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祥玮
学会思考,会使孩子的学习能力突飞猛进,思考能力是孩子學习力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解决问题能力的根基。但是,思考能力并不是凭空发展出来的,它依然要根植于儿童认知世界的其他能力。
孩子会不会思考,决定着他会不会学习,能不能解决问题。但是,思考能力从哪里来呢?
我们可以这样来看思考力的“长成”——它像一棵参天大树,需要树根牢牢地扎入土壤,树干结实,树枝才能越长越茂盛。
树根:培养感知能力
当新生儿睁开眼睛,努力地将眼前模糊一团的身影和物体看清楚时,爸爸妈妈轻柔的语言,温柔的触摸,以及妈妈身上散发出的特殊味道,都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孩子是靠全身的感官来感受和认识这个世界的,所以,感知能力是思考力或者说是思维能力发展的根。
在心理学家看来,孩子的思考能力从来都不是单一发展出来的,而是基于观察、聆听、感受后聚合形成的一种能力。因此,在婴儿期,让孩子的各个感官尽可能地接受外界丰富但不过度的刺激,打开五感很重要。孩子的感知能力强,有助于他今后的学习,比如一般来说,耳朵灵敏的孩子听别人讲解知识时吸收得更快,观察细腻的孩子推理能力往往更好。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尽可能多地给孩子创造机会、引导孩子用各种感官感知世界,比如去公园的时候,让孩子摸一摸石头和花瓣有什么不同,闭上眼睛听一听风声,注意观察叶片上的脉络,闻闻青草的味道,等等。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善于“听见”“看见”和感觉丰富的人,就能让他接收和储备更多的信息,这是在为他成为一个会思考的人奠定基础,因为思考的前提就是要有丰富的信息储备,然后再把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分类、整理。
树干:培养理解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培养孩子对事物的理解能力,是思考力的树干成长坚实的过程。只有树干茁壮,枝叶才能迅速长成漂亮的树冠——理解能力强的孩子,在进入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阶段之后,思考力会有飞跃式的发展。
提高孩子理解能力的最好办法,就是和孩子有充足的互动:
形成互动式的亲子关系
孩子在4个月左右,就能够读懂信号并给与回应,亲子互动也就产生了。无论式语言互动,还是行为互动,都强调双方的参与,即孩子发出信号,父母给予回应;或者父母发出信号,孩子回应。这样的循环越多,互动就越好。和孩子一起聊天、玩游戏、阅读,都是很好的多循环互动,孩子能从中能理解的事物、关系以及提升表达能力。
在生活场景中为孩子示范如何解决问题
解决育儿难题,尤其是摆在孩子面前的难题,比如挑食、耍赖、哭闹等等,既是对父母育儿智慧的考验,又是在为孩子示范该如何解决问题。尤其是孩子的哭闹行为,往往是因为孩子一时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只好发泄自己沮丧、难过的情绪,如果这个时候父母能为孩子解决问题,孩子慢慢就理解了遇到问题是需要解决的,而闹情绪是毫无意义的。
对孩子的问题多反问而不是直接给结果
这在前面“孩子是如何学习”中有所涉及,不再赘述。需要补充的是,我们应该让问题变得越开放越好,也不要随意评判,要充分地让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允许他跳出固有的框框,感受想象和思考的快乐。如果父母有能力将问题中需要孩子掌握的知识部分与想象力部分结合在一起话,就更好了!比如如果孩子问:“叶子为什么会变红?”可以先启发他自己想一想、说一说,再跟着他的答案不断启发他想的更多一些,最后告诉他一些关于叶绿素、光合作用常识,还可以问他:“如果你是一片不想变色的叶子,该怎么办呢?”——重新拉开一个新的想象力故事序幕。
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另外一个关于思维发展值得一提的是,皮亚杰认为前运算阶段的儿童不能对因果关系进行逻辑推理,但是能够进行转换推理——在这个阶段,孩子可以在主观上把两件事情联系起来,尤其是当两件事情在时间上接近时。但事实上,近些年来的研究表明,皮亚杰可能低估了幼儿的因果推理能力。
如果孩子面对的是自己熟悉的情境,就可以掌握因果关系,因此在培养孩子理解能力阶段,可以进行一些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和锻炼。比如当孩子讲述一件事时,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将事实与观点有效地进行逻辑关联。逻辑思维能力还可以用于孩子情绪的管理和调节,如果孩子通过逻辑关联,知道自己的情绪是由什么事情、什么情境引起的,也就能成为善于控制自己情绪的人,甚至能成为群体中很善于“控场”的人。
树枝:培养多元思维及反向思考能力
更高等级的思维能力,需要在孩子的心理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才能显现,在此之前,我们也可以在生活中不断进行启发和引导。
发散性思维
这种思维方式,可以帮助我们在思考或解决问题的时候,考虑多个角度,想出多种办法,让思维变得灵动、活跃,是创造力思维中重要的一种思维模式。在平常生活中,可以随时随地地锻炼孩子这样的思维能力,在孩子说出一件事情后,启发他想到更多。
