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澍
摘要: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悲壮的复仇故事衍生出了一个个不同版本的故事,罗密欧与朱丽叶凄美的爱情成为了许多文章中歌颂的经典爱情,奥赛罗刚愎自用的性格成为了许多家长教育孩子的模板,莎士比亚剧作中的每一处旁白和独白都有其特殊的意义,可以说莎士比亚创造的具有独特意识形态的悲剧就是欧洲近代悲剧史上的最高成就,在莎翁的悲剧当中客体的庄严、感受的庄严、审美主客体关系中的庄严无一不体现出了莎翁的悲剧美学思想。
关键词:莎士比亚;悲剧审美形态;庄严性
莎翁的悲剧有其特有的规律,他创造出来的悲剧由死亡过渡到复生,由悲哀过渡到欢乐,整个戏剧中凭借悲剧人物的悲剧美感和跌宕起伏的情节创造出了史无前例的悲壮性,每一个人物的性格都会不可避免的导致其悲剧结局,这是由于莎士比亚晚年时期对黑暗腐朽的现实认识过于悲哀,他已经认识到了当时的现实社会与梦寐以求的人文主义理想之间仍然存在着不可跨越的巨大鸿沟,因此他那一时期创造的悲剧都带上了悲愤浓郁的色调,正是这种悲愤给观剧者带来了惊心动魄的观剧震撼,时代造就了如此经典的鸿篇巨著,莎翁的悲剧的成功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其作品最终成为欧洲戏剧史上的绝响。
一、悲剧客体的庄严性
莎翁创造的悲剧每一个主角都具有自己的缺点,这就使得悲剧变得更具有现实性,十分容易使得观剧者产生强烈的认同感,每一个人物的性格都是在为之后的情节做铺垫,而之后的每一个情节就是该人物性格的必然选择,人物的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情节的发展也推动剧中人物做出其性格使然的必然选择,每一个人物尽管都拥有着弱点,却有着其特殊的闪光点,这些人生当中的闪光点中蕴含着很多有价值的东西,莎士比亚的悲剧把人生当中很多有价值的东西在舞台上演绎出来亲手摧毁给观剧者看,这就是悲剧客体庄严性最主要的体现,如此悲壮的戏剧在跌宕起伏的情节衬托之下,用悲惨的结局激起观剧者的悲愤,间接提高了观剧者的思想情操。
哈姆雷特这个可怜的复仇王子是许多观剧者颇为同情的莎士比亚笔下最经典的一大悲剧人物,也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这名英勇的王子为父报仇不成还险些被叔父害死,再次想要返回报仇之时却得知自己的情人因为爱人远走他乡和父亲死亡而发疯,并不慎落水溺死,叔父利用另一个人物雷欧提斯为父报仇的心理,逼迫哈姆雷特与其比剑意图在比试当中把哈姆雷特杀死,最终的结果是哈姆雷特和雷欧提斯双双中了毒剑死倒地死亡,哈姆雷特的母后饮毒酒而死,哈姆雷特心心念念想要复仇的叔父也被刺死。
虽然剧中的主角哈姆雷特与担任配角的雷欧提斯同是复仇者,可是由于他们复仇的目的不尽相同,因此衍生出的社会意义也完全不同,哈姆雷特刺杀叔父是为了伸张正义而不仅仅只是单纯的为父报仇,正直果敢的王子并不只是夺回王位充当单纯的杀手,他杀害篡权者有着更重要的意义,他刺杀的目的是为了推翻这个专制的王朝,可是雷欧提斯却是单纯的为父报仇,两相对比之下雷欧提斯的人物形象看上去要狭窄得多,这两个人物同是复仇却站在了对立面上,这种对比就显得哈姆雷特的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立体,雷欧提斯不过只是一个被篡权夺位者利用的牺牲品,他仅仅是当做杀手而存在的棋子,可是哈姆雷特却是敢于献身的英雄,第一次刺杀失败之后颇有些不撞南墙不回头的勇气,最后在刀光剑影中倒下虽然悲壮却也在情理之中,这个悲剧并不只是让观剧者单纯的对哈姆雷特的遭遇感到悲愤与感动,而是让观剧者可以站在更高的层次上去思考那些被摧毁的东西,这就是莎士比亚悲剧的价值,让观剧者从悲剧的演绎中看到人性中一些真善美的东西被生生的摧毁磨灭,哈姆雷特虽然最终是以悲剧结尾,是一个壮志未酬的悲剧形象,可是他的倒下却寓意着其人生价值的重生,他虽然死了可是旧制度旧势力也倒下了,他抗争的目的也达到了,这就会使得后继者能够通过他的失败看见胜利的希望,继续不屈不挠的向着那些邪恶的势力奋斗终身,他身体的毁灭最终换来了精神的永恒。
