旦志红
摘 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是高中历史课标赋予历史教师的教学目标之一,它在三维目标中居于核心地位。历史教师要抓住青少年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发挥学科优势,充分利用课堂这一主阵地,在实践中,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寓教于史,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得到升华。
关键词:高中历史;情感态度;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35-005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35.032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规定: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是高中历史课程的三维目标之一,它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共同构成了新课程的目标体系,三者有各自的靶向但相互并不孤立,其中,“知识与能力”是基础,“过程与方法”是途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是升华。三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要求更高,层次更高,在三维目标中居于核心地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旨在培养学生拥有健康、积极、向上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三观,塑造完美的人格,是新时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高中历史课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内容
人类的历史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情怀,而高中历史教材浓缩了其中的精髓。其包含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方面的内容主要有:道德教育、美感教育、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务实求真的科学态度、宽容以待的人生态度等人文主义精神;民族精神、爱国情感、时代精神;开放的大世界观以及正确的三观等等。通过学习高中历史课程,对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培养正确的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高中历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薄弱的原因
首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被“形式化”与“虚化”。在高考的大背景下,历史课的应试化倾向十分明显。厚“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教师中的大多数,寒耕热耘,戴星而息,培优转差、强化记忆、研究教法、指导学法,无一不是围绕着“分数”而展开,教学始终不能走出功利性的框架。因此,教学实践中往往忽视对灵魂的塑造,淡化了历史学科应具备的育人功能。
其次,教师在课前就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方面的研究,无论在深度还是广度上都远远不够;在教学活动中找不到理想的切入点,不能因势利导,缺乏针对性;对教材的处理仅仅停留在获得知识的层面上,缺乏精神层面的引领和渗透,导致“教”与“育”两张皮,“育人为本”难以实现。
再次,教师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形式单一方法死板,“一言堂”下,教育内容空洞乏味,課堂上缺乏民主、轻松的良好氛围,致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失效。
三、获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资源的渠道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实施中,应如何最大限度地获得有效资源?我以为大体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渠道来实现。
1.挖掘教材资源。比如在“儒家思想演变”的学习中,通过孔子的“仁”“克己复礼”、墨子的“兼爱”体会公序良俗;在“宗法制”学习中,通过“血缘纽带”体会亲情之爱;在“唐宋诗词”的学习中,通过李白、杜甫、白居易、陆游等的诗词,感受其中的真善美;从商鞅变法、王安石改革中体会改革家面对阻力时的坚定信念和创新精神;从丝绸之路的开辟到今天一带一路经济全球化,感悟其中的大战略、大视野、大格局等。
2.借助媒体资源。通过多媒体播放“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颁奖晚会,让学生了解“感动中国”人物的先进事迹,感受人格魅力给予的感动与力量;从《超级演说家》的演讲中,让学生体会社会上的正能量,为培养积极、健康、向上的人格品质打下坚实的基础;从《中国诗词大会》中让学生在诗词的海洋中尽情遨游,在诗词欣赏中提高审美能力,感知诗词背后文学家的家国情怀等。
3.利用地方资源。从地方历史文献资料、地方志、民族成果等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中挖掘教育资源,去感知国家统一安康、民族团结和顺、众生平等友善、社会安定祥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祖国大家庭幸福生活的美好画卷,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感,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真正落地生花。利用当地的优势资源,通过家乡民族特色、民俗文化的介绍,了解藏族人民坚忍、顽强、勤劳、勇敢、智慧、乐观的精神。利用实践活动,进行现场教育。如参观甘南藏族自治州博物馆,了解甘南藏族自治州的革命史与发展史;前往腊子口革命纪念碑、烈士陵园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树立高尚的国家观,增强热爱祖国的使命感。
四、落实高中历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目标的策略
1.教师要登高望远,不断更新思想,转化观念,既要重视“教”,又要重视“育”,要从过去的旧框子里跳出来,与时俱进。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既要有能力的训练,也要有对史学方法的了解和运用,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体验和培养,真正实现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
2.充分利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方面的丰富资源,整合素材,善于取材,恰当运用相关的历史事迹、历史人物、历史故事等,让空洞乏味的教学活动“有血有肉”,在鲜活的例子中使学生置身于其中,使学生的思想得到升华,使教育更加深刻、持久。
3.教学中要注重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在教师最常用的讲述法中,注意以“导”代“灌”,避免生硬的说教和武断的灌输,要做好学生的引路人,通过引领、讨论、探究等方式,寓教于史,循循善诱,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受到教育,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引入历史,创设特定的历史情境,并借助多媒体设备播放图片、声音、影像等,通过教师栩栩如生的讲述,使学生身临其境,与历史人物同呼吸共命运,进行心灵的碰撞,情感的交流,从而使学生获得更好的情感体验。还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活动,如演讲比赛、课堂角色扮演、辩论会等形式,在活动中达到育人的目的。
总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是教育工作者应承担的重要责任。抓好课堂这一主阵地,充分发挥学科的育人功能,将有助于塑造青少年健康的人格和正确的三观,有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有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宋玲.高中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J].教育导刊,2007(5).
[2] 王琳.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正确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J].金田,2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