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辰飞 孙昕萍
摘要:风景园林作为人造物所包含的内容不只是审美性,更要考虑如何创造能够引起观者互动和共鸣的场景体验。在风景园林设计中,如何处理人、自然环境、艺术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设计师需要去思考和实践的命题。文章意图将体验设计思维方法融入于风景园林设计中,分别从设计者和游人的视角对体验式的风景园林设计方法进行研究。
关键词:体验设计 风景园林 设计思维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8)07-0105-03
一、研究背景
将体验设计的思维融入风景园林设计,这是设计回归于人这一新时期设计趋势下的新选择。基于设计者和观者不同的视角,通过对空间受众心理活动、认知方式和行为习惯等的分析,实现风景园林规划和设计的人性化及多元化,营造一种丰富的空间体验效果。这为解决当代风景园林设计所面对的问题提供了新的解题思路,可以帮助设计者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思考。
二、体验设计思维
本文所涉及的体验设计思维主要探讨了设计对象本身是如何与外界发生联系并发挥作用的,即人是如何“接触”或“使用”设计对象的。由此可见,在体验设计的思维中人是主体,设计以人为依据,为人进行服务。体验是主观的,即是指人在接触设计对象过程中所产生和建立的感受。设计者在进行工作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去了解人是如何接触设计对象本身的,并以此为依据创作出让人拥有更好体验的产物。
风景园林中人的体验是设计者们必须要考虑到并且加以重视的问题。然而究竟什么是人在风景园林中的体验?首先,人的体验绝不只是单纯的审美性问题,而应该是包含了人在游览前、游览过程中以及游览后的全部生理和心理反应,这包括游人的情感、信仰、偏好、认知印象以及游览行为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其次,人的体验感受所包含的信息复杂,而风景园林设计作为一个具有很强综合性的学科在创作过程中也难免会涉及到和政治、经济、历史、艺术、民俗等各方面地要素。
面对如此庞大且复杂的信息量,设计者们应该如何判断自己的想法是游人想要的或者认同的体验,又或者只是在不断地猜想和自欺欺人。这时就需要依靠体验设计理论的帮助来为我们快速确立一个系统的思路,使设计工作有条不紊地展开。
三、设计思路
以体验设计思维为基础,本文将景观设计的表现以及游人的体验划分为五个层面,即策略层面、范围层面、结构层面、框架层面和表现层面。这五个层面由抽象到具体,分别从设计者和观者两种不同的视角进行分析。在这五个层面中,较高的层面依赖于与之相邻的较低层面,后者决定前者的方向和思路,而前者则会促使后者作出调整。每个层面的工作相互依赖,互相影响,同时每个层面的工作也一定要在下个层面结束之前结束。
(一)策略层面——设计目标及其目标受众
策略层面的主要工作是要明确两个问题:即设计者想表达的是什么,和空间受众想要获得的是什么。这一层面的内容将直接对后面四个层面的内容造成影响,最终也将在设计中反映出来。因此,这一层面的工作一定是建立在对设计对象相关问题现状的了解之上,并且明确在具体的设计工作开始之前。
在风景园林规划中设计者自身的意图自然比较明确,例如以场地或城市的文化、历史、形态等特征作为依据进行表达,或对当下的社会现象、焦点问题、热门事件等作出反映。相比之下如何确定游人想要获得的内容就比较复杂,这可能和空间受众的年龄、职业、文化背景、性别等多方面要素相关。这些信息的获取,需要设计者首先做好现场勘察的工作。
