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丹青
学生参与高校管理是指基于高校教育及管理目标,由高校正式的组织机构向大学生分配管理权,允许其参与高校的决策、资源配置等一系列管理活动。“学生参与高校管理,既是学生作为教育消费者的重要权利,又是学生保障自身正当利益的合法权力。”这一概念在欧美国家得到广泛认同和深入实践,而在我国受制于传统观念、高校行政机制、学生自治机构不健全等诸多原因,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面临诸多困境。在高等教育普及化、民主化的当今,如何合理、科学的赋予当代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权力,满足其合理诉求、保障其基本权益,亟待思考和深入探析。
一、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现实困境
(一)缺乏法律保障
除《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外,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并未针对“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制定明确规定,立法处于空白状态。与此同时,《普通高等學校学生管理规定》对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事务的相关规定较为空泛、抽象,缺乏有效、具有可操作性的明确条文,难以为大学生行使管理权力提供坚实的依据。这种无章可循、无法可依的尴尬境地成为制约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最大瓶颈。
(二)学生管理流于形式、效度匮乏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手段和途径日益丰富,如座谈会、校长信箱、校务公开栏等,但此类参与途径流于形式,学生在管理过程中所提出的建议难以被采纳。与此同时,以学生会、社团为代表的学生组织在高校管理中参与的层面较低,仅停留在学生评教、宿舍管理、构建图书馆服务设施、设置布告栏等初步阶段,难以触及高校重大方针决策等深层次活动。
(三)权力机构不健全
除学生会、学生社团外,我国高校并未针对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实务成立专业化的权力机构,使得高校民主管理举步维艰,学生缺乏进言献策的良好平台,这严重打击了我国大学生主动参与高校管理的积极性。与此同时,学生社团、学生会等学生组织与自治程度不高,从某种意义而言仅仅是学校管理学生的工具,与学校其他行政机构的地位不平等,造成学生只能够被动服从高校管理者的意识,缺少民主监督的阵地。
(四)受传统教育观念禁锢
我国传统教育观念认为学生是被管理、教育的对象,并未意识到学生权力的重要地位与深刻意义。对高校管理及决策机构而言,将学校发展的战略目标明确为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任务,这种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思想,使得学校难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去制定学校的重大方针与发展规划。
与此同时,我国高校的大学生缺乏自主管理的意识。自幼年以来,他们就习惯了接受管理、接受教育,服从学校的规章制度,将学好专业知识视为在学校接受高等教育的唯一任务,这种惯性思维使得他们缺乏参与学校公共事务管理的积极性,也使其管理经验不足,难以胜任制定方针、作出决策等重大职责。
二、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优化策略
(一)完善权力机构
首先要建立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权力机构,这是学生保障自身权力的重要前提。一个井然有序、组织科学的权力机构,是学生自由发表言论、维护自身权益的重要平台和有力支撑。因此,必须要对现有的学生会制度和社团制度进行改革,在合理的范围内赋予其充分的管理权力、对其他行政部门的监督权等。在完善权力机构的同时,高校还应当对现有的公示制度进行调整,在最大限度内保证学生的知情权,及时向学生披露奖学金评审结果、科研项目申报情况等,从而有效监督学校管理层的权力。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其次,为保证学生管理权的落实,改善和提升学生的管理与决策能力,必须要建立起健全的听证体系。通过听证制度来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并根据建议合理、正确与否,酌情采纳并予以公示,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感知到自身的意见受到学校的重视,充分保证学生管理的效度,在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同时,也能够推动学校的良性发展。与此同时,有效、科学的听证制度,能够有效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校园环境,打造平等、自由、宽松的校园文化,进而实现高校与学生的共赢。
(二)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上文中提到我国仅有部分规章制度对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权力进行规定,并未上升到法律条文的高度。基于此,学生权力得不到根本保障,在维权时难以举起合适的武器。基于此,必须要对现有的法律进行调整,确保学生管理有法可依,树立学生参与学校管理事务的信心。
(三)培养学生的权力意识
帮助学生树立作为学校主体的观念,认识到自身既是高校的受教育者,同时也是享受高校教育产品的消费者,学校的重大决策与自身的终身发展密切相关。高校管理部门应鼓励学生多参与学校管理,发扬民主决策的精神,解放思想,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以包容、共进的心态真正接纳学生参与高校管理。
参考文献:
[1]张有武.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多维分析与路径选择[J].教学与管理,2018 (15).
[2]王潇雅,张海龙.高校学生参与教学管理模式探析[J].教育现代化,2018 (19).
[3]吴亮亮.高校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思考[J].读书文摘,2017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