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乙画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结构体系的重建
张乙画
(上海体育学院,上海 200438)
针对当前高校陈旧的体育课程观,提出全新的体育课程理念,即树立高校大体育课程概念。课程构建以阳光体育运动、终身体育观为依据,运用结构主义理论,以课程结构的视角,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角度建构课程领域、课程模块、课程主题三维高校体育课程结构体系。
高校;阳光体育;体育课程;课程结构
在大力开展体育运动的大背景下,高校正不断积极探索体育运动可持续发展之路,形成了不少具有鲜明特点的体育运动新模式与新方法。然而,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却始终未能摆脱传统体育课程模式的束缚。
目前,我国现行的高校体育课程已不适应学生体育的需要。许多业内专家学者的研究表明,我国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正在迅速下降。许多大学生除了体育教育之外,几乎没有其他的锻炼计划,他们对体育的长期目标知之甚少,体育健身的意识不强,缺乏终身体育观[1]。高校的体育课程是学校开展体育运动的重要途径,是学生体育素养形成与提高的最后堡垒,对高校体育课程的研究,对终身体育观念的形成和锻炼习惯的培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加快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步伐势在必行,首先要调整和优化现有高校体育课程的结构体系。
建国以来,我国共颁发了5个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大纲(纲要)[2],以2002年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为例,以下简称《纲要》,要求大学一、二年级开设必修体育课程,4个学期内的教学时数应为144 个学时[3]。一般来说,对于高校体育课程的理解,即基于《纲要》指向的体育教学课,认为学生完成144个学时4个学期的体育学习,成绩合格即完成了高校的体育课程。
虽然目前大多数高校将课外体育锻炼、俱乐部活动、体育竞赛等作为学校体育活动的重要手段,但却始终未能将其纳入高校体育课程体系,并且各要素间也未形成系统的结构体系。对大学体育课程的狭隘理解阻碍了大学体育课程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全面实施健康促进工程,倡导每天锻炼一小时,全面推进阳光体育运动的今天,如果我们不能以更高的视角审视高校体育课程,那么对于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无论是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还是课程实施与评价都不会取得突破性的改变。
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必须站在一个更高的视角,无论是从阳光体育视角,还是终身体育视角来看待高校体育课程,高校体育课程对于人的一生来说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在这一阶段的体育课程肩负着巩固、提高、发展学生体育素养的重要职责。因此,把高校体育课程仅视为这144个学时的体育课是远远不能适应高校体育课程的责任与使命。因此,必须构建一个全新的高校体育课程观,并在此课程观下探讨高校体育课程构建问题。
针对传统的高校体育观,提出全新的高校体育课程结构,在体育课程理念、课程结构等各方面是对原有高校体育课程的一种革新。“新课程”不是具体的一门体育课程,而是课程领域。体育课程贯穿于学生整个四年大学阶段,将体育教学课、课外体育锻炼、体育健身讲座等纳入高校体育课程体系,树立大体育课程观念。因此,传统意义上的体育课程在架构上隶属于高校体育课程的一个要素,应该是被包含的关系。表1是传统体育课程与全新体育课程的比较分析。相比之下,本文将新的高校体育课程界定为:是在阳光体育运动、终身体育观和课程理论的指导下,贯穿于整个大学4年阶段的,将体育实践课、课外体育锻炼、体育社团活动等多种形式于一体的高校体育课程领域。下文对于新体育课程结构体系的构建均基于这一基点。
表1 传统高校体育课程与新体育课程比较
课程性质课程实施阶段课程基本架构两者关系 传统体育课程体育教学实践课2年144学时必修:2学期普修+2学期选修部分高校设1学期选修传统体育课程隶属于新体育课程,是体育课程要素之一 新体育课程领域大体育课程理念整个大学阶段体育教学课、课外锻炼、俱乐部、协会活动等课程模块