详细的现场勘察是做好风景园林规划的重要前提。目前,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设计者现场勘查的工作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对项目基地的自然条件进行勘察,包括现场的地形,植物配置,气候环境以及地质条件等,同时对需要保留或拆除的建筑、构筑物或植被等进行标记,以便在方案中进行合理利用与避让。其二是对项目基地所处的社会和人文环境进行勘察,这包括了对周边建筑的风格、形式、体量、色彩等的勘察;还有基地四至道路的交通情況,如机动车、非机动车以及行人的流量及流动方向等内容;以及基地本身和基地附近土地的使用性质、污染情况和相关能源的可能利用情况等进行勘察。
这些勘查工作可以帮助设计者解决策略层面的第一个问题,明确设计者自己想表达的是什么。但解决第二个问题——空间受众想要获得的是什么,则无法只依靠以上的勘察工作完全解决。这就需要进一步对基地的相关信息进行收集,如对基地所处区域的相关规划、建设文件或资料,以及带有规划红线的规划图等。这些信息可以帮助设计者锁定具体的空间受众群体。有针对性地对空间受众进行研究和分析,甚至是进行采访则能够帮助设计者正确的解决第二个问题。
单纯以区位环境等进行推测和分析得出的结果相对主观,通常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误导性。因此,在设计工作开始前进行深入的勘察是十分必要的。精确细致地完成这一层面的内容将会对后面四个层面的内容产生积极影响。
通常在设计初期,现场调研之前可以事先对以下内容进行调研:
前期调研所涉及的内容较多,工作量较大,为了保证设计工作的顺利进行,设计者可以根据具体的项目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调研。如在生态公园的景观设计中,通常会侧重对区位、交通、功能性用地、气候、自然景观现状等进行分析,以此作为依据对场地是否具备生态公园的设计潜质进行判断。此时,人文景观、经济背景等内容则不会作为前期调研的重点。
根据前期调研结果设计者可以了解场地的特征、区域环境、周边环境互动关系,以及地方的历史、文化、经济等因素对场地的影响等。在此基础上设计者可以进一步进行实地调研,可以参考一下内容:
这个阶段的调研内容是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有备而来的,因此设计者不仅要沿着已经竖立好的思路结合项目主题进行实地调研,还要特别注意在不同尺度的场地之间穿行的过程并感受场地中的空间环境和氛围。
在现场调研的过程中往往可以通过手绘草图或拍照等方式记录场地现状和调研经过,甚至可以从现场带回一些可以代表当地特征的样本,这些样本都可以在后期为设计者确定整体设计风格提供详实的参考。
这个阶段的调研过程一定要充分认识一项重要技能——采访。事实上,无论作任何设计我们都需要考虑未来设计者的体验,我们需要关注他们在现有环境及条件下的现场体验。场地的状况、优势、现存问题等内容都可以直接从空间的体验者口中得知,将一定数量的受访者信息汇总,这将对于设计者以调研结果为依据制定设计概念起到关键作用。
(二)范围层面——功能及其内容需求的整合
这个层面可以被理解为功能层面。在得到大量关于场地的文字、数据、图像等基础调研资料后设计者会根据项目主题进行资料整合,并将得到的结论图像化进一步提炼和整理以此为依据得出主要设计问题,并结合场地的具体限制条件和发展潜力生成设计概念,即明确“设计者想表达的是什么”和“空间受众想要获得的是什么”两个问题。此时,设计者已经有了一个比较明确的方向,接下来的工作就是要弄清楚如何才能满足所有这些策略的目标,也就是设计应该为游人提供什么样的内容和功能,这时就需要将深入调研而得来的策略想办法变成范围。在范围中明确要做什么,不要做什么。
在风景园林设计中,内容需求的出现往往伴随着功能需求。这些需求中有一些可能是适用于大多数空间的,如对于一些公共家具、公共设施,以及消防通道等的需求。但也有一些需求可能只适用于特定环境或情境,而这些特殊需求的来源一般是观者本身。针对这种特殊的需求可以将它们大致分为三类:
(1)空间受众认为自己需要的需求。这类需求往往是最显而易见的,或是在调研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但这类需求内容往往比较杂乱,这时就需要进入下一个类型;
