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金阊外国语实验学校 刘东卫
对数学产生畏惧心理是目前不少学生的共同特点,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身心健康。正是由于这种严重的畏惧心理,导致部分学生害怕上数学课,更害怕考试。特别是当学生进入中年级的数学学习时,由于教材内容广泛,知识面拓宽,班级里的中等学生以及弱势群体学生更容易产生畏惧感。因此,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帮助学生消除他们在学习中的畏惧心理,提高他们的学习心理素质,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笔者针对所任教年级学生的心理进行调查,并观察他们的学习行为,发现学生的学习心理问题与教师教学行为的“淡薄”有着密切的联系,主要有以下的学习心理问题:
1.轻视自己的学习潜能。孩子无法了解自己的潜能,认识自己在身体、智力、人格等方面的有利方面和不利方面,无法学会扬长避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
2.缺乏明确的学习兴趣、态度。教师未能长期有效地培养孩子探求知识的欲望和学习兴趣,更加缺乏引导学生建立自主、自觉和创造性的学习态度。
3.学习习惯有待养成。教师着眼于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课内知识学习的习惯,提高完成作业的学习效率。
4.学习方法比较单一。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只是处于零星的离散状态,学法不明确,无法形成个体的知识网络,出现知识断层,使解题时无法建立起联系,从而产生思维上的障碍。
一次由衷地喝彩:皮肤黝黑的小晶数学成绩总是不尽人易,自卑的她在课堂上更是沉默寡言。一次,我们在上“平均数”应用题练习课,为了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我在反馈学生所做的练习时,展示了小佳的答题过程,说:“请你评价一下小佳的解答。”小佳的解答过程没有错误,但在完成答句时却是草草了事,答句是这样写的:平均分是88分。当我请大家评价时,小晶小手抬了抬,嘴唇微微地张了一下。我意识到她有话要说,“大家看,小晶对小佳的解答有意见。”全班同学的目光都集中到了小晶的身上,她勇敢地说:“我想问小佳:你的答句中,是指‘谁’的平均分?”“这个问题问得太好了!”我表扬道,同学们送给她热情的掌声,为她由衷地喝彩。小佳回答:“是我们第二小组的平均分。”
保持对学生的信任与期待,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不断观察孩子的一举一动,将其感人的行为用语言美化,树立孩子的自我价值,获得老师、同伴的认可。不管每个学生的生长环境如何,作为教师,都应该努力地去引导他们向善、向美,力求上进,帮助他们摆脱环境带给他们的不良影响。每一个教师应该时刻记住一点:每个学生的父母都像你一样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得到重视和爱护,能健康成长。
在多年的课堂教学中,笔者感触最深的是:多数孩子需要你能听完他要说的话。而我们往往受到各种教学压力的牵制,在课堂中无法顺应孩子如此简单的内在需要。为了能让自己的教学更有意义,课堂中我极力鼓励孩子畅所欲言。教师要根据不同性格学生的特点,激发其发言的热情。对于默默无闻的中等偏弱的学生,让他们把同伴的话语进行复述,教师要求他们带着自己的理解进行复述,赞扬他们听得有自己的特色。对于特别弱势的学生,教师应该尊重他们的“沉默权”,因为他们也许就没有听懂,如果过分地“追究”,在伤害他们自尊的同时,教师也会增加对弱势学生的“厌恶”心理,过激的言辞会随时爆发。所以,我认为“南风效应”在课堂中也许只适用于一半的学生,甚至更少,那另一部分人会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中调整。无论如何,请您允许孩子把话说完!
一次独到的见解:当学习常见数量单位“速度”后,出现了这样的练习;单级火箭的速度是25千米/秒,求它的时速。我在评讲时要求学生最后写复合单位“千米/时”,大多数同学照着老师的意思做了,但小文提出:“老师,我认为只要写长度单位就可以了,因为我们读速度时,可以说:单级火箭每小时飞行90000千米。这里的‘时速’已经暗含了‘每小时’的意思,如果再写时间单位,我认为是画蛇添足。”很多同学使劲地点点头,表示非常赞同小文的意见。
通常,男性分析综合能力较强,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优于女性,解题时能注意到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而女性倾向于形象思维,解题时较多注意部分和细节,对局部与整体的联系把握较差。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完全认为:女生学习数学的能力肯定不如男生,因为在课堂中,男生抢答问题的次数是女生的6~8倍。教师给了男生更多的关注,更多的表扬和鼓励,当然也有更多的批评,因为男生更可能不遵守课堂纪律。所以我们应该借鉴国外,也对“教师在数学课上的讲话和行为中的暗含成分对学生学习产生的后果”进行研究。
小学数学作业一般由教材统一配套的练习册或教师设计的习题组成,长期以来成了学生必须完成的一种学习任务。教师一味地注重作业能巩固课堂学习内容,为课堂教学作补充,而忽略了好的作业设计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发展,同时也产生了学习心理问题:学习方法和策略的单一。教师自身的学习动机缺失,自然无法引导孩子掌握理解与记忆的方法、思考与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逐渐找到一套适合于自己的独特的学习方法与策略。要“改变过去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此,笔者初步探索了小学数学研究作业的实施,为此对学生进行了学习心理辅导。
总之,学生畏惧心理的存在,对思维和逻辑发展及良好心理和性格的形成都是极为有害的。帮助学生消除对数学的畏惧心理是一项长期艰苦的工作,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办到的,它需要教师长期不懈地努力。作为数学学科教师,应该主动地学习心理学,它与学科教学息息相关,主要源自我们教学的对象是学生,他们的心理特点是有规律可循的。根据儿童不同阶段的心理特征,在课堂教学中、课外教育中渗透心理辅导的语言沟通能力,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多给学生关爱和尊重,多让学生品尝成功的愉悦,从而及时发现学生学习数学时产生的畏惧感,及时进行心理疏导,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心理素质,达到从惧怕学习转变到喜欢数学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