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晓群
摘要:诚信是当今人类社会一项十分重要的品质,也是与所有人的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基本行为准则。关于诚信的思考很多,大致总结出引起个体失信于人的原因包含:利益驱使、心理问题、社会评价、监督及惩罚不当等。这些都是对个体失信于人后的原因探讨,但作为个体最早失信于人的成因却起源于家庭,家长不恰当的教育方式使孩子逐渐学会撒谎,是家长的无心之举造就了孩子失信于人这颗毒苗的成长。
关键词:诚信;家庭教育;家长;惩罚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许多有识之士就说到诚信的重要性,许多著作中就曾经多次体现孔子的诚信教育思想,例如《卫灵公》、《为政》、《论语》中均有提及。现在,我们更是将“诚信”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规范沿袭和继承下来,并把它作为一种特有的道德标准规范个体的行为,纳入各种消费档案。
然而当前孩子出现的种种现象:雇人冒充家长打电话给老师请假,请人代开家长会,各种考试场合作弊手段花样百出,面对成人的质疑各种理由推脱责任.....。这些孩子身上发生的不诚信行为不得不让我们思考:在我们历来讲究诚信的文化环境熏陶下,怎么能培养出如此不讲诚信的后起之秀?上述孩子的种种行为,不仅缺乏对他人最起码的尊重,也违反了学习和交流的公平原则。我们不禁要问:幼时尚且如此,将来成年之时还能做出诚实守信之事吗?
在对孩子的不良行为进行谴责的同时,我们是不是需要认真的想想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做?是他们天生就会撒谎吗?都说“人之初性本善”,天真无邪的孩子们最开始是不懂得撒谎或者不诚信的,那么是什么样的经历改变了他们?让我们想想最初的谎言是如何开始的吧,你是否能想起这样的生活情节:一个两三岁的孩子,因为自己贪吃零食,本想趁家长不注意去“偷”零食却在此过程中把别的东西打翻了或者摔坏了,这时候孩子会被吓一大跳,然后慢吞吞的瘪着小嘴、含着眼泪过来和妈妈讲:“妈妈,我刚才把××摔坏/碰掉了。”也许还没有等孩子说出下一句话,妈妈早就已经没有好脸色,并厉声埋怨到:“谁让你偷吃东西的?”紧跟着就是对孩子的惩罚,并配合恶狠狠的语言质问道:“看你以后还敢不敢,看你以后还敢不敢……”。即使有些妈妈的反应没有粗鲁的动手,但大声的呵斥卻是在所难免的了。类似的情景也许于你于我来说应该相当熟悉,虽然不会和上面的事例完全一致,但是大致的过程和家长的教育过程却是没有多大差异。可是,你可曾发现:正是孩子接受了上面所谓的家庭教育,孩子原有的真诚和坦然消失不见了,同时他们通过多次的历练学会了一套保护自己的方法-----撒谎。从此谎言也许便与孩子形影不离,伴随着他们往后的人生,自然也就有了我们前面提到的种种不诚信的现象。
应该这样说,没有哪个孩子是天生就懂得并愿意撒谎的,当他们第一次犯错的时候,通常都不知道应该怎么办,所以他们都会将求助的对象定位在最值得信任的家长身上。也就是孩子即使知道做了错事,依然会直言不讳的告诉家长自己犯错的事实,其实这时候他最希望得到的不是家长的原谅,而是家长的建议——那个能够让事情变得不再那么糟糕、为他指点迷津的建议。然而,我们家长的通常反应却是:不仅没有告诉孩子如何收拾残局,如何避免再一次犯类似的错误,我们只看到事物被破坏的事实对孩子施加惩罚。这些教育经历让孩子们明白:第一,做错了事情告诉家长是没有用的,因为他们根本就不会帮助解决任何问题;第二,犯错以后告诉家长是不可以的,因为他们一定会以这理由来狠狠的用语言教育甚至用行动进行惩罚。随后,孩子们学会了缄默,当再次犯错,只要在“事故现场”没有其他人在场的情况下,他们都会假装若无其事,以致到最后孩子们都快忘记有这么一件事情的时候家长才来追问“谁干的?”。鉴于以前实话实说带来的种种恶果,此时的孩子们还会承认吗?还敢承认吗?不了,还是继续若无其事下去吧!即使这种伪装有时候会失败。但通过这一次次的缄默行动孩子们总结出了一些规律:直接告诉家长自己犯错了被惩罚的几率是100%;隐瞒自己犯错的结果是有50%的几率被惩罚,50%的几率万事大吉、躲过一劫。人都是趋利避害的,面对100%被惩罚和50%被惩罚(虽然有可能被惩罚的更惨),孩子会选择什么?再后来,孩子们又发现:即使在家长认为(怀疑)我们犯错的前提下,只要能说出一些虽是凭空编出来的、但是听起来合情合理的理由,是可以避免受到惩罚的。因此,我们的撒谎由以前的消极等待东窗事发,变成积极的提前思量应付对策。这就“上升”为:面对谎言,孩子们脸不红、心不跳,口齿伶俐、能言善辩,因为这一场口水战有可能将那原本有50%的被惩罚几率再降低一半,为此一搏岂不值得?总之,在我们的常见的家庭教育中,是家长们不恰当的教育方式,将那个原本敢于实话实说的孩子,变成了铁齿铜牙、巧言色令的撒谎能手。是家长们的无心之举造就了孩子爱撒谎、不讲诚信的事实。那么我们家长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家长应该以身作则,用语言、尤其是自身行动告诉孩子,对他人不撒谎、讲诚信这是做人最基本的要求,同时讲清楚其中的利害关系。其次,当孩子还愿意直白的告诉家长,他/她已经犯错的时候,家长们应该为此而感到欣慰,因为他们的这一行为是在向你传递一种信息:第一,成人还值得他们信任,第二,成人在他们心中是能力很强大的,所以趁此时机家长应该认真的告诉孩子:当前的错误发生的具体原因是什么,现在他们应该采取什么方法怎么补救,以后又应该怎样避免类似的问题再次发生等。最后,如果孩子已经学会了对家长隐瞒实情,请我们的家长们不要着急,尤其不能抱着棍棒教育的思想过渡惩罚孩子,应该在弄清事实真相的前提下,用一颗包容的心去对待孩子在成长路上的缺点。相信有了家长良好的言传身教、有了家长的宽容和耐心、有了家长对未来方向的指引和教导,孩子们愿意放弃那令人胆颤心惊的谎言,回归到坦然面对得与失、对与错的现实,愿意做最真实的自己!
参考文献:
[1]杜振吉,宋云生.诚信的缺失与重建[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257-261
[2]孙银莲.大学生考试作弊行为的审视与诚信教育[D].2007
[3]任艳妮.诚信教育的缺失与重构[J].教育评论,2018(6)
[4]刘银霞.中国传统家训诚信思想对当今幼儿家庭诚信教育的启示[J].女子世界,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