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灌南高级中学 (222500)
刘鑫钧 宋予林
本文就2018年江苏省高考解析几何压轴题及母题的背景及共性分析,实现一般模型的提炼,通过一般模型不断改变、变更条件,更换问题及整合关联等过程性变式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深化认识高考试题的本质,提升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创新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图1
(2)设直线l与圆O相切于第一象限内的点P.①若直线l与椭圆C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求点P的坐标;
图2
(1)求椭圆C的标准方程;
母题与高考题的共性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第二问的大前提一致:都是直线l与圆相切于第一象限;
2.条件一致:都是直线与椭圆交于A,B两点;
3.题型一致:均是已知ΔOAB的面积值,求直线l的方程;
4.解法一致:第一问略.
母题解法:仅仅是r,a,b在数值上有所不同,两题在AB,d,SΔAOB计算过程完全一致.
椭圆是高考的重点和难点,在椭圆的教学中,不能仅仅停留在一题一法的研究上,更要将一类问题的思想方法提炼出来,即通性通法的研究.
1.模型提炼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提出,要培养学生数学抽象的核心素养,即学生能从事物的具体背景中抽象出一般规律和结构,并用数学语言予以表征.
显然.高考题与母题中,椭圆与圆的中心均是原点,直线与圆相切,并与椭圆相交,则椭圆与圆的位置关系主要有以下三种关系:相交,内切,内含,分别如下图所示.记这三种图分别为图Ⅰ、图Ⅱ、图Ⅲ.这三种图形代表着三种不同的模型,这样我们发现高考题的背景就是图Ⅰ、而母题就是图Ⅱ.
这样用图形语言进行表征,以简驭繁,把握这类题型的本质,抽象出高度概括、表达准确、结论一般的三种模型.
图Ⅰ 图Ⅱ 图Ⅲ
2.过程性变式
《标准》要求,改变过分强调知识灌输的倾向,将过程与方法的学习作为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强调在学习过程中领悟与体验,那么在平常的解题教学中如何落实呢?变式教学是有效落实目标的一种有效方式.
顾泠沅等学者把变式教学分为概念性变式和过程性变式教学两类.概念性变式教学突出对概念内涵的理解,过程性变式教学突出对概念外延的应用,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和拓展,通过过程性变式教学,使数学教学有层次地递进[1].利用过程性变式可以对一个初始问题进行变式,从而深化对这类问题的认识.
⑴改变元素
①改变r的大小
②改变面积
设直线l与圆O相切于第一象限内的点P.直线l与椭圆C交于A,B两点,求SΔAOB的范围.
③改变r与面积
改变r的大小,由模型Ⅰ变为模型Ⅱ或模型Ⅲ,条件中由给定面积值求直线方程改为,求面积取最大值时,求直线l的方程.
⑵变更条件
变更条件是指通过添加或去除、替换等方式改变初始问题的某些条件,而探索原结论或相关结论的变化情况的方式,从而实现从多角度,多层面深度认识问题的本质.
①变更面积条件为弦长条件
⑶更换问题
更换问题是指:背景大致相同,在初始条件不变或稍加改变之下,提出新的结论,探索新的问题.譬如高考题中椭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是图Ⅰ,可以改为图Ⅱ位置关系,计算面积值改为求AB最值或范围问题,得到变式5.
⑷整合关联
整合关联是指:在直线与圆相切背景不变下,改变条件或在改变元素的基础上,把条件之间的关系或结构进行改造,研究相关问题或结论的方式.比如以图Ⅲ为背景,已知直线方程过某一点,求S△AOB的值并探究OA,OB之间关系得到变式6.在图Ⅲ的背景下,探求交点到切点距离与交点到焦点距离乘积的范围,增加条件提出其它问题得到变式7.
图3
(1)求椭圆C的方程;
(2)设直线l与圆O:x2+y2=2相切,与椭圆C相交于A,B两点.
①若直线l过椭圆C的右焦点F,求△AOB的面积;
②求证:OA⊥OB.
图4
(1)求椭圆C的方程;(2)求PM·PF的取值范围;(3)若OP⊥OQ,求点Q的纵坐标t的值.
G·波利亚有句名言:“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高三数学教学中,试题难度大,容量多,数学问题的解决仅仅完成了一半,更重要的一半在于对解题后的回顾、反思.如何发现不同试题,特别是培养学生发现高考题与我们练习题之间的区别、共性比仅仅解决问题更重要,能提炼出一般的模型,即培养学生数学抽象能力,在过程性变式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推理、数学运算的能力,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