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爪”形拨针松解治疗颈源性头痛51例*

2018-12-01 03:19魏千程甘云霞王自斌王自平
西部中医药 2018年10期
关键词:颈源小针刀持续时间

魏千程,王 瑾,甘云霞,王自斌,王自平

1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医院,甘肃 兰州 730050;2解放军总参军训部六干门诊部;3南京新中医学研究院

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之一,其分类繁多,发生机制各不相同,其中颈源性头痛占89.1%,但颈源性头痛往往被临床误诊或误治[1]。颈源性头痛是指由颈椎或颈部软组织的器质性或功能性改变所引起的以慢性、单侧头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2-3]。颈源性头痛是部队基层官兵的常见病,尤其在电报员、网络信息工作人群中高发[4-5]。近年来,笔者采用“Z”型拨针刀倒“爪”形松解治疗51例颈源性头痛患者,临床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将2015年10月至2016年12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医院就诊的103例颈源性头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51例,其中男14例,女37例;年龄 25~84岁,平均43.78岁;病程3周至13年,平均7个月。对照组52例,其中男17例,女35例;年龄27~67岁,平均46.75岁;病程4周至13年,平均9个月。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纳入:1)符合颈源性头痛诊断标准[6]者;2)无传染病及严重心血管疾病者;3)可耐受拨针治疗,且签署知情同意书者;4)按医嘱检查复诊者。

1.3 排除标准 排除:1)不符合上述纳入标准者;2)操作部位皮肤损伤破溃者;3)孕妇及月经期妇女。

1.4 治疗方法 2组均给予牵引、手法、拔罐及中药汤剂内服、熏洗等基础治疗[7-8]。

1.4.1 对照组 给予基础治疗及小针刀治疗,以朱汉章、李石良等推荐的针刀松解方法为主,每7天 1次,一般治疗 1~4次[9-10]。

1.4.2 观察组 采用“Z”型拨针刀倒“爪”形松解。患者俯卧于治疗床上,胸下垫枕,下颌略收,隆起颈部,充分暴露颈项部,以大椎穴为进针点,用龙胆紫标记,医者触诊寻找压痛点及条索状、结节样物,根据疼痛范围,选择“Z”型拨针刀[又名探针,标准号为YZB/苏(苏)0199-2008]的型号。常规消毒皮肤,铺洞巾,以2%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局部麻醉,按压1分钟左右,用11号刀片破皮宽约0.2 cm,深度达皮下,右手持拨针刀,左手按压治疗部位以引导拨针刀,先垂直刺入筋膜层,然后调整拨针刀角度约为0~15度,根据治疗部位肌肉丰厚程度,灵活选择角度大小,重点推剥松解触诊时所标记位置,推剥分离粘连的筋膜层,包括结节、瘢痕及条索样物,以拨针刀下松动为度,再回抽针身退针至进针点皮下,改变方向继续治疗,呈倒“爪”形松解枕后浅层肌群及颈后深浅肌群。治疗结束,出针后无需压迫针眼,立即拔罐5~10分钟,以拔出局部瘀血,拭去血液,碘伏消毒,无菌贴贴敷针眼,避开针眼,敷活血止痛膏(安徽安科余良卿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34020905)缓解术后疼痛,术后简单手法按摩牵拉。每7天治疗1次,一般治疗 1~4 个疗程[11-14]。

1.5 观察指标

1.5.1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6]拟定疗效标准。痊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5%。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无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不足30%。

1.5.2 疼痛评分 治疗前后评价VAS评分(视觉模拟评分),得分区间0~10分,得分越高表示疼痛感越强[15-16]。

1.5.3 头痛持续时间及发作频率 观察2组治疗前后头痛持续时间及发作频率。

1.6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经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观察组痊愈25例,显效10例,有效10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8.24%;对照组痊愈18例,显效8例,有效8例,无效18例,总有效率65.38%。临床疗效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疼痛程度评分 枕下痛、偏头痛、额部痛等疼痛程度评分治疗前后2组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组间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治疗前后疼痛程度评分比较(±s) 分

