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师范学院附属小学 丁 茜
小学阶段是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打好学习基础、提升各项能力的重要基础阶段。但是,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思维能力还比较薄弱,所以对一些较为抽象的概念知识不易掌握,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应紧跟时代步伐,积极探索、创新教学理念与方法,立足于学生的具体特点和实际教学情况,有效分析数学概念,引导学生全面掌握相关的数学概念与知识,促使其在良好理解的基础上更有效地进行应用,以解决实际问题。
概念是小学数学知识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存在,其作为数学学习的一个基本内容,是学生实现对数学知识理解与掌握的一个重要基础和前提。一般来说,数学基础知识的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理解相关的数学概念,并借助其实现对数量关系的判断和推理的过程。如果学生没有正确掌握数学概念,就不会有合理、正确的推理和判断,又何谈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只有掌握清晰、正确、完整的数学概念,才能顺利实现对数学公式、定律、运算方法以及解题技能等的有效掌握,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与质量。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对概念教学的探索与创新,帮助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提升其数学能力与素养,从而有效提升数学教学质量,构建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
课前预习对小学生的学习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所以,在概念教学的开展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进行上课前预习或授课前预习,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过程、实施教学策略,从而掌握概念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比如:在“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相关概念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首先引导学生针对这一知识进行概念性的预习,在其未能实现全面了解与掌握相关概念的时候,教师应加以适当的引导,从而为学生指明正确的方向,促使其实现自主学习与探究,不断提升其概念分辨等能力。
小学生的年龄较小,缺乏一定的知识积累和生活阅历,所以,其感性认知的获得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来源于具体、形象的事物。但是数学却是一门具有较强逻辑性、抽象性的学科,一些基础性的数学概念也通常比较抽象,不易于小学生的理解与掌握。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概念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增强教学的形象性与直观性,善于应用日常生活中学生比较熟悉的事物进行教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有效提升其学习效率与质量。
例如:在“平均数”的概念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9根大小相同的铅笔,将其分为1根、2根、6根三份,让学生想一想:每一份的铅笔数量相同吗?哪份多?哪份少?在学生给出答案后,将所有铅笔混到一起再平均分为三份,每份3根。此时,告诉学生“3”就是这些铅笔的“平均数”,同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个直观的演示过程,思考一下这个“平均数”的概念是怎么来的?特征又如何?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更加具体、形象地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其计算方法,并深入理解其本质特征。
一定的教学情境的有效创设,能够引发学生的学习与参与热情,并更加积极主动地进入教学过程之中,提升学习效果。如: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日常实际生活,以问题引入法营造一定的教学情境,从而归纳、引出新的数学概念。
例如:在初次接触“分数”这个概念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快更好地理解,教师就可以这样引入:两个人平均分一块月饼,可以用怎样的方式来表达每个人分的多少呢?学生可能会说:一人一半。这时,教师可以适当点拨:一块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一份都是这块月饼的二分之一。以此类推,引导学生实际操作、动手感知四分之一、六分之一、八分之一……这样的教学方法是数学理论发展过程的体现,将其自然地引入教学之中,能够让学生将数学知识学习与实践活动有机结合,促使其更快、更好地理解“分数”的概念,从而实现对抽象知识的全面认知,展现概念教学的优越性。
相关研究分析显示:学生对已学旧知识的掌握程度直接决定其知识储备量。知识储备越丰厚,其学习新知识的信心就会越足,学习效率也会得到较大提升。因此,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教师应精心备课,认真分析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善于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来引入数学概念。比如:在“质数和合数”的概念教学中,就可以利用“约数概念”来帮助归纳;由几个数各自的“倍数”,引出“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这样,学生也不会感到陌生,并将其已有知识更快地转化为学习新知的基础,在复习、巩固旧知识的同时,更好地掌握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全面提升学习效果。
综上所述,作为数学学科最基础的内容,概念教学对学生而言是比较枯燥乏味的,但其存在的重要性也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合理结合数学概念的内容和特点、学生的实际情况等,积极探索更为恰当的教学方法与理念,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机会,从而帮助其更好地理解、掌握数学概念,奠定其数学学习的良好基础,全面提升其综合素养与能力。
[1]刘家敏.刍议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有效策略[J].华夏教师,2016(3):71.
[2]文加丰.试析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方法[J.]学周刊(教学研究),2016(8):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