悲剧客体的庄严性还可以从作者设计的矛盾冲突中体现,虽然在悲剧当中人类的本质力量,如欲望、能力、情感等都是历史的产物,但是都是不可避免地会遭受到厄运,且不可能在现实中实现,可是在悲剧冲突中,历史必然和现实中不可能实现的东西都从悲劇冲突中体现了出来,作者安排在悲剧中的情节和事件都已经暗示出了后面将要出现的矛盾冲突,比如《哈姆雷特》刚开场的时候,莎士比亚就已经描绘出了当时宫廷中一片混乱的局面,像敌军压境、奸王逼死老王、奸王逼迫王后等等一系列互相倾轧,这样混乱的背景已经为后面复仇的三条情节线做好了铺垫,预示着悲剧的最后一定会形成十分尖锐的矛盾冲突,悲剧当中哈姆雷特为父报仇是主线剧情,雷欧提斯和福丁布拉斯都为副线剧情,但是悲剧中不单单只有复仇这一情节,还描写了哈姆雷特与奥菲利亚之间的浓烈的爱情、霍拉旭与哈姆雷特之间温馨的友情、哈姆雷特与吉尔登斯吞之间破裂的友情以及御前大臣一家的人物关系,这些看似与主线剧情毫不相关的情节都在为塑造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做铺垫,莎翁最善于从内外两层矛盾冲突中凸显人物的性格,克劳迪与哈姆雷特的争斗成为了主人公的外部冲突,与此同时哈姆雷特内心还有着激烈的矛盾冲突,这两种内外冲突互相推进相辅相成,剧间还穿插着独白与旁白,剧中人物复杂的心态可以得到充分的凸显,每当人物性格正在发展剧情正在推进的关键时期,独白或者旁白都可以充分体现出主人公的矛盾思想,在主人公的怀疑、自责和思考中,既能够帮助观剧者理解这个人物形象,还能够顺理成章的推测出后续情节的发展,《哈姆雷特》这部戏剧中主要的冲突是哈姆雷特与克劳狄斯和王后之间的冲突,这一冲突看似只是几个人物之间的冲突,可是实际上却是人文主义思想与黑暗现实之间的矛盾,在《哈姆雷特》这部悲剧中具体描绘了多样的生活场面,情人从深闺走向墓地,王子从宫闱走向家庭,士兵从守卫到民众造反,这些生活场面无一不体现出了悲剧性的冲突,而这个冲突就是社会势力两种正反的代表,也是在善恶斗争之中善必然的毁灭,《哈姆雷特》这部戏剧升华了悲剧的社会价值,具备着难以估量的意义。
二、悲剧感受中的莊严性
哈姆雷特这个人物的形象起初是一个热情勇敢的王子,得知父王被叔父篡权杀害母亲又被掳走再嫁,率先看到的是篡权者并没有很好的管理这个国家,此时由热情勇敢的王子变成了为民出头的英雄,面对自己的爱人时又是那么的深情,当得知爱人发疯溺亡时也没有气馁,仍然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奋斗,随着情节的发展这个深情果敢的王子慢慢蜕变成一个忧郁悲愤的王子,很多观剧者在看到了王子这一变化时往往会不自觉的感同身受,站在这个人物的角度遇上这件事会做出怎样的选择,随着情节的发展观剧者就会把自己的主观态度带入到这一人物当中,因此观剧者的审美体验中是带有怜悯和悲愤及一些主观意识,观剧者在观看这部悲剧时的美感体验是十分复杂的,随着情节的跌宕起伏有悲有喜,反而更加衬托出结局的悲哀,当时西方主流的悲剧精神都表现出了主人公强烈的个体自主意识,观众对主人公的怜悯与悲伤都是建立在其身上拥有的正能量,在主人公有限的生命中体现出了人类永恒的精神价值,这就是悲剧展现的力量,主人公一路的情节发展正是其生命力正能量的表现,他的精神值得观众敬仰。