2006年12月23日,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从2007年开始,在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同时,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广泛、深入地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4]。阳光体育运动以“达标争先,强健体魄”为目标,鼓励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沐浴阳光的温暖,享受运动的快乐,形成青少年体育锻炼的热潮。做到人人有体育项目、班班有体育活动、校校有体育特色;让学生掌握两项日常体育锻炼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目前,每周一次、每次90分钟的学生体育课,已不能满足学生参加阳光体育运动的诉求,如何贯彻健康促进工程、促进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体育课程是关键,阳光体育课程化是实现学生健康促进目标最为贴切的手段与载体,是当前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核心价值价值之一。
终身体育观的概念是构建体育新课程又一个比较重要的理论依据。在高校阶段大学生们将经历他们人生最后阶段的体育教育。而一个人终身体育素养的形成,直接影响今后在社会体育阶段自身的发展。当前的高校体育课程应该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服务,在我国社会逐渐从工业化社会向后工业化时代转型时期,体育将逐渐服务于人们的生活。体育是现代人的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这已经是所有的社会学家的共识,所以终身体育是一个客观现实和客观需要,是高校体育不能回避的一个走向,是现代社会要求着终身体育。高校体育课程应与终身体育有一个明确的连接,在课程构建上应考虑学生今后体育文化的享受、自身身体娱乐的需要和身体锻炼的需要。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从泰勒到布鲁姆,从目标结构、内容结构到流程结构,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课程结构思想, 皮亚杰的结构主义在时间上与之相呼应。结构是结构主义的核心概念, 结构主义者一般都把结构看成“现象中各个部分或各要素之间关系的组合, 部分或要素只能在由这种关系的组合而构成的整体中获得它的意义”[6]。就结构主义的一般特征而言,“整体”或“整体性”的概念是绝对核心。结构主义是一种理论和思维方式。斯科尔斯指出:“结构主义的思想中心,是系统的概念—一个完整而自律的实体,通过保留系统结构的同时,转化其面貌特征以适应新的条件”[7]。
结构主义理论对于构建高校体育新课程结构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启示一:结构主义整体性与系统性的观点是构建高校新体育课程、大体育课程观的重要理论依据;启示二:课程结构是在课程价值观的指导下,课程体系要素和要素的组织和安排。高校新体育课程结构体系的构建必须要考虑课程要素之间的关系,即各要素之间如何形成合力,体现出高校体育的课程价值与功能的问题;启示三:高校新体育课程结构体系可以从宏观,中期和微观三个层面构建。调整是指转型或相关调整,而优化是指组件本身的改善或提升;或使关联具有更好的特性。
高校体育课程构建的主要思路是要构建一个课程领域——课程模块——课程主题三维的课程结构体系,见图1。从宏观层面看,将高校体育课程定位为高校课程的一个课程领域,能够进一步提升高校体育课程在高校课程中的地位,同时扩大了高校体育课程的外沿,丰富了高校体育课程的结构,而且使高校体育课程更具系统性、层次性。
图1
基于全新的体育课程观,其中观层次即组成高校新体育课程领域的各个要素(课程模块)。考虑到对课程结构的调整与优化,需建立在《纲要》的基础之上,并要满足学生四年的体育学习的需求。在构建新体育课程结构体系时,对学生体育学习提出了必修、选修与限定选修三大模块,见表2。
表2 高校新体育课程模块
学期体育教学课课外体锻指导课俱乐部社团活动运动训练课阳光体育竞赛体育健康讲座体质测试其他 一**△△△△△*△ 二**△△△△△*△ 三**△△△△△*△ 四**△△△△△*△ 五〇△〇〇△△△*△ 六〇△〇〇△△△*△ 七〇△〇〇△△△*△ 八△△△△△△△*△
注:* 为必修 △ 为选修 〇 为限选,两者必选其一
根据表2,高校新体育课程是以体育教学课为基础,课外体育锻炼指导课、俱乐部等其他体育课程形式为补充的体育综合课程体系。课程贯穿八个学期,在《大纲》的基础上,不仅一、二年级丰富了学生体育课程的类型,而且在三、四年级开设选修课程,或通过社团和俱乐部活动来代替体育教学课。此课程架构具有一定的强制性,但也是有灵活性与选择性的。
此外,从纵向上分析,以学生发展为主线,根据大学四年学生不同阶段的体育学习需求,将高校体育课程分为三个阶段,在此将其称为“三阶段体育课程结构”:巩固阶段、提高阶段和发展阶段,见图2。
