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心农场:乡村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幸福场域

2018-12-01 08:59
江苏教育 2018年79期
关键词:蚂蚱黄瓜农场

一、活动缘起

勤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财富增长的原始动力,但伴随乡村学生的父母纷纷进厂打工,社会家庭教育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很多家庭都是隔代抚养,祖辈过于宠爱孩子,使得他们不知“锄禾日当午”之艰辛,不懂“针针慈母情”之温馨,只知道“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许多学生不仅不知五谷为何物,而且不懂五谷何处出,更有甚者,连扫地、叠被、洗衣等最为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都缺失,因此,对农村学生进行农业劳动技能方面的培养,重树勤劳之风,已是迫在眉睫的事。经过与班级家委会成员的商议,我们决定利用学校地处农村的资源优势,在校园周边寻觅一块空地,开辟“开心农场”种植基地,让学生利用暑期时间在种植基地中劳作,从而领略农耕文化的价值与意义,培养他们的劳动意识和劳动习惯。

二、基地开荒:增长技能,感受劳动乐趣

2018年5月初,小皓爸爸发来信息,说他在学校附近寻到了一块空地,可以提供给我们班级开展种植活动。通过微信报名,共有10个家庭24名学生参与了开荒活动。

在家长的陪同下,学生们扛着锄头来到了空地前,看着长满杂草的基地,一时束手无策,纷纷表示:“哇,好多草啊,这能种菜吗?”“都是草和石头,怎么锄呀?”……此时,家长便成了重要人物,开荒的要领全靠他们指点,他们把学生分成了10组,每位家长带两人,细致地向学生介绍锄头手怎么拿、脚怎么站立、怎么锄地、怎么把两边的沟渠挖出来,并进行了示范。学生们在家长悉心的指导下,逐渐对开荒产生了兴趣,一个个都接过了爸爸、妈妈手中的锄头干了起来。

经过3个小时的奋战,基地已初步成型,一畦一畦的菜地变得平平整整。当我提议学生们为农场取个名时,小妍说:“刚才在开荒锄地时,我很开心,我想给农场取名为‘开心农场’,大家看怎么样?”大家听了,纷纷表示赞同。就这样,农场的名字就取好了。虽然听着简单,但却最能表达学生们的心情。我们希望在今后的实践活动中,学生们能带着这份开心去领略农耕文化的魅力。

三、开心农场:营造暑期社会实践的幸福场域

“开心农场”正式建成,作为体验劳动、学习知识的基地,学生们对农场活动非常感兴趣,总是围着教师追问农场里要种什么、什么时候种、怎么栽秧苗等有关种植的各种问题。学生们的这些问题是绝佳的教育资源,于是“我种植,我快乐”这一活动主题便产生了,学生们用欢呼雀跃来表达内心的赞同和支持。本次活动从2018年5月开始至今,学生们分别经历了寻种、种植、观察、收获四个阶段。

(一)阶段活动模式化,让实践“厚”起来

有了计划,我们便开始行动起来,首先开始的是“寻种”阶段,由学生们回家自发寻找合适的种子。这个阶段看起来非常简单,但是,开展得并不顺利。活动第二天,学生们是带来了很多种子,可是大部分学生对自己所带的种子一点也不了解,更不用说怎么种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召集家委会成员及班干部进行讨论,几次尝试后探索出了一条比较有效的活动模式:引导—体验—总结。

1.引导——实践的基石。每次活动前,我会在班里或微信群里上一节引导课,让学生明白该去做什么,应该怎么做。如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寻种,我会问:“这个季节适合种什么?哪种蔬菜适合我们种?这个种子长什么样?该怎么去种?要注意些什么?”我把任务抛给学生,让学生上网去查阅资料、向爸爸妈妈咨询信息,从而去了解自己选择的种子,然后进行讨论,选定小队种植项目。正是在这样的讨论中,学生不但明白了自己在活动中该做什么,该怎么做,更在无形中得到一个提示——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2.体验——实践的主体。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在组长及种植员的指导下使用锄头、镰刀、铁耙等农具到实践基地进行松土、挖坑、施肥、埋种、掩土等实践活动。我们总结出了观察法、讨论法、问题探究法等一系列活动方法,指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双手去实践,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

3.总结——实践的关键。进行社会实践教育,关键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心灵上的触动。因此,我们必须特别注重活动后的反思与总结,让学生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随后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今后面临同样的事情储备经验。如每次收获蔬菜后,我都会组织开展分享会或蔬菜义卖活动。当活动结束后,我会在微信群里或教室里组织学生们进行一次大讨论。在讨论中,学生们分享了成功的经验,也得到了失败的警示,自身的农耕文化素养也逐步得到了提高。

(二)农场活动主题化,让实践“丰”起来

零散的实践活动不利于学生充分体验农耕文化的精髓,而有主题的实践活动,能让学生更有目的地去活动、去感知,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和个性的发展。在指导学生选择主题时一般要重点考虑两个方面: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操作性强的。

