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明
摘要:童年对人的一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儿童心理发展并不是孤立的,它既有自身的阶段性特征,同时也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在对儿童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不但要营造有利于儿童成长的家庭和社会环境,还要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和可塑性,以科学的手段促进儿童健康成长,为儿童以后的人生打下基础。
关键词:儿童阅读;心理;推广;发展
中图分类号:G61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8)08-0085-03
在国家大力提倡“全民阅读”的背景下,儿童阅读推广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视。纵观世界其他国家,欧洲和日本在儿童阅读推广方面起步较早,现已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儿童阅读推广服务模式。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也是名族振兴的希望。在对儿童进行阅读培养的过程中,教师、家长以及图书馆应该发挥主体作用,对儿童阅读推广工作进行积极尝试,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建立健康的阅读推广服务体系,使阅读促进儿童健康成长,为其以后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1儿童心理发展特点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无外乎遗传和环境两个方面。心理学界在长期的争论中,将唯物主义儿童心理观作为指导,唯物主义认为儿童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由遗传和生理决定的,而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容、水平和方向则由外部环境决定。由此可见,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交互作用,共同影响着儿童心理的发展。大量研究表明,儿童时期是人类成长的早期阶段,人类在儿童时期,其心理和行为具有极强的可塑性。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的发展既不完全取决于先天结构,也并非由外部环境绝对影响,而是受内外因的共同影响产生的,他将儿童发展分为不同的阶段,每一阶段都有其最主要的发展内容,按照皮亚杰的观点,儿童心理发展可分为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思维阶段(2—7岁)、具体运算思维阶段(7—12岁)、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四个阶段,各个发展阶段是一个连续的组织和再组织的过程。而在环境对儿童的影响方面,他认为儿童认知能力主要由儿童从外界自主习得,儿童通过对周围环境进行观察、探索和操作的过程,对环境进行判断构成自身经验,形成属于自己的认知,儿童的心理发展是逐步完善的。
1.1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毋庸置疑,如何创造适合儿童发展的合理环境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罗森茨维格做了一个著名的老鼠实验,实验中在“丰富环境”中长大的老鼠相对于在“标准环境”下长大的老鼠,在身體方面更加活跃,在智力方面也更加聪明。这项实验证明:大脑构造及其化学成分的很多方面可以被环境经验改变。因此,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营造丰富刺激的环境,对儿童的心理发展大有裨益。研究表明不同的刺激方式,可以促进儿童不同能力的培养。例如:在对儿童的教育过程中,通过适当地参加活动、认读拼写、背诵诗歌、概念的理解,可以促进儿童认识能力的发展;掌握词语和句法进行组词造句,更加有利于儿童语言沟通能力的发展;通过与别人的交流协作过程可以让儿童更加清楚地了解自己和理解别人。国际上一些著名的幼儿早教机构,就是通过有针对性的训练,培养儿童不同的潜能。而除此之外,世界范围内也开始注重对于儿童健康成长环境的塑造,这其中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都是影响儿童的重要因素,家长、教师和相关教育机构都应该尽可能地创造有利条件,帮助儿童大脑的开发,为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打下基础。
1.2儿童心理发展的可塑造性