(2)空间受众实际需要的需求。通常情况下受众群体所认为或希望存在的需求可以分为两类,其一是他们实际需要的需求,其二是它们认为自己需要但不是必须的需求。面对这种情况,需要设计者梳理出他们所实际需求的,这就需要以设计者在策略层所得到的信息作为依据,如场地的各种信息,包括区位环境、受众群体特征以及人流量等各方面内容,最后对上一个类型的需求进行整理而得出判断。
(3)空间受众不知道自己是否需要的。在总结出空间受众实际需要的需求后,第三种类型就是观赏者们不确定己是否需要的。此时设计者则需要根据场地的受众群体,以及他们的行为习惯,对场地的使用频率以及方式等进行了解和分析。
当然,这些内容都是经过对上一个阶段所得的场地的环境、历史、文化等资料进行客观的分析,和对现状条件详细解读后所得出的结论。然而设计者到底应该分析些什么呢?在实际项目中我们能直接看到的都是一些节点、工程和种植。而想要知道如何分析则需要先明确分析的重要性——分析是设计师的思路,因此我们要做的是学习思考模式。
以曼哈顿BIG U防护性景观规划为例。曼哈顿区主要由一个岛构成,被东河、哈得孙河以及哈莱姆河所包围,常受到暴雨和海平面上升的影响为城市街区带来威胁和隐患。BIG U环绕曼哈顿下城而建,一系列的防护性景观在保护城市街道不受海平面上升威胁的同时,为城市居民带来了一系列的文化、休闲与社会经济效益。设计以城市和水为出发点,立意明确,因此在分析的过程中设计者着重分析了城市和水。
城市的重点要素是基础设施和人群,这两点是对未来的景观设计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的。而水则是在这个项目中具有最重要影响因素的,同时是次项目需要解决的最重点的问题,因此,在分析水的流向,水的治理方式上,设计者下了很大的功夫。
而想要将分析的东西用在未来的设计中,这就需要设计者想办法解决相应的问题。具体到BIG U防护性景观规划的项目中,城市的问题在于不同区位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行为方式:散步、广场舞、骑行等都可能是解决城市功能的方式,因此需要有相应的场地和空间来解决这些问题。而滨水的问题需要对常水水位线、洪水水位线等进行深入调研——滨水则可能涉及到水平面上涨或者冰冻的可能性,然后提出相应的解决力法。
明确了功能和内容两方面需求,就需要在空间受众对于功能需求上的期望和设计者在内容表达上的意图之间做一个平衡,需要确定不同需求的优先级别,而这就要依靠策略层的内容提供帮助。
(三)结构层面——园林景观构图与空间序列组织
范围层面中的概念来自于策略层面目标的功能需求和内容需求,而在结构层面则需要进一步提炼这些需求,确定具体的景观构图和空间序列组织。
景观构图首先要保证设计的统一协调性,空间序列则需要保持空间的连贯性,有助于解决环境功能需求。景观构图通常是先从追求布局的平面构成美入手,逐步深入调整,同时还需要考虑到景观的竖向规划,以及人对环境的感受和需求等因素。而空间序列的规划则是更上一层的内容,要在基本完成景观构图后从人的行为角度对设计提出更高层次的设计思考方向,在设计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到空间受众在场地内动线的规划,保证动线流畅。
园林景观的构图是一种概念设计思想,概念设计思想则是来自于策略层面的调查,以及范围层面的分析,是一种逻辑结果。然而具有审美性的构图形式是无法直接从逻辑分析中产生的,逻辑分析是一种理性而抽象的思维,而具有审美性的平面构图的形式则属于形象思维,二者要并行。这一步工作完成后我们就将进入后一个层面的内容。
(四)框架层面——空间的营造
風景园林设计往往都是开放型的空间,和室内空间相比空间感相对更弱。因此,风景园林中空间的营造就显得更加重要,影响着环境整体的节奏与韵律。人类在开放型空间中的活动行为大致可以总结为三种类型,即必要性活动、选择性活动、社交性活动。这三种活动类型中选择性活动受环境品质的影响最大,社交性活动次之,而必要性活动基本不受其影响。