表1 2组治疗前后疼痛程度评分比较(±s) 分

组别 例数 枕下痛 偏头痛 额部痛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51 3.56±1.18 1.13±0.72 3.30±1.15 1.25±0.44 3.66±1.11 1.03±0.20对照组 52 3.54±1.20 2.20±0.71 3.28±0.93 2.30±0.26 3.56±1.08 2.13±0.46

2.3 头痛持续时间及发作频率 头痛持续时间及发作频率治疗前后2组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组间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治疗前后头痛持续时间和发作频率比较(±s)

表2 2组治疗前后头痛持续时间和发作频率比较(±s)

-1组别 例数 头痛持续时间/h 头痛发作频率/(次·周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51 8.09±1.20 2.22±1.05 6.25±1.41 1.43±0.67对照组 52 8.05±1.13 5.30±1.02 6.22±1.33 3.30±1.45

3 讨论

颈源性头痛属于中医“头痛”范畴,多由气血凝滞、痹阻经络所致。颈源性头痛是一种功能性疼痛综合征。其病因病机大致有解剖会聚理论、机械刺激学说、炎性水肿学说及肌肉痉挛学说4类[17-18]。该病主要由长期劳损、颈椎力学改变、椎体及椎间盘退行性病变、以及局部软组织痉挛、粘连、刺激或压迫神经所致。

本研究发现,2组患者无论采取何种治疗方法,其枕下痛、偏头痛、额部痛疼痛程度评分均有明显下降,同时头痛持续时间和发作频率也有显著改善。说明小针刀或“Z”型拨针刀倒“爪”形松解治疗颈源性疼痛均有一定疗效。原因在于上述2种疗法均按摩患者病变组织的压痛点,实现“去痛致松、以松止痛”,从而松解局部无菌性炎症所引发的组织黏连,因此患者头颈部肌肉紧张或痉挛情况得到显著改善。同时治疗后比较发现,枕下痛、偏头痛、额部痛的程度观察组明显轻于对照组。传统小针刀治疗颈源性疼痛需多点多次治疗,疗程长,且治疗不彻底,患者痛苦较大,加之多次治疗后容易形成新的粘连,甚至瘢痕、挛缩。而“Z”型拨针刀倒“爪”形松解治疗可以通过拮抗上颈部软骨组织(肌腱、韧带、筋膜)恢复力的平衡,从而减轻对神经纤维的压迫或刺激作用[19]。

“Z”型拨针刀是根据中医“筋柔骨必正”的理论,先松解软组织,术后再配合简单的牵拉、按摩手法,不必使用正骨等难以掌握的手法。本研究以大椎穴为进针点,倒“爪”形松解颈后深浅肌群及枕后浅层肌群,达到多方位治疗的目的[20]。“Z”型拨针刀为钝性头,推切疏通粘连,剥离松解瘢痕及挛缩,消除异常高应力,调整颈部力线,恢复颈项部力的平衡,治疗彻底,又不损伤操作部位组织血管。同时在针具的刺激下,改变局部内环境,加速血液及淋巴回流,恢复营养供应,提高新陈代谢。拨针刀与小针刀操作相比更加安全,易于掌握。小针刀解决“点”的问题有较大优势,然而颈源性头痛病变范围较广,因素复杂,而“Z”型拨针刀能很好的解决小针刀解决有困难的“面”的问题,最终达到消除症状的目的[21]。近年针刀医学飞速发展,尤其是针刀应用解剖学的发展,使针刀治疗更加精准,尤其是随着针具的不断改进,临床疗效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进一步验证了“Z”型拨针刀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优势。

综上所述,“Z”型拨针刀治疗颈源性头痛,凸显了中医治疗简、便、验、廉的特点,且治疗次数少、疗程短、疗效显著。

猜你喜欢
颈源小针刀持续时间
针灸治疗颈源性头痛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
厉害了,我的小针刀
小针刀疗法在病理性疼痛中的研究进展
小针刀联合注射曲安奈德治疗老年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的疗效评价
通督调神针法结合推拿治疗颈源性失眠的临床观察
近10年果洛地区冻土的气候特征分析
外部冲击、企业投资与产权性质
The 15—minute reading challenge
小针刀治疗脑卒中后遗症踝内外翻的效果观察
弹拨颈外横突治疗点治疗颈源性肩周炎12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