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阅读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的发展

2018-12-03 02:41瞿良煜
新课程·小学 2018年9期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

摘 要: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体现语文课程的学科价值,语文课程应该帮助学生获得语文核心素养。在阅读教学中紧扣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在听、说、读、写的语文学习实践中发展语文核心素养。以《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一课教学为例,教师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的学习中认识人物、发展思维、强化认知、领悟表达,在阅读实践中潜移默化地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语文文字;《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体现了语文学科的价值。作为重要的基础课程,语文课程的价值体现在从“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做好准备,帮助学生养成终身学习与发展所需要的品质,形成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这与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的描述是相契合的。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正是基于语文课程的特殊性质与地位,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主阵地,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做到把课本真正变成教材,用教材教语文,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换句话说,语文教师要有语文核心素养意识,才能在教学中自觉地用好教材,引导学生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发展核心素养。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有效渗透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呢?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学习揣摩语言文字,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发展核心素养。本文试以《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为例,谈谈在教学中渗透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点滴体会。

一、在语言文字中认识人物

学生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感知课文后,从整体入手,能粗略地说说本文的大致内容,而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两个人物出现在学生脑海中,也有初步的印象。此时,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前两个自然段,进一步来认识两个人物。通过再读,学生知道伽利略是一个独立思考、爱提问题的科学家;而亚里士多德则一个权威人士。至此,还只是一个笼统的认识,必须引导学生进入语言文字的品味中,才能更形象、更深入地认识人物。教学设计如下:

1.比较两个句子,你觉得哪个更好?好在哪里?

(1)他提出的问题很不寻常,常常使老师很难解答。

(2)他提出的问题不寻常,常常使老师难解答。

学生在比较中,自然体会到两个“很“字,突出了伽利略独立思考、大胆提问的特点,在语言文字的学习中,人物形象会在头脑中慢慢建立起来。

2.“信奉”是什么意思?人们怎么信奉亚里士多德?结合具体语句来说说。

抓住“不容许更改”“真理”“责备”“违背”等短语,“要是……就……”这个句式和两个问句,体会亚里士多德在人們心中的崇高地位:人们将他看做是真理的化身。再读一读,读出两个问句的强烈语气,读出人们根本不容许怀疑亚里士多德的那种坚定态度。

学生通过对语句的品读,以形象直观的方式,认识了两位不同凡响的人物,激发了学习兴趣,为进一步认识伽利略的独立人格打下基础。

二、在语言文字中发展思维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也是思维的载体,语文课程发展思维,更离不开语言。可以说,语文课程发展学生思维有学科本身的优势。就本课而言,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那句话的怀疑与论证,是进行思维训练的好范例。教学时设计如下:

1.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说说伽利略从亚里士多德那句话里得出了哪两个相反的结论。

2.他是怎样推出这两个相反的结论的?用你的方法来说说你的理解。

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对推论过程的理解,这个过程本身是一个思维发展与提升的过程。有的学生会用数学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理解:10-1<10,落下的速度比原来10磅重的铁球慢; 10+1>10,落下的速度比原来10磅重的铁球快。当然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对这个推论的思维过程的理解是一个难点,教师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进行点拨、指导,帮助学生掌握读懂的方法,关键在于掌握伽利略的推论是在亚里士多德的那句话的基础上进行的,其思维的核心就是充分利用亚里士多德那句话本身的逻辑。从这个逻辑出发,伽利略推出第二个结论比较容易理解,即10+1>10,落下的速度比原来10磅重的铁球快;而伽利略推出第一个结论更抽象、更有思辨性,四年级的学生理解不容易,即使有10-1<10,落下的速度比原来10磅重的铁球慢这样的数学方式,也难以让学生理解透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展开联想,这好比两个学生跑步,一个学生跑得快,相当于10磅重的铁球;另一个学生跑得慢,相当于1磅重的铁球。现在让两个学生手拉手一起跑,跑得慢的拖住了跑得快的,他们的速度就比跑得快的那个学生单独跑时的速度慢一些。这样联想类比,学生理解的困难迎刃而解。在充分理解伽利略推理过程后,再读读这一自然段,理清思维过程的同时回扣一下第一自然段中的“辩论家”“很不寻常”,加深对伽利略独立人格的认识。

