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十八春》顾曼璐人物形象

2018-12-02 22:30严琳
北方文学 2018年27期
关键词:人物形象

严琳

摘要:张爱玲的文字雅俗共赏、灵动细腻。作为《半生缘》的底本,小说《十八春》在反映社会思想的复杂变迁中有其独特的文学史意义。本文主要就顾曼璐这一人物形象对文本展开剖析,揭示新旧交替时代中人物性格的矛盾性与复杂性。顾曼璐自私又无私、可悲亦可恨、温情而冷酷,她的悲剧性反映了黑暗时代与社会、封建思想残余与腐朽资本主义对女性的压抑与迫害,成为万千都市下层女性的缩影。

关键词:《十八春》;顧曼璐;人物形象

一、悲惨的人生经历

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纸醉金迷而又浮华缥缈的旧上海。“可怜一块无瑕玉,误落风尘花柳中”。顾曼璐作为长女,为了维持家庭生计,让弟弟妹妹接受教育,被迫放弃与昔日恋人张慕瑾的青涩恋情及婚约,沦为舞女。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色衰而驰的她不得不委身于猥琐不堪、虚情假意的祝鸿才。面上是夫妻,究竟为姘头。谁知婚后祝鸿才三心二意,处处寻花问柳,最后竟无耻地将妻妹曼桢选作猎艳对象。

出于对曼桢与慕瑾的妒忌,以及对自身家庭地位的巩固,她竟心生毒计,纵容祝鸿才强暴幽禁妹妹曼桢,阻碍世均与曼桢相恋。最后病入膏肓、弥留之际,她不惜忍受曼桢的漠然与冷眼,委曲求全,劝谏妹妹为了孩子与祝鸿才结为夫妇。这个提议,体现了封建思想中女性相夫教子、依附于男性的家庭从属地位。

“人生一梦耳,何必十分认真?”无情的疾病、无尽的折磨以及黑暗的时代剥夺了曼璐风华正茂的鲜活生命,她的悲剧在于从来没有为自己真正地活一遭。她的人生就像是由一场场梦组合而成,不是虚幻的美梦,便是恐怖的噩梦,可悲的是,她沉浸其中,未曾醒来。

二、时代的牺牲品

三十年代的旧上海梦幻迷离,烟霏云敛;政权林立,时局动荡;经济萎靡,贫富悬殊;思想纷繁,新旧交替;社会浮华,鱼龙混杂。正是在这个新旧交替的时代背景下,张爱玲借都市男女的情感纠葛,再现社会生活,抒发家仇国恨。其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与元代杂剧《拜月亭》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在这个新旧交替的时代,很多人并没有等到“拨开云雾见天日”的那一天,生命便迷失在漫无边际的夜色中,被黑暗啃噬。顾曼璐便是万千人之中的一个典型缩影,被迫沦为时代的牺牲品。当曼桢从世均处得知姐姐的狠心之举后,只五味杂陈道:“制造她的那个社会已经崩溃了,我们也就忘了她吧。”那个不见天日的黑暗社会究竟还吞噬了多少个“顾曼璐”的生命,腐蚀了多少个“顾曼璐”的思想,埋葬了多少个“顾曼璐”的灵魂?细思极恐,如坠冰窖。

顾曼璐原本也是一名天真烂漫的少女,也可以拥有一份美满的爱情,也可以过上和普通女子一样柴米油盐、相夫教子的安稳生活,不过命运却与她开了无数个玩笑。恍然如梦的一生稍纵即逝。最后的她垂死病中、含恨而去。

无数个“顾曼璐”用血泪谱写了一曲悲壮的哀歌,激励着仁人志士们改造社会、救亡图存。她们无可奈何、不可避免地沦为时代的牺牲品,身陷泥泞、无力挣扎。

三、矛盾复杂的人物形象

“任何伟大的作家,都是伟大的人道主义者”。孙犁先生如是说道。张爱玲对女性思想的剖析尤为细腻,对下层女性的悲惨遭遇更是在字里行间充斥着人道主义关怀。她对女性人物的刻画并不是概念化、单薄干瘪的,而是着眼于人物的各方各面,致力于塑造一个立体化、丰腴饱满的人物形象。顾曼璐便是张爱玲笔下典型的矛盾复杂、具有深刻意义的女性形象。

根据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当死亡本能向外表现时,它就成为破坏、征服的动力,表现为侵略的倾向。文本中讲述曼璐心生毒计之时,她的身体状态已经每况愈下,她不断地向外诉说自己病入膏肓、命不久矣。正是死亡本能的逼近,才使得她产生了破坏曼桢幸福的行为。这种行为是一种带有侵略性、攻击性的行为。她在潜意识里将死亡的外衣当成了保护伞,企图通过毁灭妹妹的人生来获取一种近乎病态的征服欲。

