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海门市能仁小学 黄爱华
在教学中不注重学生的生活化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实践能力发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在实际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需要从生活角度出发,充分发挥生活对数学教学的促进作用,完成生活教育对数学教学的辅助作用。
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对学生来说就是非常实际的教材。教师要灵活运用生活中的实际案例,与小学数学结合到一起,这样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就会清楚数学学习对自身的意义,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从而激发自身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思维活跃程度就会保持在很高的状态上,对相关问题也会有全新的看法,自主创新能力就是这样培养起来的。例如在对“三角形性质”进行学习时,教师就可以开展生活数学教育,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在课程开始之前,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置,为学生展现生活中与三角形有关的事物,如自行车、吊架等,让学生思考为什么采取三角形的结构,换成其他形状会有什么后果,这样,学生的大脑就会进入非常活跃的思考状态。学生能够结合自身的实际经验进行联想,学生的思考越活跃,出现新思路的可能性就会更高,这也就可以看出小学数学课堂融入生活实例,对教学创新的效果非常明显。
小学阶段,学生解决应用题的能力不是很强,因此,教师就需要寻求降低应用题难度的方法,让学生在面对应用题时有清晰的解题思路和解题自信。教师在实际设计应用题的时候,应该注重在其中融入生活教学的元素,培养学生解决应用题的思维,让学生逐渐形成自主创新的能力。例如学生对100以内的加减法进行学习时,教师就可以设置相应的应用题,并且在应用题中加入相应的生活元素,让应用题更能调动学生的解题积极性,如有这样一个题目:“学校中有教师12人,学生88人,教师数量比学生数量少多少?”学生在接触此类题目的时候,就会觉得题目比较简单,自己理解起来也比较容易,直接就会产生“88+12=100”的想法,但是却没有注意题目中的“少”,正确的解题思路应该是“88-12=76”。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可以帮助学生分清“多”与“少”在应用题中所代表的含义,这样学生逐渐就会形成比较清晰的数学应用题解题思路。
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模式是非常直接的,对事物进行认知时比较关注表面,教师在这个阶段进行思维训练时就需要讲究方法,保证思维训练的有效性。教师在进行思维训练相关的教学时,可以结合相应的生活场景来开展,让学生的思维可以真正得到拓展。例如学生在学习两位数与两位数相乘时,教师就可以在相应的生活场景下进行教学,如果教师想要让学生计算“12×13”的结果,直接计算肯定会存在一定困难,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引入相关的生活场景,让学生思考在生活中自己要买本子的事情:一个本子12元,买13个本子需要花多少钱?学生可能就会这样思考:10个本子是120元,3个本子是36元,从而得出价格为136元的结论,这样学生就可以让数学计算更加具有实际意义,理解的难度也会降低许多,使学生的计算更加方便。
自主创新能力就是学生能够将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思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实践。生活数学,教师应该在各个方面都有设置,也包括实现作业的生活化。例如在学生学习过正方形的有关性质之后,就可以为学生设置这样的作业:“李大叔要在房子周围围成一个正方形的篱笆,已知篱笆的一侧长度为10米,大门的宽度为3米,那么李大叔应该需要布置多长的篱笆?”学生联想实际,就会得出篱笆的长度为“4×10-3=37(米)”的结论。可以说,生活性的数学作业对学生复习巩固知识可以起到促进的作用,也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的实际作用。学以致用是真正巩固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关键所在,而在学以致用的作业中设置生活元素,是将数学与生活、数学与未来对接的最有力策略之一,是开启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
生活数学能够为数学课堂添加全新的元素,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有更多的学习体验。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贯彻生活元素,重视生活性教学对学生的促进作用,让生活和数学教学融合成为一个整体,最大程度地保证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稳定发展。
[1]文增宝.小学数学生活情境教学的有效实施探析[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2016.
[2]郭同林.从“生活”到“数学”的飞跃——小学数学“生活课堂”一体化构建研究[J].新课程导学,2015.
[3]薛莹.源于生活的创造力-谈小学数学生活基础教学[J].数学大世界(下旬版),2016.
[4]韦小白.小学数学生活教学理念的渗透与扩展[J].读与写,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