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成长需要有一个“参照系”,成长“参照系”的确定需要教师站在终身发展的视角,根据自身所处发展阶段及最近发展区做基于长远目标的阶段性调整。但是,部分教师的成长“参照系”却较为单一且狭窄,即“职称评审标准”。当“职称评审标准”成为教师成长的唯一“参照系”时,教师的成长变得功利,一旦目标达到,难有进一步前行的动力。
按照职称评审标准给自己制定某一阶段的发展规划,这一做法并无不妥。但问题在于将其当成“唯一参照系”,无暇顾及或根本不顾及专业成长的其他方面,严重制约着教师发展的境界与格局。
以具备中小学中级职称专业技术职务教师群体为例,很多教师为自己制定的五年发展规划就是围绕副高职称评审标准的相关条款做努力,例如,公开课数量、县级以上交流研讨次数、市级以上教学获奖、论文篇数、主持市级以上课题等。评审标准中要求什么就做什么;评审标准中没提到的,基本不去做;当自己的学识与能力无法完成评审标准中要求的内容,就想其他办法,甚至不惜违规操作。
很多教师职称评审通过,成长目标就达成了,之后除了常规教育教学,再无前行的动力。例如:很多教师晋升副高职称后,多年不写一篇文章,不愿意参加教研活动、承担教改项目,没有继续学习的动力,使得个体的学识与能力逐步走向只取不存的透支状态。
在部分学校存在一种怪现象,教师职称越高其成长速度越缓慢。部分教师晋升高级职称后,不仅再无教育教学及科研成果,甚至还要求少上课、不上课,更有些高职称教师要求到后勤部门休息。有的高职称教师离退休还有几年时间,就进入“未退先休”状态,不仅没有对中青年教师起到引领作用,甚至其不求上进的工作态度还在教师中传递了一些“负能量”。
教育的质量是由教师个体的质量决定的,教育的发展格局是由教师个体的发展格局决定的。当教师个体的成长“参照系”单一而又功利时,就不会以“大教育”的视野思考学生的长远发展,更不会思考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把教育带到新的高度。大家只顾眼前,不顾远方,不仅教师个体走不远、飞不高,而且也严重制约教育的发展格局。
确定什么样的成长“参照系”,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格局。因而,成长“参照系”的确定对教师的自我定位、自我发展质量、教育质量、学生成长质量等起着极大的引导作用,要高度重视教师成长“参照系”的确定,以高度的使命感激励引导教师确定长远的成长“参照系”。
教师成长“参照系”不仅关乎教师个体发展的高度,也关乎教育发展的质量与格局,需引起各级教育管理者的高度重视。从学校层面,应加强对教师政治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引导教师不忘初心,树立远大的教育理想,并为之不懈努力。地方教育管理部门应制定长远的教师培训及教师发展规划,减少功利性的各种评比对教师长远发展的干扰,助力每一名教师一步一个脚印地踏实向前。
晋升职称,不仅是教师个人的一件大事,也是学校的大事、教育的大事。教师需要对照职称评审标准为晋升高一级职称而努力,职称评审标准可以作为教师某一发展阶段的成长“参照系”,但不是唯一的成长“参照系”。教师在努力晋升职称的同时,更需要站在教育发展的高度,制定个体发展长远规划,例如:成为引领一方的专家型教师、学者型教师等,为自己的终身发展做永不停歇的努力。
教师成长“参照系”的确定既要考虑自身实际,又要以“大教育”的视野,以学生的终身发展、学校的长远发展、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为依托,制定出满足教育需求的自我发展长远规划。以教学名师为例,应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为区域教育做出更大的贡献,例如,领衔成立基于学科教学的名师工作室,领衔成立基于骨干教师培养的科研基地等。无论职称有多高,取得了什么样的荣誉,都能始终不忘初心,在累累硕果面前不骄傲、不满足,一步一个脚印踏实进取,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做教师专业发展的带头人。
教师成长“参照系”的确定应根据自身实际及发展目标进行多元化考虑。一是以先进典型为成长“参照系”,例如,区域名教师、特级教师、专家型教师、学者型教师等。二是以教育目标的达成为成长“参照系”,例如,实践与探索某一课改项目、培育与凝练教学成果、达成学术研究目标、引领学校及区域教育等。三是以个人发展目标确定成长“参照系”,例如,晋升高一级职称、成为市级或省级学科带头人、成为市级或省级先进教育工作者等。在多元的“参照系”中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系统。
成长“参照系”要基于发展总目标和阶段性目标进行长远定位和阶段性调整。教师终身发展“参照系”是成为学生成长重要的引路人。以这一总目标为根本,还应确定不同发展阶段的成长“参照系”。例如:青年教师的阶段性成长“参照系”是成为学校或区域的骨干教师;中年教师的阶段性成长“参照系”应成为学校或区域的学科带头人;中老年教师的阶段性成长“参照系”应成为学校或区域名师。循序渐进制定适合自我发展的成长“参照系”,当每一个阶段性目标得以达成,便意味着教师的成长台阶在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