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华荣
摘要:“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深化改革为人才培养提供优质教育服务是新时代的要求。早在2015年,国务院下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办[2015]36号)不仅是创新创业教育的纲领性文件,也是各类高校付诸实施的指导性文件,“创新创业教育”已上升至国家教育的战略层面。为落实“面上覆盖、点上突破”的创新创业教育要求,成人高校应深刻把握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和特色,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组织与实施的条件和保障,通过创新创业教育的组织与实施全面推动成人高等教育的深化改革,主动承担起培养“双创”人才的责任,打造一支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融合的教师队伍,通过融合社会资源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引领“创业潜质”人才的快速成长。
关键词:成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组织与实施
中图分类号:G7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8)08-0014-04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创新和创业相连一体、共生共存。“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成为我国新时期推动经济发展的国策,创新型人才日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教育的基础地位决定了它的主导作用。依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各类高校在当地教育主管机构的指导下全面落实文件精神,把创新创业教育与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相融合,积极探索系统性和覆盖性强的教育目标、教学体系、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优先发展教育”部分的阐述中也强调要“发展素质教育”,培养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是发展素质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创新创业教育”已上升至国家教育的战略层面
1998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全球性高等教育问题会议,通过《高等教育改革與发展的优先行动框架》,指出必须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不仅要促进大学生成为求职者,还应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1999年,我国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正式提出要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2002年,我国部分普通高校成为创新创业教育的试点单位。2006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编写《创业教育在中国:试点与实践》,从概念界定、基本理论、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等方面都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为高等教育全面推广创新创业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0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意见》(教办[2010]3号),对如何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一系列全面而具体的要求:强调理论研究和经验交流,对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路途做出清晰阐述,为进一步推进高等教育的“创新创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深度融合,推动新兴生产力发展指明了方向。2015年5月,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发文机构的权威性决定了高等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已提升至国家教育的战略层面。同年6月,教育部召开了“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全国视频会议,主要内容就是研究多举措并举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方案与措施的落实。随后,各省教育主管部门纷纷出台政策予以回应。普通高校率先行动,开展了包括理论研究、课程体系建设、课堂教学、实践平台开发、实习基地建立以及市场化的项目孵化等广泛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与实践活动。在其影响下,成人高校也根据自身教育特点与规律开启了创新创业教育的组织与实施。
二、成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特色和本质
(一)立足工作岗位创新是成人创新创业教育的特色
成人高等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相比较均有很大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其一,学习形式和学制不同。普通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学习形式都是全日制脱产教育,学制4年或3年,而成人高等教育办学形式则以业余学习为主,学制分别为高起专2.5年,专升本2.5年,高起本5年。由此可见,在课时量上成人高等教育又处于明显劣势。其二,课程设置不同。成人高等教育课程设置在理论教学上不具备普通高等教育的深度与广度,在实践教学方面也远不及高职教育的实践课程比例,成人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特色在于能够尽力满足学生学以致用的学习需求,希望在校所学知识能够指导他们的工作实践。其三,生源基础不同。普通高等教育和高职教育的学生是“职业”学生,他们的生活轨迹是从一个校园升入另一个校园,年龄相同、基础相似;而成人高校教育的学生,来自社会不同行业,年龄、学习基础参差不齐,学习动机也各不相同。其四,培养目标不同。普通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学术的定向性,强调学科教育。高职教育的目标是职业的定向性,以培养某一领域的应用人才为目的。成人高等教育则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及学生职业素质的提高。
上述四点不同,呈现出成人高等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高职教育的最大区别就是学生群体的特质不同。针对在岗在业的成人学员来说创业不是首要需求。另外,成功创业只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的小概率范例,因此成人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重心应放在“创新意识”的植入上,应根据成人高等教育的特点制定培养目标、健全课程体系、改革教育方法以及考核方式。成人高等教育的创新创业教育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虽然普通高等教育的创新创业教育已有十余年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经验,基本形成了常态化、体系化、可复制、可推广的标准化成果,但方方面面的差异性决定成人高校并不能全盘地拿来套用,需要根据自身特色与规律从岗位创新角度实施创新创业教育。
