[5]:主要调查患者最近1个月的睡眠情况,由19个自评和5个他评项目组成。仅对19个自评问题记分,分为7个因子:主观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日间功能。每个因子按0~3分计算,累计各因子分为PSQI总分,其范围在0~21分,得分愈高表示睡眠质量愈差。

1.3.3 临床常用失眠症疗效标准[6]:显效:睡眠障碍恢复正常,持续睡眠6小时以上,夜醒次数2次以内,日间无困倦,自我评价很好。有效:睡眠障碍恢复接近正常,连续睡眠在4~6小时,夜醒次数3次以内,日间偶有疲乏,自我评价较好。改善:睡眠障碍有明显改善,连续睡眠在2~4小时,日间常感疲乏无力,夜醒次数3~4次,自我评价一般。无效:睡眠障碍没有改善,持续睡眠时间不足2小时,夜醒次数在5次以上,日间困倦明显,自我评价差。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治疗前后比较采用自身配对t检验,以P<0.01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治疗前后SCL-90评分比较 治疗前老年失眠症患者SCL-90评分中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等因子分显著高于正常人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老年失眠症患者普遍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焦虑、抑郁情绪尤为明显。治疗8周后患者上述因子分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结束后4周疗效依旧存在,上述因子分仍较治疗前显著降低。提示团体心理治疗能显著改善老年失眠症患者的整体心理健康状况。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SCL-90各因子分比较 分

2.2 治疗前后PSQI评分比较 老年失眠症患者治疗前主观睡眠质量差,入睡时间长,睡眠持续时间短,睡眠效率低,多存在过度使用药物助眠和日间功能紊乱的情况,治疗后PSQI各因子分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结束后4周依然保持治疗时有效水平。提示团体认知行为心理治疗不仅在短期内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改善睡眠质量,提高睡眠效率,减少镇静催眠药物的使用,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高,而且因为良好的睡眠习惯和睡眠理念的确立,有助于患者在治疗结束后依然保持良好的效果。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PSQI各因子分比较结果 分

2.3 疗效分析 治疗8周末时显效率为40.0%,有效率36.7%,改善率15.0%,无效率8.3%,总有效率为76.7%,治疗结束后4周显效率38.3%,有效率41.7%,改善率16.7%,无效率3.3%,总有效率为80.0%,提示团体认知行为心理治疗改善老年失眠症患者睡眠质量疗效确切。

3 讨 论

失眠症是环境、生物、心理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而引发和维持的,大量研究认为,老年人失眠症的发病率较其他人群更高,更难治愈,可能除了与睡眠的不良认知和不良的生活习惯有关外,老年人面临影响睡眠的因素更多且更持久,如一些心理社会因素(退休、经济收入减少、空巢带来的孤独感、对衰老和疾病的焦虑等)、躯体疾病因素、正在服用的某些药物等[7]。镇静催眠药物因价格低,起效快,服用方便而被广泛用于失眠症。但是,简单的药物治疗可能带来镇静催眠药物滥用及长期用药后的药物依赖、认知和精神运动功能的损害、停药易复发等一系列问题,从而使失眠症的治疗变得更为复杂。而且很多老年失眠症患者一边寄希望于药物改善睡眠,一边又恐惧药物副作用的可能,选择药物治疗并没有带来生活质量的改善。

本调查发现老年失眠症患者普遍存在焦虑、抑郁恐惧、情绪紧张、人际关系敏感等,提示患者总体生活质量及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因此,在临床治疗中应重视心理因素对失眠症的影响。《中国失眠障碍诊断和治疗指南》[8]指出心理治疗是首选的失眠症治疗方法,针对老年失眠症患者,指南推荐首选以认知行为疗法为代表的心理治疗。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发现对老年失眠症患者实行心理治疗时,患者往往没有信心不能坚持。而团体心理治疗是指为了某些共同目的将多个当事人集中起来加以治疗的心理治疗方法,可以帮助患者了解问题的普遍性,增强治疗信心,团体成员间相互启发,相互鼓励,集体的凝聚力使患者的依从性明显增高[9]。本研究采取团体治疗的方法,通过集体讨论和医生的指导,使得老年失眠症患者认识睡眠的不良认知和不合理期待与失眠的关系,了解提高睡眠效率的方法,因为彼此疾病相似,让患者觉得自己的问题并不太严重,增强了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决心。患者可以在团体中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成员之间相互学习和交流,共同分享对失眠的认识和在睡眠管理中取得的成功经验。遇到困难时,组员之间相互支持鼓励,共同与医生探讨解决方案,制订“行动目标”,这种互动模式在帮助患者解决睡眠问题上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在集体中通过人际学习,相互交流,有利于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获得更多的情感支持,促进疾病的康复。再者,参与者在团体中体验到归属感,被接纳与理解,增强了内省力,使他们能有勇气更好地纠正错误认知、克服个性缺陷,并且学会以积极有效的方式去处理生活中的其他矛盾、应付各种挫折。

总之,团体认知行为心理治疗方法治疗老年失眠症效果较好,在改善睡眠的同时,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明显减轻,生活质量得到大幅度的提高。治疗团体作为老年人的一个社会支持组织,相互的情感支持有效减轻了孤独感等不良情绪体验,弥补了老年人单独心理治疗依从性差的不足,更容易被老年患者所接受。

猜你喜欢
失眠症心理治疗团体
中国队获第63届IMO团体总分第一名
神门、三阴交配伍对失眠症睡眠质量和血清GABA、5-HT的影响
心理治疗有七大误区
浅谈蒙医诊治失眠症
浅析壮族巫医治病中的心理治疗作用
蒙药结合艾灸治疗失眠症疗效观察
蒙医药治疗失眠症30例临床观察
中老年脑溢血患者采用精神护理与心理治疗干预的效果观察
团体无偿献血难成主流
美团体打广告抗议“中国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