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宝,谢枫枫,陈凯霓,张立志,许能贵
1.广东省中医院,广东 广州 510120;2.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 广州 510006
肩周炎是肩部关节囊和关节周围软组织损伤、退变而引起的关节囊和关节周围软组织的一种慢性无菌性炎症[1]。临床常表现为肩部疼痛,夜间发病明显,并逐渐加重,致使肩部关节活动功能受限,严重时可出现局部肌肉萎缩或关节僵硬。根据肩周炎的症状,可将其归为痹证范畴。目前,临床上大多采用中医辨证分型疗法对此病患者进行治疗[2]。虽然临床上肩关节周围炎的中医辨证分型的类型很多,但总不离气滞血瘀的证型。有研究调查显示肩周炎中气滞血瘀型占比最多,肝肾虚型次之,气血虚型最少[3]。肩周炎的病因病理尚未被确定,一般认为肩周炎的病变部位主要涉及盂肱关节囊及其周围滑囊和周围包裹的肌腱[4]。
中医阳掌拍打法是由广东省中医院聘请的院外中医专家谭爕尧、张浣天两位老师上世纪70年代在习练气功过程中独创的中医气功外治疗法[5]。为了进一步研究并挖掘中医阳掌拍打法治疗气滞血瘀型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本研究运用阳掌拍打法治疗气滞血瘀型肩周炎,结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来自2016年2月—2016年12月在广东省中医院大学城医院传统疗法中心门诊的肩周炎患者共120例,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男28例,女32例;年龄40~75岁,平均(62.0±10.8)岁;病程4~165天,平均(39.0±2.9)天。对照组男27例,女 33例;年龄42~73岁,平均(60.0±8.6)岁;病程6~160天,平均(32.0±4.4)天。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6]:症状:①年龄40~75岁;②缓慢发病,肩部疼痛以胀痛和刺痛为主,夜间加重,影响睡眠;③上肢上举、外展及肩部旋转功能受限,以外旋受限为著;④日常生活动作受限,梳头、穿衣、束带等动作均感困难。体征:①压痛广泛,肩前方、喙突、三角肌附着处等均有压痛;②关节僵硬,肩关节外展、外旋、上举均受限,出现典型的“扛肩”现象;③肌肉萎缩,三角肌、冈上肌、冈下肌可有萎缩。气滞血瘀证辨证标准:症状:肢体关节刺痛,痛处固定,局部有僵硬感,活动不利;舌脉:舌质紫暗甚或瘀斑,苔薄白或白腻。脉弦紧或涩。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近1月内未采用其他方法治疗,病程12月内;③年龄40~75岁;④缓慢发病,肩部疼痛以胀痛和刺痛为主,夜间加重,影响睡眠;⑤舌质呈暗紫色(有的会有瘀斑或瘀点),脉搏细涩;⑥意识清醒,生命体征稳定的患者,已经进行相关检查排除肩关节结核、肿瘤等病症,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①因颈椎病、韧带断裂、结核、肿瘤、肩袖损伤、肩峰撞击症肩关节不稳以及心、胆等脏器疾病反射性引起肩部疼痛者;②参与研究前1周内已接受其他有关肩周炎的治疗或服用镇痛类药物,可能会干扰疗效观察者;③合并有其它严重的心、肝、肾等严重器质性疾病者;④哺乳期或妊娠期妇女。
1.5 剔除与脱落标准 ①凡不符合入选标准而被误纳入的病例;②临床研究过程中发生不良反应而不宜继续进行研究者;③患者本人不愿意继续观察治疗者;④未按医嘱执行或资料不全而影响数据分析或安全性判定者。
2.1 对照组 取穴:按王启才主编《针灸治疗学》中治疗气滞血瘀型肩痹的针灸处方,选取患侧肩三针(肩髎、肩前、肩贞)、阿是穴、手三里。操作:患者坐位,露出患侧肩部及上肢,取穴后局部75%酒精消毒,使用汉医牌一次性0.30 mm×40.0 mm规格的毫针快速刺入以上腧穴皮下,各穴位得气后行捻转泻法,留针30 min,每隔10 min捻转20 s。每周3次。