1.种子发芽了。经过寻种、种植两阶段,学生在家长种植员的帮助下顺利地完成了播种。正巧,此时科学课刚好上《种子发芽了》这一主题探究活动内容,随即,我便邀请科学老师带领学生们到开心农场上了堂野外科学课,让学生们在实践中走进神奇的种子世界。接下来的时间里,种子们便迫不及待地发芽了,与一直辛苦劳作的学生们见了面。在科学老师的帮助下,学生们对各种蔬菜种子的发芽情况做了一个详细的记录,并计算了发芽率,进行了原因分析。

2.有趣的黄瓜蔓。本次暑期种植活动中,学生们在开心农场共种植了8种作物:四季豆、茄子、辣椒、黄瓜、西红柿、玉米、南瓜、西瓜。这些作物都是大家平常容易见到的,看似很普通,但它们身上都隐藏着一些奥秘。例如:黄瓜小组的学生在给黄瓜搭架后发现,所有的黄瓜藤蔓都是自西向东绕的。为什么会这样呢?于是一次主题为“有趣的黄瓜蔓”的开心农场体验活动就此展开了。在随后的研究中,有两位男生改变了原有的缠绕方式,把藤蔓强行反过回来绕,并用胶带把藤蔓牢牢地固定在小竹竿上。但是,过了五天再次回去观察时,他们发现黄瓜藤蔓的顶端又倔强地回到原来的方向了,胶带根本没有起到任何作用。看到这个现象,学生们都很好奇,后来黄瓜小组的组长上网查阅资料,发现藤蔓的缠绕方式跟地球引力有关,并写了观察小报告,分享给其他组的成员学习。就这样,学生们的探究意识得到了保护,探究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3.走近蚂蚱。暑期开展拔草活动时,学生们发现农场里有很多蚂蚱,这些蚂蚱除了到处蹦跶以外,还不时地鸣叫。中途休息之时,部分学生便开始追逐,捉起蚂蚱来。学生们在享受捉蚂蚱的乐趣的同时还总结出:在农场里,常见的蚂蚱有两种,一种体形较大,浑身绿色,长得有点像螳螂,特别是肚子很肥硕;另一种体型较小,模样与蝈蝈差不多,不过颜色是深棕色的。

看着学生们对蚂蚱这么感兴趣,回到家后,我便在班级微信群中提出了以“走近蚂蚱”为主题开展一次实践探究活动,观察蚂蚱的结构及生活习性,时间为期一周。活动一发出,便得到了学生们的大力支持,共有17个学生自主报名参加此项活动。通过讨论,我们把17个学生分成两个活动小组,一是观察组,负责观察蚂蚱的动态信息(如生活习性),二是资料组,负责查阅资料,研究蚂蚱的身体结构。

活动结束时,学生们大都以文字或图画的方式提交了研究成果,共收到14份观察日记、17张有关蚂蚱的图画、4份美篇。14份观察日记和4份美篇中都提及了蚂蚱的生活习性以及身体结构。小航在观察日记中还对蚂蚱平均每小时会鸣叫几次、每次会鸣叫几声做了细致的记录。看着学生们的研究成果,我心里无比高兴,学生们在主题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记录、主动思考,这就是最大的收获。

4.收获延伸。综合实践活动要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引导学生走向现实的社会生活,促进学生与生活的联系,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开放的空间。我们利用开心农场的作物收获期,为学生搭建参与社会活动的舞台,让他们在体验社会角色中寻找幸福。

当学生们将自己的劳动成果拿到街市上去交易时,他们又遇到了一些问题:不会用电子秤怎么办?遇到讨价还价的顾客怎么办?零钱不够了怎么办?……而这一个个来自实践中的问题,时刻激励着学生们去思考,进而寻求外援来解决,这无疑是一次能力的锻炼,更是一次有意义的成长体验。教育更多来源于日常生活,通过体验卖菜,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交际水平和沟通能力,还能提升他们的情商和诚信品质。

直至今日,农场的蔬菜大丰收,累计收获辣椒36.8千克、四季豆54千克、茄子39.6千克、玉米25.8千克、黄瓜44.2千克、南瓜12.6千克。我们陆陆续续开展了4次班级分享会、3次义卖、4次餐馆直销活动,共筹集善款584元。学生们将这些钱用于暑期开展的“敬老院慰问”爱心活动上,自身的公民素养又得到了提升。

我班的“开心农场”,无疑是学生的一方乐土。在暑期开展的“开心农场”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们不仅学会了简单的种植技术,也收获了很多的经验、知识和乐趣,大家的综合能力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更感受到了劳动的辛苦与硕果的来之不易,充分领略了农耕文化的魅力。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们会继续完善这项活动,丰富乡村学生的暑期生活,为乡村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猜你喜欢
蚂蚱黄瓜农场
农场假期
灰蚂蚱和绿蚂蚱
我喜欢黄瓜
快活的小蚂蚱
黄瓜
农场
一号农场
黄瓜黄瓜你是不是菜
凉拌黄瓜
丰收的农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