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勇洪,侯凯哲
浙江衢化医院,浙江 衢化 324000
在临床中,恶性肿瘤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除常规手术治疗外,绝大部分患者还需要经过化疗来彻底清除残存的恶性肿瘤细胞[1]。由于抗肿瘤药物使用,大部分患者可出现血小板的减少、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其中血小板数量的降低最为显著[2]。升血小板胶囊属于复方中药制剂,且有相关文献报道证实此药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有提高血小板数量的作用[3]。临床中,笔者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观察了升血小板胶囊对消化道肿瘤患者化疗后血小板恢复作用的疗效,结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2月—2018年2月期间在本院接受化疗的68例消化道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4例。观察组男16例,女18例;年龄35~70岁,平均(49.33±3.25)岁。对照组男17例,女17例;年龄36~70岁,平均(48.92±2.98)岁。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所有患者均经CT、胃镜、肠镜、超声、病理组织活检等检查,确诊为结肠癌或胃癌。
1.3 纳入标准 ①经病理确诊的结肠癌、胃癌患者;②接受化疗;③化疗后血小板计数<100×109/L;④预期生存期>3月;⑤年龄在35~70岁间;⑥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①同期兼行放射治疗者;②其他原因引起血小板减少者;③血清尿素氮、肌酐、谷丙转氨酶(ALT)和总胆红素(Tb)高于正常值上限的1.5倍;④有较严重的心肺功能障碍者;⑤有血栓史、败血症史者;⑥同时使用其他可能影响血小板计数的药物者;⑦正在参与其他新药临床试验者。
2.1 化疗方案 对2组患者均采用FOLFOX4化疗方案:即奥沙利铂(L-OHP)100 mg/m2静脉滴注第1天;亚叶酸钙(CF)200mg/m2静脉滴注第1、2天;5-氟尿嘧啶(5-Fu)400 mg/m2快速静脉滴注,第1、2天;5-Fu 600 mg/m2持续静脉滴注22 h,第1、2天。
2.2 对照组 化疗后给予地塞米松(广东华南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4024469)15 mg静脉滴注,每天1次,共3天,之后停药。
2.3 观察组 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升血小板胶囊(陕西郝其军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Z20025029)治疗,每次4粒,每天3次,口服,连用3周。
2组均治疗3周后观察疗效。
3.1 观察指标 评价2组治疗后血小板抑制程度,检测其治疗前后血小板变化。治疗期间每周检查1次肝功变化,统计2组治疗前后肝功能[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Tb]变化情况。
3.2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统计学意义。
4.1 疗效标准 根据参照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制定的常见不良反应事件评价标准[4],对2组肿瘤患者的血小板抑制程度进行评定:血小板数量(75~100)×109/L为Ⅰ级;血小板数量(50~75)×109/L为Ⅱ级;血小板数量(25~49)×109/L为Ⅲ级:血小板数量<25×109/L为Ⅳ级。另血小板数量恢复到正常值定为0级。
4.2 2组治疗后血小板抑制程度疗效比较 见表1。治疗后观察组血小板抑制程度0级、Ⅰ级、Ⅱ级、Ⅲ级、Ⅳ级患者占有率分别为44.12%、23.53%、14.71%、8.82%、8.82%,对照组分别为14.71%,11.76%、32.35%、23.53%、17.65%;观察血小板抑制程度0、Ⅰ级患者多于对照组(P<0.05),Ⅱ、Ⅲ、Ⅳ级患者少于对照组(P<0.05)。说明观察组中血小板功能已恢复正常的患者明显多于对照组,而对照组患者血小板恢复较慢,抑制时间较长。
表1 2组治疗后血小板抑制程度疗效比较 例(%)
4.3 2组治疗前后血小板值变化比较 见表2。治疗后观察组血小板值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2组治疗前后血小板值变化比较(±s) ×109/L
表2 2组治疗前后血小板值变化比较(±s) ×109/L
与对照组比较,①P<0.05
组 别观察组对照组n 3 4 3 4治疗前3 0.2 4±9.4 5 3 1.5 1±1 0.3 6治疗后7 9.2 8±1 4.3 8①4 7.7 2±1 3.8 1
4.4 2组治疗前后肝功能变化比较 见表3。治疗期间患者肝功能变化不大,2组均无因药物毒副作用而停止治疗的患者。2组间ALT、AST、ALP、Tb值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2组治疗前后肝功能变化比较(±s)
表3 2组治疗前后肝功能变化比较(±s)
组 别观察组3 4 n对照组3 4时 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A L T(U/L)4 5.3 9±9.3 8 3 9.5 8±3.9 1 4 4.5 7±8.8 3 4 3.8 7±5.3 7 A S T(U/L)4 9.4 7±7.3 8 4 4.4 9±5.1 3 4 9.2 9±8.1 7 4 7.9 2±5.3 9 A L P(U/L)1 1 5.4 8±1 1.3 5 1 1 0.8 6±1 0.3 1 1 1 6.8 3±1 0.5 8 1 1 5.7 1±9.9 7 T b(U m o l/L)2 2.3 5±4.3 7 1 8.6 3±3.2 1 2 3.0 5±5.0 1 2 2.7 2±4.6 2
化学疗法是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方法之一,但在化疗过程中出现的并发症,如血小板数量减少是临床化疗广泛应用的最大阻碍[6],常常影响化疗的正常进行,严重者可能会引起全身性并发症,如脑出血、内脏出血等进而危及生命,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中在较短时间可进行静脉滴注血小板治疗,但是该疗法存在各种限制,例如输血中的风险、患者费用问题等等使患者不能长期依赖输血治疗血小板减少症。因此,如何使患者在接受化疗后使骨髓功能尽可能恢复,尤其是血小板数量的恢复一直都是临床医务工作者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7]。
目前对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治疗药物主要包括IL-11、rhTPO等,其价格昂贵且毒副作用比较明显。中成药作为我国恶性肿瘤治疗中的特色,对化疗过程中出现的血小板数量减少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可有效提升血小板数量。升血小板胶囊主要成分有连翘、牡丹皮、仙鹤草、甘草、青黛等,其中青黛清热消毒、凉血消斑,为君药;牡丹皮清热凉血,为臣药;连翘有清热散结之效,仙鹤草有收敛止血之效,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8]。有文献报道应用升血小板胶囊治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及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疾病,且效果良好[9],但将其应用于化疗后血小板减少则较少见。
本次观察显示,在化疗后肿瘤患者的血小板功能明显受到抑制,主要表现为Ⅳ级血小板抑制。后应用升血小板胶囊对观察组进行治疗,结果提示观察组血小板恢复正常者占44.1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4.71%(P<0.05);而Ⅳ级血小板抑制的患者中,观察组患者比例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这说明治疗组患者血小板恢复程度较好,抑制时间也较短。另外,2组中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变化不大,说明加用升血小板胶囊治疗不会增加毒副作用,用药相对安全。
综上所述,对于肿瘤化疗后的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应用升血小板胶囊可明显促进其血小板功能指标的恢复,有效保证了肿瘤化疗后患者的后续治疗,且无明显毒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