(二)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是素质教育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培养创新人才是提升国家创新竞争力的智力支撑。成人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价值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而不是向学生简单地灌输一些相关创新创业理论和进行程序化的技能训练。只有通过创新创业课堂帮助学生建立起批判性、创新性思维,才能帮助学生在现有工作岗位上不断超越自我、超越现状、推陈出新、实现个人价值。“创业”需要以“创新”为基础,没有“创新”的“创业”是缺少驱动力的复制,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就是创业指导层面上的素质教育活动。
三、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引领了课程体系改革
成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引领了课程体系的全面改革,主要体现在教育理念、教材、教法、评估标准以及教与学的关系等方面。“课程是教育目标达成的重要渠道,培养创新型人才,就要有创新型理念设计的课程。这就要求,首先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引导学生全面发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自己发展,培养学生自觉的创新意识。”
(一)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应由通识教育、专业融合、在线课程和实践体验四部分构成。
1.通识教育课程
“创新教育”是人人都需要接受的教育,每个岗位都需要创新型人才,创新意识影响着每个人一生的成长和发展。但不是每个专业的属性都适合“创业”教育,所以应该设置面向全体学生的创新创业的通识教育课程,以创新意识培养为主导,同时普及一些基础的创业知识与技能,为有创业志向的学生奠定一定的基础知识和能力基础。
2.专业融合教育
对于适于“创业”的专业、有创业潜质或已经开始创业的学生可以开展专业融合教育,可以通过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有针对性地融入创新创业教育。
3.在线教育
成人高校的课时量少,完成专业教学计划都比较紧张,学生也由于工学矛盾和业余学习的形式在校时间有限,没条件利用更多的时间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为了弥补这一不足,可以通过互联网开展部分在线教学,学生可以在自主学习的时间内完成创新创业课程。
4.实践体验
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体验是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实践基地、校企合作、网络实践平台、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都是学生实践体验的有效途径。
(二)加强和重视创新创业教材建设
无论创新创业通识课,还是专业融合课程都应该在学术带头人和行业优秀人才的合作下开发出科学、规范、符合成人高等教育特色与规律的系统化教材。
(三)教学方法要体现创新精神
“创新创业教育”课堂在教学设计、方法上要充分体现创新元素,使学生成为教学关系中的主体和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真正参与到教学和实践过程中来。在成人高等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的课堂上,教师是基础理论的传授者、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在教学活动中主要发挥启发学生思维、潜能的作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保护学生的求知兴趣,而不是答案的提供者。作为学习的中心和主体,学生被要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根据教师下达的任务、目标以自行或小组讨论的方式完成方案设计,师生、生生、组与组之间展开交流与讨论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成为常态。由于成人高校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岗位,有着工作实践经验的他们思想风暴后的结果有时也会使教师有所启发和收获,创新创业教育课堂也是教学相长的学堂。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蔡剑教授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就提出了非常有创新性的教学模式——4G教育模式。所谓“4G(Generation)教育模式”,即4G(四代)教育模式:1G是教师教学生学,主要以考试为主;2G是教师帮学生学,相当于辅导学生学习;3G是让学生学,采取论文答辩的形式;4G是互动学习,教师向学生学习。“4G”教育实现了师生角色互换:“教师是教练”“学生是选手”“课堂是工坊”“考场是市场”学生成为创新创业教学关系的主体,这样的课堂给学生提供了发散思维和亲历实践的广阔空问,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求知兴趣。
“4G教育模式”与“互联网+教育”相结合,使学生在课堂上即可实现知识与实践的融合。课堂上,教师首先讲授一些创新创业的基本知识技能,再把问题或设计好的小项目提出来,由学生自组团队互助合作完成任务,并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管理平台”发布结果并进行交流,其间还可以在平台上体验到微型创业的收获,其问教师的主要角色是一个课堂的组织者,而学生是学习者、实践者、创意的贡献者,是教学关系中的主动者。学生借助手中的一部智能手机,就可以登录平台,实现师生、生生问的互动与微创业体验,这种教学方法本身就是一種创新。
(四)教育评价重在形成性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在评估考核方面不应该采用传统的试卷和标准化的答案方式进行,而需要重视学生发散思维的养成和团队意识的培养,“创业”是团队行为,这种考核更为人性化。考核评价是形成性的,把学生平时在讨论或活动中的参与度及表现状态一一记录下来做数据分析,也可以在结业时以小团队设计、组织、实施并完成小项目汇报的形式进行综合性评定。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实施评估结果更具准确性。
四、成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组织与实施的条件保障
创新创业教育组织与实施离不开政策、教师队伍、教材、教学四大要素的保障。
(一)建章立制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制度保障
学校要根据成人高校的现状与条件做好创新创业教育的顶层设计,基础就是要做好建章立制工作,为创新创业教育顺利开展提供制度保障。包括:成人高等教育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方案、师资培训方案、教学实施方案、考核标准与评价方案、校企合作协同实践管理办法、创新实践平台管理方案、创新活动管理办法等等,需要进行系统化的制度建设。各项管理制度在制定时要注意可行性和协调性,出台后制度还要落实到岗、执行到位。
(二)加强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