儿童的心理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塑造的。行为主义学者斯金纳认为:人的行为大部分是可操作性的,行为的习得与强化有关。在他看来,强化作用是塑造行为的基础。强化在行为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行为不强化就会消退:他强调及时强化,强化不及时是不利于儿童行为发展的,儿童行为可以通过强化来塑造。儿童的世界没有完整的是非标准和价值评判体系,他们对于事物好坏的判断完全依赖于成人的观念。家长和教师是监护儿童成长的主体,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应该对儿童行为进行正确的引导,加强对良性行为的强化和不良行为的矫正,以便塑造儿童的健康心理发展模式。介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可塑造性,可以增加对儿童终身发展有益的项目,进行强化训练,养成伴随终身的好的行为习惯,而在这一习惯的培养阶段,好的强化手段和措施也显得至关重要,针对不同儿童的性格特点和发展阶段,应该采取更加有效的奖励机制,以便让儿童的行为得到及时的强化。对于儿童不良的行为习惯,可以对照强化机制采取不予奖励的方法,减少儿童不良行为的发生频率,最终达到矫正儿童行为的目的。教师和家长应该在塑造儿童行为方面进行积极的鼓励和严格的监督,以便目标的顺利达成。
1.3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
儿童时期是一个人一生发展的黄金阶段,因此在对儿童的教育过程中,要以科学的理论方法为指导,切不可盲目的进行培养,也不能放任自流,而是要抓住儿童成长的关键期,有目的性地进行培养。洛伦兹认为人类各种行为(包括动作技能、知识掌握、身心发展等行为)具有“发展关键期”。关键期这一概念强调个体在一生中有某些特定的时期对特定的环境刺激较为敏感,这时的学习效果比更早或更晚都要明显,而且关键期中环境刺激的影响是不可逆的。相关研究表明:人类主要器官发育关键期是怀孕后6周以内(此时胚胎最容易受到损害);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在2—3岁;儿童书面认知发展的关键期在4—5岁。抓住儿童成长的关键期,对于儿童教育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在不同发展的关键期,对儿童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能够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由于关键期的影响具有不可逆性,在进行儿童教育的过程中既不可以忽略了关键期,又不可以胡乱地进行教育,需要选取科学有效的教育方式,需借助图书馆和书籍的帮助,实现教育的具体化科学化,这样才可以有效地培养更加优秀的儿童。
2
阅读对于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性
2.1阅读有助于儿童健康人格的形成
一个人终其一生的行为方式和成败得失,主要是由其内在人格结构决定的。而相关研究表明,人类人格主要形成时期,是在出生后的0—7岁之问,之后人格具有相对稳定性,不容易改变。人格主要是指人所具有的与他人相区别的独特而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它由先天素质和后天环境共同作用形成。人格对人的一生影响至关重要,人格就是人的命运。儿童时期是人格的塑造时期,在这一阶段进行儿童阅读培养有重要意义。通过阅读书中的经典故事,儿童可以建立自己的基本价值体系和道德信仰;通过对书中优秀人物的模仿,儿童可以树立自己的行为意识和行为准则;通过书本美文和诗歌的品读,儿童可以陶冶自己的情操。不同的书籍不但可以帮助儿童拓展知识,还可以丰富他们对世界的认知,也有助于他们深入地了解自己,构建自己的人格体系,利用书籍对儿童进行积极引导,有助于塑造儿童健康的人格。
2.2儿童阅读有利于塑造终身学习的行为习惯
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世界各国已经形成终身教育的共识,它作为一种备受推崇的教育理念在世界范围传播。未来对于人才的培养,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学历教育,而是注重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人才的培养。儿童阅读通过在儿童阶段对人的阅读能力进行培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主探索的能力;它不局限于教育目标和考试范围,而是一种自愿自发的阅读行为,更加有助于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培养;一个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得益于长期的坚持和积累,儿童阅读正是儿童从小做起,养成好的阅读习惯,有利于促进终身学习习惯的养成。儿童阅读作为课外教育的补充,能够补充教科书中内容的不足,使学习更加灵活,阅读范围更加宽泛,阅读内容更加有趣,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儿童的学习兴趣,有助于他们自发主动地进行学习。儿童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需要课外读物进行填补,这样才可以建立儿童自身的学习目标。儿童的不同性格特点和爱好,也决定了他们需要在不同领域发展自己的特长,在完成既定的课内学习任务之后,课外阅读则成为挖掘儿童自身潜能的有效手段,兴趣不但是最好的教师,也是行为塑造的原动力。总之,儿童阅读有助于儿童激发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良好学习行为习惯的塑造,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终身教育目标的实现。
2.3有助于儿童整体素质的提升
