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人生态度在其作品中的体现分析

2018-12-02 22:30高升
北方文学 2018年27期
关键词:作品体现人生态度

高升

摘要:苏轼的一生坎坷曲折,但又极富传奇色彩。他除了在诗词歌赋、散文书画方面取得很高的成就之外,他在饮食、养生、医药、浚湖筑堤方面都有造就,以至于到今天他所取得的成就依然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苏轼所取得这些成就的首要原因就在于他对待人生的态度上。苏轼吸收了儒释道三家思想中的精华为自己所用,这些思想形成了他对待人生的态度。他对待人生的积极思考构成了他独特的人格追求,形成了他积极入世,热爱生活的性格。林语堂就曾幽默地称赞他为“不可救药的乐天派”。

关键词:苏轼;人生态度;作品;体现

一、苏轼人生态度的成因

(一)受儒家积极入世的影响

苏轼从小就生活在一个儒学气息浓厚的家庭当中。他的父亲苏洵想要考取进士,入朝为官,但事与愿违。因此,苏洵把自己的希望都放在苏轼、苏辙两个孩子身上,从小就教导他们努力读书。苏轼的母亲程氏,见识不凡,是一个有德才的女子。苏轼十岁时,她就教导苏轼读《范滂传》。苏轼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自幼就受到儒家积极入世思想的熏陶,树立了“奋厉有当世之志”的人生目标。

儒家思想教导苏轼要忠君报国和仁政爱民。苏轼极其仰慕陶渊明,他有时也想和陶渊明一样归隐田园,过一种舒适恬静的生活,但他从来没有付诸实践。原因就是他受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影响颇深,建功立业是他的人生目标。苏轼认为人要有同情之心,怜悯之心,要将人民的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即使是在贬谪时期,他也能像杜甫一样关心百姓疾苦。他在黄州时,“救治时疫,养育孤女”等举措,彰显的就是儒家仁政爱民,宽容博大的气度。

(二)受佛家超脱虚无的影响

在苏轼的思想中,如果说早年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是他思想的核心,那么到了中年以后,超脱旷达的佛道思想就占据其思想主导地位。特别是乌台诗案之后,他感到单靠儒家兼济天下的思想并不能解决现实矛盾,他需要新的理论来丰富自己,这就使他主动向佛老思想靠近。

苏轼学习佛理,并非全盘接收,他是辩证地看待佛理。他认为学佛就是要真正地奉行而不是附庸高雅,高谈阔论,是为了解决现实中的矛盾,而非得道成仙。苏轼认为佛教思想中最可取的部分同时也是佛教思想的核心,那就是“静而达”,静即是心静,就是时刻使自己的内心平静下来,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么;达即是通达,就是对生老病死,荣辱富贵,是非黑白都有一个达观的态度。如果做到这两点,那么不管外界怎样转换,都有立场和措施去应付,都能够时刻坚守自己的内心,用“以不变应万变”的态度去度过一道道难关。

(三)受道家率真自然的影响

苏轼受庄子学说影响很大,它不但改变了苏轼的处世态度,也改变了他的创作思路。苏轼觉得人生短暂,何不忘掉功名利禄,忘掉牵绊呢?但现实却不允许他这样,他也曾在诗句中表达过这种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对待现实的不如意,他也有这样的冲动:“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他想要驾着一叶小船到江海上漂浮了却此生,与天地合二为一,在大自然中寻找遗失的自己。正是这种对自我的执着追求,使得苏轼慢慢地向庄子哲学靠近,并在那里寻找到自己需要的精神动力。

庄子以为“天”和“人”是相违背的,“天”就是天道,是自然运行的法则。而“人”就是人为,是与天相违背的一切。庄子认为人应该跟着自然法则走,而不能自己主观控制事物的发展,只有顺应天道才能与天地相通。莊子的无为出世思想,使得苏轼看清了几十年的官场生涯中存在着无法避免的阴险、卑鄙和邪恶的斗争,也使他懂得了不能改变的事情就应该学着去适应。这使他看待人生超脱了有限的空间和物质环境,将功名利禄抛之脑后,真正达到宁静而以致远。

(四)受儒释道三教融通的影响

在三教合一的文化背景下,苏轼兼修儒、释、道三家思想,取长补短,构建自己特有的人生观。儒家的经世之道,佛家的超脱旷达,道家的无为而治都在时时刻刻地影响着他。可贵的是,他并不是只坚守一种思想,而是将儒家的学以致用、精忠报国,佛家的不慕名利、通达变化和道家的清静无为、顺应自然的思想融会贯通,由外渗透到内,作为自己处事行事的准则。

从儒家思想中,他找到了自己救济天下苍生的胆气;在佛老思想下,他又学会了当事情不顺意时,如何从痛苦中解脱出来。他的思想使他即便不用隐世,也同样能够完善自我。苏轼集三家思想之大成,用儒学来实现政治抱负,用道学来排解苦闷,用佛学来调整心态,用兼收并蓄的理念,吸收三家思想的精髓,作为自己做人行事的根本。

二、人生态度在其作品中的体现

(一)积极进取,热爱生活

苏轼的一生经历磨难和坎坷,党派之争使他常年贬谪在外,但是他总能从佛道思想中寻找到养分,为自己排忧解难。他始终热爱生活,接受生活带给他的所有,正如他所写的那样:“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只有大自然中的万物才是值得珍惜和珍藏的,只有自己亲身感受到的微风和明月才是属于自己的,才是永恒的。