长期以来,成人高校各专业教师基本上都是理论教学型的,自身不具有行业或岗位实践经验,但讲授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如果在内容上不切实际,对学生缺乏实际指导意义就与一般课程没有区别了。在教与学的关系上,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上要打破传统思维,要围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起创新意识和教学方法。自2015年创新创业教育全面普及以来,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双要素都具备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无论普通还是成人高等教育都处于严重稀缺状态,迫切需要启动培养机制、加大培养力度,弥补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缺口,合格的师资队伍是落实“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国策的关键保障。
成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培养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参加社会上知名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培训机构或知名普通高校面向社会开放的培训班进行专业理论学习;二是深入行业进行挂职锻炼或1—2月的岗位体验,积累实践经验;三是带领指导学生参加比赛观摩,积累经验、提升水平与能力;四是教师要有科研意识,一项全新的教育活动的普及会产生大量前所未有的具有共性的问题,如果视而不见,问题积累多了会成为新事物发展的阻碍,而如果一线教学与管理的教师们,能积极主动通过科研活动寻找答案,解决问题则可以有力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结合校情、学情开发适用教材
目前已出版的“创新创业”类教材很多,有基础理论、有实训教程、有创业技术指导等分类教材,选择空间很大,成人高校可根据自身的校情、师情、教情、学情有选择地使用,但最好是能够根据学校客观条件有针对性地开发教材及实训手册。因为成人高校的教学环境、教学设备、专业设置、师资储备、学生基础与已出版的创新创业类教材不配套,不能全面落实教材或实训内容。而教师们却十分熟悉成人学生的基础状况与学习需求,可以结合学校现有条件开发出“教与学”都适用的教材,产生教学效果是成人高校当前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追求的初级目标。
(四)做好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管理工作
创新创业教育经过教育部选校试点和推广普及,十几年来普通高校走过了通识教育、选修、必修的教学历程,教学对象由部分走向了全覆盖;课程设置从单独设课向与专业融合和方向发展;实训从平台演练向实习基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多渠道推进。从发展路径和框架结构可知,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教育教学管理是十分复杂而艰巨的工作,甚至需要学校多部门的协同才能完成管理任务。为做好创新创业教育管理工作应做到以下三点:一是抓好各项制度落实,让制度成为管理者的执行依据;二是通过培训提升教学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和业务素质;三是在管理中要有问题意识,要注意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创新创业教学与实践做好服务工作。
五、成人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反思及建议
无论普通高校还是成人高校都不能把创业成功率当作创新创业教育的出发点,普通高校学生在没有进入社会和积累实践经验之时,凭借在学校所学相关知识就人人创业成功是不现实的。成人高校学生,虽然他们身处社会也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但以他们的年龄、岗位背景和知识结构来看同样不具备人人创业的资质,成功创业毕竟是小概率的案例,与太多的因素相关联不能急功近利,要尊重人才成长的规律(后备力量)。成人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也应遵守“全面覆盖,点上突破”的原则,对于个人潜质优秀的、有创业价值的项目可以重点培育幫扶,但是绝对不能以“创业”成功率来考核判定创新创业教育的结果。成人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产生的效果有:给学生树立起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普及创业的专业知识,促进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教师队伍的建设,为国家经济成功转型培养合格的后备人才。
(一)成人高校要主动承担起培养“双创”人才的责任
传统教育体系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意识的培养不足,不能适应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人才需求。经过40年的高速发展,我国已开始向创新型经济方向转型,为满足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迫切需要,创新创业教育上升为国家战略。今天校园内的学生,就是明日社会发展的后备人才,各种类型的高等教育都应承担起培养“双创”人才的责任。
(二)打造一支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融合的教师队伍
“师者,人之模范也。”始于2015年的创新创业教育,全面覆盖高等教育,目前能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形成了很大的缺口,部分学校以原有储备的“双师型”教师作为创新创业课程的主力。这是目前解决燃眉之急的办法,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大多数的“双师型”教师只是具体某一领域的实践者,并不具备创业的知识与实践经历,与真正创业导师的资质还有相当的距离。所以,需要学校领导班子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和学校实际情况首先做好顶层设计,包括通识教育与专业融合教育对应的学生群体,教师的选拔与安排,教师“创新创业”继续教育的培训计划及上岗标准的制定等等,在保障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加速创新创业与专业融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三)引领“创业潜质”人才的快速成长
适合“创业”的人才虽然只是个案,但帮助想创业者成功是学校教育的责任,成人高校的个别在校学生已是自主创业之人,对于他们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在于通过学习让他们认识到创业与创业成功是两回事儿,注册一个公司或个体企业相对容易但守业难,难的是创业者要长期拥有创新的意识与精神,才可使企业实现持续发展,成人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应该关注具有创业潜质人才的培养和帮扶,如能实现“点上突破”可以起到良好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成人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方兴未艾,探索和变革依然在路上,建立健全保障体制机制,培养出符合“双创”教育需求的专业教师队伍,打造出既有通识教育又有贯穿专业教学的课程体系是当前的核心任务,成人高等教育可借此全面覆盖“双创”教育之机,全面深化课程改革,把培养创新精神、丰富创业知识,提高创业能力作为课改方向,努力把“双创”型人才培养目标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始终。
(责任编辑:朱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