莎士比亚悲剧中有一出经典的爱情悲剧在欧洲悲剧史中的地位就好比中国的梁山伯与祝英台,这对苦命的鸳鸯就是具有反封建意识的来自两个世仇家庭的情侣,《罗密欧与朱丽叶》中这对可怜的爱人为了追求爱情而不顾家庭的仇恨,不顾封建社会中以父为尊的父亲的命令,最后为了爱情甚至以死殉情,当时的欧洲还处于封建社会的末期,封建社会与资本主义交织在一起到处都充满着混乱,这部剧一经播出就赢得了很多反封建进步人士的好评,莎士比亚恰到好处的独白和旁白在剧中充分表现了对这对爱人的爱与无奈,他们的爱情悲剧并不是偶然而是封建社会的必然悲剧,就连剧中人都不得不承认这对可怜的情人是“仇恨可怜的牺牲品”,这对爱人的死亡意味着这两个年轻人努力追逐的爱与理想获得了胜利,哪怕结局的最后双双为爱献身却赢得了人文主义新价值观念的胜利,这部剧对当时的反封建斗争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观剧者观看这部悲剧潜移默化的改变了他们腐朽的观念,仇恨不能毁灭爱情,死亡也不能征服爱情,最后罗密欧与朱丽叶悲壮的死被莎士比亚用深情的笔触和浪漫的旋律刻画得闪闪发光,他们的死展现出了人性的光芒,以不可抵挡的力量改变了现实生活中看似不可更改的铁律,使两个家族后起之秀不会再因为世仇而不得不放弃爱情,虽然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最终以不幸的结局告终,可是他们突破了道德观念的束缚,换取了新时代精神的胜利。
悲剧存在的意义并不是一味的让观剧者同情,让关注者流泪产生悲痛并不是作者创作悲剧的目的,而是透过主人公悲惨的命运让观剧者可以深刻的思考人生意义、爱与生死之类的严肃话题,观剧者通过探讨这一类的严肃话题就可以明白作者真正想让其透过悲剧关注的有价值的东西,如此严肃的理解才是莎士比亚悲剧中让观剧者感受到痛苦与珍惜的真正目的,观剧者在其情感体验中自然就有了一种庄严的感受,这种感受就是珍惜生命中有价值的东西,在观剧者的心中一旦有了这个概念就意味着主人公悲剧结尾体现的情感与精神能够在生者身上延续下去,观剧者透过悲剧产生的痛苦就可以得到升华,这对悲惨的爱人用他们年轻的生命与爱预示着明天仍然充满着希望,他们的死打破了一种社会现实,因此罗密欧与朱丽叶看似是一部爱情悲剧,实际上却是洋溢着希望的乐观主义悲剧。
三、悲剧审美主客体关系的庄严性
审美客体为审美主体展现出情节和事件冲突,透过这些事件冲突审美主体就可以用十分庄严的态度思考客体想要传达出来的有价值的东西,一旦这些主客体在审美活动中形成了同构关系,这两者就可以通过共鸣产生相应的美感,在这一过程当中就可以体现审美主客体关系的庄严性,莎士比亚悲剧中探讨的审美主体就是在观剧这一审美实践中具有一定审美能力的观众,那些粉饰太平的喜剧作品远远没有撼动人心的悲剧作品来得更有力量,更能够打动观者的内心世界,这也是为什么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李尔王》、《麦克白》这些悲剧会在审美的过程中带给观众极大的艺术感染力。
悲剧具有十分强大的审美教育意义,每一个观众都能够通过悲剧中出场的人物看到自己人生的缩影,在不同的观众当中就有不同的主人公形象,不论观众对人物或贬或褒都能够隐约看出莎士比亚借人物透出的对社会对人性的思考,莎士比亚的悲剧是一种非常具有力量的美的形式,它能够让观剧者产生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把美的愉悦变成前进的动力,经典的莎士比亚四大悲剧由浅入深地展现着作者对人生对社会的思考,其笔下的主人公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这些主人公都曾经被时代禁锢,可是都不甘心被这种时代的蒙昧所蒙蔽,希望能够让自己从这种时代的局限中突破出来,可是却都因为,敌对势力的力量太过于悬殊,不可避免的会失败并牺牲,比如哈姆雷特毅然决然的担起重整朝纲的使命决定为父报仇,最后却终究与敌人同归于尽,奥赛罗正直善良却容易轻信他人,这个弱点反被敌人利用,在追求善良的道路上杀妻自戕,李尔王被权势带来的虚荣和自信中迷失了善良的本性,最终因为不能保持自己的本心而不得不迎来悲惨的结局,麦克白本来是一个坚强勇敢的英雄,可是却因为对王位的野心放弃了人性中善良的一面拥军自立,这个血腥的夺权者最后终于战败而死,这些人物的悲剧都是必然的结果,他们代表着当时资本累积时已经初现苗头的利己主义,是资本主义见利忘义的现实体现,他们的悲剧是人文主义理想与残酷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造成的,而莎士比亚仅仅只是把这抽象的矛盾用舞台的形式化成了一部部悲剧尖锐地展现在了观众的眼前。