2.2 治疗组 部位:选取局部按压最痛的2个部位。操作:患者取坐位,以手掌的背面第2~5指末节为接触点,沉肩、屈肘保持上肢顺畅,进行拍打治疗。拍打部位或者拍打部位附近出现瘀肿后,循着瘀肿继续拍打,直到瘀肿成片,方停止拍打,整个操作过程以患者可耐受为度。1周1次。
2组均以1周为1疗程,共治疗3疗程后统计临床疗效。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1 疗效标准 参照欧洲肩关节协会的Constant-Murley综合评分系统(CMS)[7]评分。包括4个部分,其中疼痛15分、ADL 20分、ROM40分、MMT 25分,总分100分。治愈:CMS>90分;显效:CMS 70~89分;有效:CMS 46~69分;无效:CMS<45分
4.2 2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6.6%,对照组为8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肩周炎主要与年龄、肩周肌肉劳损、肩关节创伤等因素有关。中医学认为肩周炎主要与肩部感受风寒湿三邪有关,久者入于络脉,阻碍气血运行,气滞则血瘀,“不通则痛”,从而引发疼痛。此病虽然只发病于肩周,但此病病程较长,若不及时治疗,会引起肩部活动受限,随着病情加重,将会导致肩关节周围组织粘连,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阳掌拍打法不同于刮痧、拔罐以及普通针灸治疗[8~9],阳掌拍打法具有对肩周疼痛的即刻缓解效应,以及伴随皮肤瘀肿消退过程而产生的行气活血化瘀作用,因而短期与长期疗效显著,是补泄兼顾的一种治疗手法。阳掌拍打法是中医推拿手法类别之叩击类手法,但它又不同于推拿教材里介绍的拍法操作,有其自身的操作要点。《推拿学》里的拍法是操作者用拇指腹或手掌腹面着力,手指自然并拢,掌指关节微屈,然后以虚掌作节律地拍击治疗部位[10]。而阳掌拍打法是是术者用手掌背面第2~5指末节为接触点而拍打患病部位,通过将局部皮下组织、肌肉、筋膜或关节等处的风、寒、湿、痰、瘀等可见或不可见之邪驱逐至表皮,以达到补气行气、排瘀祛邪之功,俗称“灌气抽瘀”。其特点为治疗部位更深入,达到从络治病的目的,故对气滞血瘀型肩周炎尤为适用。五版《推拿学》教材等推拿教科书提出手法要持久、有力、均匀、柔和,从而达到深透的手法要求。推拿手法在本质上属于以力为特征的一种物理治疗手段。但并不是力量越大、频率越快,手法的疗效就越好,每一种手法有其一定的施力范围和频率范围[11]。阳掌拍打法的的要求动作连贯有力,操作频率在100~120次/min,当拍打部位或者拍打部位附近出现瘀肿后,循着瘀肿继续拍打,直到瘀肿成片。这是阳掌拍打法操作的关键要点。中医理论认为,气滞血瘀证当以行气活血化瘀为治法,阳掌拍打疗法拍打之后,患者表皮的变化因所患病邪之不同而有所不同。局部的疼痛除了在拍打完之后会有所减轻外,在病理产物消散过程中也会逐渐减轻甚至消失,从而达到“气血以流”的经络通畅状态。
近年来临床研究表明,推拿后神经系统、组织器官均可释放出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学物质,并可由此改善血液循环,加速致炎致痛物质、酸性代谢产物的清除,从而产生治疗和镇痛效应[12]。另外,拍打部位出现的病理产物会随病情不同而有不同表现;不同的患者病理产物消散的时间不同,从几天到数周不等。阳掌拍打疗法通过拍打法来调动患者机体的调节能力,从而达到“阴阳自和必自愈”的临床疗效。临床操作发现,阳掌拍打疗法对患者造成的痛苦较小,治疗时间短,无感染现象,患者易于接受。
本研究显示,运用阳掌拍打法治疗气滞血瘀型肩周炎较常规传统针刺治疗疗效更佳,值得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