比如孩子说今天回家后想先看一部动画片再写作业。可以答应,但必须让他给出5个理由。孩子可能就会说:“因为我觉得那部动画片里的小熊很可爱。”这算一个,可以继续追问,并给予思路上的启发。孩子接着可能会继续说:“因为我们好几个小伙伴说好了都看,这样明天我们就有话题聊了。”请他继续。孩子可能会说:“我觉得看会儿动画片可以让我很开心,一会儿写作业的效率更高。”“看动画片能让我学到不少有趣的词汇。”“看了动画片里的小熊,我有兴趣去查查百科全书,看看真正的熊在大自然里怎么生活。”
孩子说完这5个理由,相信也说服了我们可以让他看这部动画片了,同时也启发了孩子多元地去看待和解释同一件事,增加了思考力。
深入思考的习惯
只有灵活的思路是不够的,深入思考也是思考力必须拥有的部分,要引导孩子学会把思考集中在特定的思考对象上,把握其中的关键环节,抽茧剥丝,深入下去,直到涉及到事物的本质。
在平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和孩子“打破砂鍋问到底”地谈论某一件事情的方式进行练习。比如孩子吃冰淇淋被拒绝之后,简单的思考模式是“大人不给我吃”,深入的思考模式可以是“为什么不同意,为什么夏天就可以吃?”“人体需要什么样的饮食结构?”“但是为什么冰淇淋又一直受大家的喜爱?”等等,这样的思考模式有助于孩子养成跳出表象看事情的习惯,更是乐观、豁达、不盲目从众等众多健康心理特质的养成之道。
反思力
反思力是前面几种能力的综合体现,是一种自我反思的能力,是最高的思维层次,大概要到孩子10岁左右才能初步形成,在青春期时得以充分的发展,在一生中都在不断提高。
这种思考方式在日常生活中的培养,多是来源于父母允许和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看法,并善于帮助孩子归纳、总结,启发孩子要少下绝对性的结论,要学会多反问,多寻找证据为自己的观点进行“辩护”,更重要的是在生活中让孩子多阅读,多参与各种活动,培养多种爱好,扩充社交圈,增加汲取知识、数据的能力。一个孩子的接纳度越高,见识越广,这种最高层次的思考力越有可能发展得更好。
林群:
课堂学习为什么重要
我主张孩子的学习还是要重视在课堂上,跟老师进行的学习。尤其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孩子于课堂上学习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人类几千年文化的精髓和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比如小学数学,虽然是简单的数数、计数,但其实它是人类经过几万年不断探索才有的成果,是知识的精华,必须学习,而且不能无师自通,只能由教师来传授。
当然,我也主张除了课本上的知识,课堂上的教学还应该向孩子们分享人类发现知识的过程,让学生明白科学并不是简单的书本知识的呈现,而是人类在黑暗中经过漫长的摸索,最终找到光明,发现科学。这其实是给孩子打开了学习的另一扇窗,告诉孩子,学习科学本身是充满着探索的乐趣,充满着传奇的色彩的。比如我就很愿意在学校开学时去给孩子们讲数学故事,告诉他们数学是怎么回事,数数的方式是怎么发明的,为什么要进位,包括一些数学家的故事,等等。这些关于数学研究、发展的历程会让孩子们转变数学是一门枯燥学科的看法,很多原来对数学没有兴趣、不爱做题的孩子听过我的课之后,都会对数学充满好奇心,也就不再讨厌学习它了。
张侃:
必须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
未来能变成什么样,没有人能讲得非常清楚。但就教育和学习而言,还是要非常注重基础教育。而且要把基础教育和所谓的特长教育有所区别。严格地讲,在孩子上大学之前,都是基础教育阶段,那么无论是史地政还是数理化,抑或是音乐艺术体育,都是孩子必须学习的基础内容。因为无论将来孩子继续学习什么专业,从事什么职业,没有基础是不行的。就像我们要发展新的开发区,上面要盖出多么有特色的建筑都可以,但地基是一样的,包括各种基础的管道设施都必须要有,才能撑得起上面的不同建筑形态。同样的,有了基础的知识储备,孩子才有可能延展出所谓的创意和特长。
中国基础教育体系中让孩子学习的各种知识,也是孩子认知世界和人生的基础,是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建立和形成的重要“支架”。所以那些没有经历基础教育也挣钱或获得所谓成功的人,经常会回过头来去“补课”,就是因为他们发现自己的价值体系缺少完备的基础。因此,在基础教育体系中的孩子,要踏踏实实地完成知识的学习和储备,这是作为一个完备的人所必须要接受的部分。
卓立:
让孩子学会对自己负责
在进入小学一年级之前,大部分孩子并没有真正练习过对自己负责。即便是吃喝拉撒的生活细节,在家的时候有大人操心,在幼儿园的时候有保育老师负责,孩子只负责自己愉快地玩耍就行。进入小学,生活重心从玩耍转移到有序的学习上来了,我们的孩子需要学习的第一件事情,形成的第一个意识就是:对自己负责。
在学习上,如果孩子不能对自己负责,父母拿捏不好对孩子学习参与的分寸,就很容易让孩子产生出:我是在为父母学习的错觉。因此,孩子上学后,和学业相关的事情,都要放手教给孩子自己处理,比如关于写作业,可以让孩子自己决定:是一回家就写,还是休息10分钟,吃点东西喝水后再写。写作业的时候,家长也不用全程陪在身边,而是一起看一下当天的作业量,和孩子商量一个合理的完成时间,然后就可以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了。父母可以做家务、看书,只要不看电视、看手机、打牌就行,各做各的事,各对各的事负责,这样的意识就建立起来了。
父母对孩子的功课要张弛有度,不要一味放松,也不要绷得太紧。家庭作业有错误,一点都不可怕。提醒孩子检查,实在查不出错误也没关系,作业交上去,老师判下来,让孩子承担这种自然的后果就好,这也是在练习对自己负责。如果父母不知道到底在孩子的学习上参与多少,有一个原则可以参考:孩子能自己做的,就让他自己做。很多时候,孩子比我们想象的能干!不给孩子对自己负责的机会,今后也许他就真的不想对自己负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