当他被贬到惠州时,曾作《蝶恋花·春景》一诗: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这首词上阕对暮春时节的美景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下阕又写少女无意伤了作者的心。既有淡淡的忧伤又富含了对生活对人生的哲理。苏轼是有心人,不然他不会注意到春景的清新秀丽,不会听到少女动听的笑声,更不会被少女的无情所伤。这首词充分说明了苏轼在困境中仍能品味出生活的甜美,体现了他积极进取,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同时这也说明,苏轼学佛老,既不与现实脱节,又能够超脱尘俗。

苏轼乐观旷达,热爱生活还体现在很多方面,他注重养生,希望自己可以延年益寿。同时他对自己的饮食起居也很有讲究,在《上神宗皇帝书》中他就写到:“注重养生的人,要早睡早起,节制饮食,这样才能使身体永远处于健康的状态。”苏轼还是个彻头彻尾的美食家,著名的东坡肉,就是他的杰作。在《猪肉颂》他就写明了东坡肉的做法:“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除此以外,苏轼还是个医学家,他善于医术研究,在《赠眼医王彦若》一诗中,就记录了900多年前用针拔术治好白内障病人的案例。当晚年在儋州、惠州的时候,他很注意疾病的防治,写出了十几种药方,经后人整理,同著名科学家沈括的药方辑录在一起,编录成《苏沈药方》,至今在医学上影响深远。

(二)乐观旷达,超然物外

苏轼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他的大多数优秀作品都是被贬到黄州时所作,黄州时期可谓是苏轼人生中最困难的时期。恶劣的生活条件为苏轼的创作积聚了大量材料和灵感,被称为“古今绝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就创作于这一时期。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这首词的上阕写苏轼站在江边,看着汹涌湍急的江水向东流淌,想着从古至今那些才华盖世的英雄们,他们也像这江水一样消逝,心中不免有些怅然失落。据说这里是当年周瑜打败曹操的赤壁,看着眼前的壮丽景色,汹涌澎湃的浪花击打着海岸,卷起无数耀眼的白雪,仿佛要把海岸击倒。看到这壮丽的景象,苏轼激动不已,既感叹这美好的景象又赞美历史上无数的英雄豪杰。

下阕着重写对自己所敬仰的英雄人物周瑜的赞美。周瑜手持羽扇,风姿潇洒,一瞬间,就把曹操的战船烧成灰烬。苏轼又想到自己不能像周瑜那样建立卓越的功业而感到有些失落,感叹自己或许太过多情而早早的花白了头发。自嘲之余,又觉得自己是否太过悲观,人生就如梦境一般,不要徒生伤感,不如就给这江上的明月和逝去的英雄敬一杯酒吧。

这首词大气磅礴,虽然结尾处,苏轼也流露出来消极的情绪,婉转表达出了自己壮志难酬,功业未成的忧愁,但也体现出他关注历史,关注现实,乐观旷达的心态。

苏轼同时期的很多作品都体现了这一人生态度,比如我们较为熟悉的《定风波》中的:“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些句子都充分体现了他虽然身处逆境,但依然保持超然物外的心性和旷达乐观的心胸。没有雨伞却笃笃淡定地前行,从这件小事中我们可以看出苏轼即便是面对政治生活中的诬陷、迫害和打击,他照样能合理地化解这些困难给他造成的干扰,依然淡定沉著地走自己的人生之路。

(三)宠辱不惊,淡泊名利

苏轼受到庄子浪漫主义理论的熏陶,因此其思想也极富浪漫色彩。庄子认为生活赋予你的就是生活该有的样子,因此不必要去计较,去要求,生活赋予你的一切自然有它的道理,你只需要全盘接收即可。苏轼辩证地接受他的思想,表现在苏轼淡泊名利,宠辱不惊的人生态度上。

在《临江仙·夜归临皋》中,苏轼写道: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苏轼半夜喝酒回来,家童已经熟睡,按照常人的做法肯定要使劲敲门把家童喊醒,或者是第二天要狠狠批评家童一顿。但是苏轼没有这样做,敲不开门,便不再敲了。去江边欣赏欣赏美景,听听江水流动的声音,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可能在江边还能美美地睡一觉,做一个划着小船在江中荡漾的美梦呢!

从这首词中我们明显可以感受到苏轼随缘自适,淡泊名利的思想,他将自己完全交给大自然,畅游于天地间。虽然身躯会腐烂,但思想会永恒存在。何等飘逸,何等浪漫,只有豁达磊落的苏东坡才能写出这样的作品。

参考文献:

[1]赵贵君.一蓑烟雨任平生——从黄州词看苏轼的旷达人生[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 (3).

[2]左丘明.左传·襄公二十四年[M].岳麓书社,2015.

[3]林语堂.苏东坡传·原序[M].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

[4]陈弼.论苏轼积极入世的人生理念[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7 (2).

[5]王闵红.论苏轼的人生经历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 (7).

猜你喜欢
作品体现人生态度
默:从人生态度到审美心智
人生态度——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点
简论20世纪的法国文学潮流
论伊拉斯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