她自私又无私。为了帮补家庭维持生计,她甘心放弃爱情、沦落风尘,挑起家庭的重担,担起长姐与长女的职责。诚然,这种为了家庭而不惜牺牲自我的大无畏精神是伟大无私的。但对于母亲极力撮合曼桢与慕瑾,她不由得心生妒火;为了巩固自身家庭地位,她不惜以牺牲曼桢的幸福为代价,博得祝鸿才的欢心。由此观之,她又是一个自私善妒的妇人。

她可悲亦可恨。可悲之处在于她从生活的一个陷阱跳入另一个陷阱,挣扎无望的她已经无力爬出泥淖。可恨之处在于她感受到了生活给她留下的千疮百孔,却不遗余力地把这些苦痛强加给自己的妹妹,犹如蛇蝎毒妇。

她温情而冷酷。在弥留之际,她担心曼桢的孩子在祝家受尽欺凌,便不惧曼桢的淡漠,希望曼桢在她与世长辞后,接过母亲责任的接力棒,不失温情。可是,她对祝鸿才与前妻所生之女——招弟,非打即骂,毫无善意,此举不乏冷酷。

正是这一个个矛盾的文本裂隙,才使得顾曼璐复杂的人物形象有血有肉、跃然纸上。张爱玲对顾曼璐女性心理的深度挖掘,体现了其卓越的才华与文字功底,进一步阐释了深刻复杂人物思想的合理性。

四、桢璐对比分析

较之曼桢,曼璐显得更加老练、世俗、狠辣;而曼桢则是纯真、独立、善良的代名词。她们之间性格迥异、大相径庭,却也不乏相似之处。

相似之处在于:对于家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曼桢为了维持家庭的生计,供弟弟妹妹读书,不辞辛劳,身兼数职,挣钱养家。甚至不惜与世均稍作疏离,为家庭赢得喘息的机会。而曼璐作为长姐,牺牲得更多。参见前文,无需赘述。

相异之处在于:

(一)教育背景不同

曼桢接受过新式思想的熏陶,往往一语中的,见解独到。譬如她能够看清事情的本质,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曼璐则因迫于生计,未能接受高等教育,她更多地受到了封建主义的荼毒、资本思想的腐蚀。

(二)对待异性伴侣的态度不同

曼桢则将自身视为独立自主的都市女性,不愿意让自己的家庭成为另一半的累赘,而试图通过一己之力帮助家庭渡过难关后,再与另一半结合。譬如,她迟迟不愿意和世均谈婚论嫁,顾虑便在此。而曼璐则截然不同,她没有正当职业,她无意识地将自己视为男性的附庸,并且让他无条件地支撑自己的家庭。譬如,她和祝鸿才结婚的条件是让他全权负责赡养娘家。

(三)贞操观不同

曼桢在遭遇祝鸿才惨无人道的性虐待被迫诞子后,对世均的爱情之火仍未熄灭。她从不认为这一切是她的错,她依旧认为自己拥有追求爱情的权利。旧式思想中女性恪守的贞操观“宛若春梦了无痕”,并未在她的心间烙下任何印记。而曼璐在向母亲交待曼桢的下落时,话里行间都充斥着旧式贞操观对女性的荼毒。由她看来,曼桢遭到祝鸿才的性侵后唯有嫁作他妇才是良计。

在二人的对比分析中,两个人物形象的塑造各有千秋。窃以为,曼璐的思想更为复杂、形象更加丰满。

五、结语

总之,顾曼璐作为新旧交替时代背景下被迫害至人性扭曲的典型女性形象,在浩瀚的现当代文学史中有其独特的文学史意义。旧社会中,一群群“顾曼璐”络绎不绝地涌向新时代,她们手足无措、踟蹰不前。她们是时代的牺牲品,她们在“吃人”的社会中迈向漫漫迷途,不问归期……

注释:

《张爱玲文萃》,[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542

《孙犁小说选.序》,[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3

参考文献:

[1]小思.苍凉的手势,张爱玲的悲剧意识[M].中国友谊出版社,2005.

[2]夏志清.论张爱玲[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2.

[3]张爱玲.张爱玲文萃[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

[4]秦军,王旭.论张爱玲小说中的悲剧人生[M].黑河学刊,2006 (01).

猜你喜欢
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设计与包装设计
如何做好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论近年来中国网络剧人物形象创新
巧用侧面描写,丰富人物形象
从残缺到完美:论阿来小说人物形象塑造的转变
浅析《雷雨》中的人物形象塑造
巧用白描手法 再现人物形象
运用心理描写展示人物形象
白鹿的精神——再论《白鹿原》的人物形象
古诗“人物形象”鉴赏答题指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