儿童阅读以开发少儿的智慧潜能,提升儿童的整体素质为目标。在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方面进行全面提升。在当今时代,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国家教育的方针,它从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长远角度出发,以全面提高儿童的根本素质为宗旨,儿童阅读在培养儿童创造能力、自学能力、审美能力等方面有极强的促进作用,同时儿童阅读还可以帮助少儿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劳动观。之所以儿童阅读可以提高儿童素养,是因为儿童通过阅读,所接受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启发式教育,而非通过家长和教师的说教而被动接受的教育。它注重儿童自我价值感的培养,塑造了儿童健康的个性;通过阅读建立孩子的自立意识和自主意识,有利于孩子独立发展;通过丰富的课外阅读,创造了立体化的培养模式和全面的课程观。因此,儿童阅读有助于儿童整体素质的提升,有助于儿童发展成为21世纪的优秀人才,适应社会的发展方向,成长为具有自身特长并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栋梁之才。
3加强儿童阅读推广的策略
我国儿童阅读推广的起步较晚,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儿童阅读尤其是针对婴幼儿早期阅读的服务较少。1990年9月2日,联合国颁布了《儿童权利公约》,目的是为世界各国儿童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经过国际上的大力提倡,政府和公共图书馆以及社会相关机构的高度重视,现阶段,我国公共图书馆对于儿童的阅读活动开展较多,现已形成具有一定体系的推广模式。但儿童阅读推广工作毕竟还在发展阶段,存在着很多不足,加强儿童阅读推广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3.1构建鼓励儿童阅读的奖励机制
儿童阅读需要有具体的奖励作为激励手段,进一步强化儿童的阅读行为,鼓励儿童阅读的积极性。教师和家长作为儿童的教育者,需要为儿童建立起一套有效、长效、高效的奖励机制,以此来进行儿童阅读推广。激励机制的设立标准以适合儿童的年龄、心理状况、知识变化为原则,例如,某家庭中推出激励儿童的红、黄、蓝、绿卡奖励机制:根据儿童的阅读量和阅读时间,分别划分为红、黄、蓝、绿卡不同等级,每个等级代表不同的分数,当分数累计到100分,家长则为儿童颁发相应的奖品。奖品的内容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设定,主要為学习用品、玩具、吃肯德基、外出旅行和增加零花钱等。值得注意的是,在实施儿童奖励机制的过程中,家长和教师需要对孩子获得的奖励及时兑现,不能随意拖欠,以免挫伤孩子阅读的积极性。
3.2图书馆发挥其主体作用
儿童阅读推广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公共图书馆担当着阅读资源提供者与阅读教育实施者的双重角色,公共图书馆是儿童阅读推广的主体。为保证儿童阅读活动的顺利进行,公共图书馆需要保证阅读素材的更新、阅读环境的舒适以及提供专业指导,以便适合儿童阅读的需要。图书馆的馆藏是激发儿童阅读兴趣的关键,是培养儿童阅读行为的资源储备,在儿童阅读推广的过程中,根据儿童的阅读需求,及时搜集、筛选、整理、加工能够引起儿童共鸣的书籍,是优化馆藏配置的重点。除了突出主题之外,还可以针对儿童的心理特特趋向选择封面、书名及插画更加有意思的书籍。公共图书馆在优化馆藏时应充分考虑到这些要素,选择贴近儿童生活经历的主题,符合儿童认知和阅读能力的内容,图书需兼具趣味性、生活性,同时关注图书封面、插画、装帧等因素。
3.3家长和学校配合儿童阅读推广的实施
家庭是儿童成长的重要环境,儿童阅读推广应该从家庭做起。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王余光建议,让书籍走入每个家庭。把购书经费列入家庭开支,建立家庭必备的基本藏书,以此营造一个阅读的环境和氛围。学龄前儿童通过家庭阅读,可以培养阅读兴趣,掌握阅读的方法,在安静舒适的家庭中进行阅读,有着较好的阅读效果。儿童家长在帮助儿童选择书籍时,尽量选取图文并茂的书籍以便适合儿童的阅读特点。绘本是一种以图画为主,以文字为辅的图书,它是早期儿童阅读的最好读物。除此之外,学校也应通过阅读教育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的方式,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前提下,鼓励儿童进行课外阅读,通过对学校内部图书资源的更新,补充学生的课外阅读资源,实施学生阅读计划,并由教师参与指导。
3.4借助网络环境的传播优势
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儿童阅读推广工作还需要注重发挥互联网的优势作用。移动互联网络和智能终端的普及为大众随时随地阅读电子书提供了技术支持,从而促进了移动阅读行为的兴起和普及。传统阅读局限于针对书本的“读”和“看”,随着虚拟技术的应用,阅读逐渐朝着多角度、多感官的模式发展。图书馆应该利用网络传播的优势,设立现代网络阅读推广平台,以迎合时代的需要,同时家长和学校要注重对儿童阅读的指导和监督,避免网络传播的负面作用。网络阅读不但具有方便、快捷的特点,同时最大限度地提供了阅读资源,也节省了儿童阅读的时间,是儿童阅读推广发展的重点方向。
(责任编辑:蒋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