三、在语言文字中强化认知

课文第四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写伽利略通过试验证明亚里士多德那句话确实说错了,学习这两个自然段时,要抓住重点语句,让学生在品读揣摩中,强化“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科学认知。当然在教学中适当引入现场试验,也是一种直观的方法,无论怎么教学,始终不能抛开语言文字这个根本。

对于第四自然段,可以默读后完成课后思考练习2第2小题,完成后自由朗读,提出要求:把你认为应该读得重些的地方圈出来。学生通过自由读,很自然圈出“反复”“都”“的确”“总是”等词语。引导学生试着去掉这些词语,与原句进行对比,看看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在这种比较中,学生体会到这些词语强调了亚里士多德那句话是错的,去掉这些词语,表达上没有这么充分,也没有这么突出。再指导朗读,在朗读中强化“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科学认知。同时学生从伽利略反复试验以检验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这一行动,也可以进一步体会伽利略的科学精神,体会他对科学真理的执著追求。

最后一自然段写公开试验,大家看了“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事实,也明白一个道理: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这句话揭示了本文的中心思想,是对伽利略的科学试验在认识上的升华。为帮助学生理解,可以这样设计:

1.注意比较句子中加点的部分,说说两个句子意思有什么不同。

(1)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2)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全都不是对的。

2.通过比较句子,再联系课文内容,你从第(1)句中体会到了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权威人士?

3.在生活、学习中,你有过这样的切身体会吗?请你谈一谈。

学生通过比较句子,从字面意思入手,再联系课文内容和亚里士多德的相关资料,在老师的点拨下,认识到权威人士懂得的比一般人多,他们的话绝大多数都是对的,我们应该尊重他们,向他们学习。但我们不能迷信他们,因为他们也可能犯错误。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学生加深了对句子对文章中心的理解,也体会到要正确认识事物,不能唯书唯上唯权威是从,受到辩证法的启蒙教育。

四、在语言文字中领悟表达

学生通过阅读,紧扣文中的关键语段,理解了文章的内容与思想,体验主人公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探究真理的科学态度和治学精神,让自己的心灵获得一份新的精神滋养。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这篇课文是一个比较经典的范例,学习本课,还应该从中学习到表达的方法。

这个经典范例在写法上有两个特点:一是通过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品质,二是通过环境或侧面描写来烘托人物。这两个写法上的特点,要让学生充分领悟,充分掌握,明于心而秀于口,日后还能尝试于笔,教师就得教给学生领悟表达的学习方法。第一种方法,引导学生梳理全文:从整体上来看,作者用推论质疑、试验求证、公开试验这些具体事例,循序渐进地正面表现伽利略执著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应该说,这种写法学生很容易理解,在日常习作中也在尝试运用。第二种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如果删除课文第二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文章仍然是通顺的,那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两段呢?引导学生体会这就是通过对当时社会环境的描写,通过对人们反应的描写来衬托伽利略的独立人格和追求真理的勇敢精神。这种侧面表现的写法往往是小学生比较难把握的。学习这篇课文,就要帮助学生理解正面表现与侧面烘托融合起来的表达形式与技巧,在学生的认知中增加一种新的语用范例,使学生创造性的表达成为可能。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教学就是这样紧扣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发展语文核心素养,体现语文课程的学科价值。

五、结论

需要指出的是,语文学科的四个核心素养有其内在的关联性。语言的建构与应用是语文学科独特的课程素养,也是其他课程素养的基础。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和外化形式,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所有学科培养思维能力都要以语言为载体。因而,语文学科培养思维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语文审美是针对言语作品的审美。语言在表达美感的普遍性上是其他艺术形式所无法取代的。语文学科是以口语和书面语来负载文化信息的,语言文字既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文化传播的基础工具,而且自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文化事象。语文核心素养以语言为载体或媒介,构成四位一体的学科内涵,融汇交织,密不可分。因此,紧扣语言文字就成了打开语文核心素养发展之门的密钥。当然,每一个教学内容对发展核心素养来说不会面面俱到;学生接受语文教育,在某个时候或采用某种方式,也可能会有所侧重,但对于发展核心素养而言,都是交融渗透、综合学习的。

参考文献:

[1]王喜斌,王会娟.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養”的内涵及其实现路径[J].教学与管理,2018(12).

[2]张亚,杨道宇.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语文教学[J].教育探索,2016(10).

作者简介:瞿良煜(1971—),男,湖北随州人,本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教育教学。

编辑 鲁翠红

猜你喜欢
语文核心素养
基于期待视域理论确定诗歌教学内容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