通过系统的场地分析并抓住场地的特质,结合拟建地可以利用的人文历史,捕捉霎那间的灵感。围合与开敞,虚拟与实体,隔断与通透,衔接与分离,重复与单一,设计者将不同的表现手法和形式加以组合与演化,并创造出千变万化的环境空间以符合空间的需求。此外,在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中还要加入审美要素,这就到了下一个层面的内容。
(五)表现层面——功能及内容的视觉呈现
在表现层面整个园林景观环境所拥有的内容、功能和美学将汇集到一起来满足其他三个层面的目标,也就是进入到对景观细部进行深入设计的环节,包括铺装设计、景观植物选择与搭配、公共家具设计、导视系统设计、景观节点设计和色彩设计等。对设计师来说这一层的内容相对复杂且工作量大,但对于游人来说通常则是最直观的感知,也就是好看不好看的问题。
表现层面是直接表现景观整体和每个区域环境所要表现的内容特征,直接影响人的视觉感受和身体感受。这一层不单是解决美术层面的问题,由于每个人对美的见解各不相同,所以对于设计者而言评判细部设计应集中在“它的表达是否流畅”。比如细部设计是否支持了之前各层的目标;细部的设计破坏了空间感还是增强了空间感等问题。
結合全部基地信息确定入口设置的位置以及级别,如何规划更有利于交通集散;道路如何组织更有利于引导游览或划分组团,景观节点和小品设置在何处更有利于形成景观空间,如何利用地形和水体能够形成意境;选择何种植被并确定如何配置以达到层次丰富且美观;基地周边是否有人文或自然资源可以利用而形成对景或借景等都是在这个层次需要考虑的问题。
四、设计关系
本文所涉及的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基本设计方法即是“设计表现”的五个层面,也是“空间受众体验”的五个层面。不同的名称代表了设计者和空间受众两种不同的视角。这就需要对这五个层面的关系作一个基本阐述。
通常空间受众在观赏景观的过程中对于园林景观的感知是固定的。首先看到的就是表现层面,也就是空间受众在视觉上的感知,这时候景观细部的设计对于游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在这一层游人所得出的结论就是“好看”或“不好看”。在此之后空间受众会接触到框架层面,在游览一段时间后空间受众开始对景观中的空间感有所感知,这一层面的内容需要一定时间量的积累逐渐对观赏者的心理产生影响。紧接着会进入到结构层,在对空间感产生感知后人会开始对园林景观的空间序列和构图产生感知,具体的反映出来就是整个游览过程“舒服”或“不舒服”。接下来是范围层面,这一层面是通过一个或多个景观细部来满足游览者的需求,对游览者来说是有没有满足他们的需求,而每一个细部的营造都将是经过反复论证的,论证的根据就是来自于策略层。
空间受众感知的方式是由表现层面到策略层面,前两个层面对视觉和空间的表现是游人感觉最直观的,因此作为空间受众在评价一个景观项目时讨论最多的往往是“好看不好看”,因为这是最表面的东西,每个人都可以进行评判。但随着层次的深入概念将变得更加抽象,空间受众所感知到的内容也就更抽象,这些抽象的内容综合到一起,最后往往将演变为单纯的一句“好”或“不好”。至于为何会产生“好”或“不好”的感受,其实空间受众本身也很难进行解释。而风景园林的规划与设计过程却是完全相反的,是一个非常理性的推导过程,若要达到让受众在园林景观空间中感知到的信息尽量与设计者想要表达的保持一致,这就更需要五个层面的内容环环相扣,并且时刻与在策略层中所提出的核心内容进行核对。
小结
简而言之,设计者的设计表达过程与空间受众的感知过程是完全相反的,设计者在制订设计方案时从策略层面开始,是一个从理性的,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而空间受众对于园林景观的感知则是从表现层面的内容开始,是一种感性的,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明确了这样一种关系在风景园林的规划和设计过程中可以帮助设计者更理性的进行设计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