图2
注:图2所列出的课程结构系各阶段主要体育课程形式,I 为宏观结构中所列出的其他体育课程形式。
课程主题即课程模块的结构体系。除体育教学课之外,其他课程模块其微观课程结构主要是课程内容和课程形式的遴选问题,在图1中已经列举,不再进行论述。但体育教学课是新体育课程领域的核心模块,因此本文从模块化体育教学课结构的角度对一、二年级的必修体育教学课结构进行构建。构建的主要思路是将体育教学课与课外体育锻炼与体质健康测试等相结合,构建合理化的模块式体育教学课结构体系,见表3。
表3 高校新体育课程的微观结构(必修体育教学课模块)
每学年第一学期模块技能体能运动参与课外体育锻炼 分值30301030 每学年第二学期模块技能体质测试运动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理论 分值3020103010
基于高校体育新课程课程体系,现有体育课程学分的改革有利于促进高校体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在当前,学生体育参与自觉性程度还不是很高的情况下,要做到贯穿4年的体育学习,学分制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学分的改革可通过两种途径,一种是增加体育课程学分,但这种方式由于各个高校的实际情况不同,受到培养方案等因素的制约,相对来说推行难度较大;另一种方案是对第一种方案的变通,即对现有学分进行拆解,将两年4学分,转换为4年4学分,具体结构见表4。
表4 高校新体育课程的学分制结构
学期体育教学课课外体锻指导课俱乐部社团活动运动训练课阳光体育竞赛体育健康讲座体质测试其他 一1(0.5) 二1(0.5) 三1(0.5) 四1(0.5) 五1(0.5) 1(0.5)1(0.5) 六1(0.5) 1(0.5)1(0.5) 七1(0.5) 1(0.5)1(0.5) 八 1(0.5)
学分制结构构建说明:根据表4,第一到第四学期为体育必修课程,体育教学课与其他形式体育课程相结合,因此其他体育课程不计学分。第五到第七学期,体育选修课、俱乐部与社团活动三者必选一 ,可多选,学分同一学期不累计。第八学期考虑到学生毕业等客观因素,将体质测试设定学分,突出体质健康测试的重要地位,通过学分约束,加强学生自主运动锻炼,提高体质健康水平。
第一,课程构建树立高校大体育课程观,及从宏观层面上要将不同体育课程形式纳入整体性、系统性的高校体育课程结构体系之中,形成整体结构框架下的高校体育综合课程。
第二,本文所构建的高校体育课程结构体系仅作为对大家的参考,因此以例证的形式呈现。各高校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以大课程观和《纲要》为指导构建符合高校自身特点的体育课程体系。
第三,本文仅对高校阳光体育的结构体系进行了构建,这只是构建高校新体育课程的第一步。要完整的构建高校新体育课程体系,还必须对高校体育课程的内容体系、评价体系等进行构建,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需要大家从实践中不断摸索,敢于创新,共同为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努力践行。
[1] 王爱萍.高校阳光体育课程改革研究[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10,8.
[2] 于晓东.新中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指导思想体系研究:回顾、反思与建构[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2(1).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S].教体艺[2002]13 号,2002.
[4] 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S].教体艺,2006-12-23.
[5] 毛振明.中国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著名专家、学者各抒己见[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3(1).
[6] 张正中.普通高中体育课程结构及其优化设计[J].课程教材教法,2011,3.
[7] 钟启全.从后结构主义看后现代课程论[J].全球教育展望,2002(10).
Construction of the Curriculum Structure of PE in Universities
ZHANG Yihua
(Shanghai Sports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38, China)
张乙画(1993—),硕士生,研究方向:体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