莎士比亚悲剧内在的感召力与观剧者的审美情感形成了共鸣,在观剧者与作品的互动之中作品感染力逐渐向审美主体转化,而主体的情感也渐渐的渗透到审美客体中,悲剧的美感由此得来,在莎士比亚的众多作品之中奥赛罗是一个十分突出的人物,从这个人物身上可以看出作者对其的肯定和同情,一方面他是一个坦率而诚实的人,可是另一方面他容易让情感左右自己的理智,又容易刚愎自用轻信别人虚假的谎言,这种性格为之后悲剧的结局埋下了伏笔,在审美客体展现的过程当中审美主体的审美感受可以领略到该人物的性格弱点,对其造成的悲剧从心底里感受到震撼和同情,从而得到人生的反思,这种主客体之间的互动充分表现了悲剧中审美主客体关系的庄严性。
奥賽罗刚愎自用的性格为《奥赛罗》悲剧的结尾埋下了伏笔,《李尔王》的悲剧却很难在生活中见到,大多数人心中亲情都是最为牢固且最温暖的,可是在权力和野心在政治斗争的宫廷之中完全可以覆盖掉人物心中那些微茫的亲情,仿佛亲情和权力和财富比起来一文不值,《麦克白》这部悲剧颇有些古希腊悲剧的影子,命运对人物的摆布让人无可奈何,这些悲剧中多少都有些许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人性弱点带来的不可避免的悲剧,命运之下无法逃脱的理想人格的破灭,在这些悲剧中痛苦和死亡是审美主体欣赏悲剧时往往可以感受到的悲剧元素,在观赏这些悲剧的时候,每一个观众都会获得感同身受的感觉,认为自己可能会成为悲剧的主角,一个人的一生就如悲剧中的主角一样最后都会以死亡谢幕,可是人生的结局并不会因为谁比较特殊而可以幸免,在莎士比亚短暂的悲剧中永远都能够捕捉到一丝永不妥协的精神,悲剧中的主情感一直都是积极向上的没有丝毫悲观,主人公明知寻求真理之路艰难万分却还要毅然决然的踏上追求之路,主人公明知道人无完人弱点是可以理解却还是不断的在完善自我,主人公明知命运无常却一点都不畏惧改变命运需要付出的代价,死亡虽然是个体生命的终结,却不是个体生命存在的最终目标,在莎士比亚的悲剧之中都可以看到这些人性之中的闪光点,在审美实践活动中,审美主体体验到了作者给予的充满激情和思想对白,为作者深邃的思想折服,与审美客体之间达到共鸣,这些都能够触发审美主体作者刻意设计的对生命的思考。
莎士比亚作品的每一个细节都能够看出作者站在资产阶级的角度思考的人生观和社会观,在黑暗的现实之下莎士比亚仍然不忘记思考历史的进步,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中也可以看出,莎士比亚仍然没有放弃对人文主义理想主义的追求,如今随着莎士比亚作品的广为传播,越来越多的人都认识到了莎士比亚想要向广大观众传播的美学价值,直到跨越了好几个世纪的现在,莎士比亚的悲剧作品仍然还存在着让众人思考的部分。
参考文献:
[1]王荻秋,张颖.莎士比亚喜剧中的悲剧因素分析[J].芒种,2018 (2):59-60.
[2]张锐.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典型女性形象的塑造[J].北方文学(中旬刊),2018 (5):82-83.
[3]陈洁.从莎士比亚四大悲剧看概念隐喻的系统性[J].山东外语教学,2017 (3):3-12.
[4]彭建华.论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小丑:来源、分类、形象与作用[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4):6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