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少燕
摘 要:大学生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而教师则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教育的实施者。因此,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高等院校要构建完善的教师培养机制,提高“双师型”教师的综合素质,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教育提供人才支撑。
关键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35-0008-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35.003
2015年6月11日(国发〔2015〕32号)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明确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战略,这不仅能够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也是提高我国创新能力,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2015年教育部提出要引导部分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变,高等本科院校要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教师队伍建设尤其重要。而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高等院校要构建完善的教师培养机制,提高“双师型”教师的综合素质,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教育提供人才支撑。
一、“双师型”教师的内涵
“双师型”教师这个概念最早是由国家对职业院校的教师提出来的,即同时具备教学实践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的专任教师才能称为“双师型”教师。目前,“双师型”教师不仅仅是对职业院校教师的要求,更是对地方本科院校教师的要求:一是具备高校教师资格证及相关专业资格证书,并具备突出的授课技能、精准的专业知识、较强的科研能力;二是具备专业实战技能和科研推广能力。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教育战略的提出,“双师型”教师不仅要具备专业教学能力和专业素质,还要具备从教育学角度对专业知识进行解构重组,从创新创业的角度结合专业知识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素质的培养教育的能力。对于民办高校来说,“双师型”教师除了具备专业理论知识素质、实践动手能力,还应定期到学校对口单位进行培训和实践,将在实际操作中积累的经验与教学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并鼓励学生创新,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
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必要性
实现“中国梦”,“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必由之路,因此,高校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为其更好地就业或者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高校教师是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具体承担者,所以必须要提高教师素质,使其成为“双师型”教师。一方面,“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从事教学的教师不仅要具备理论素质,理论知识储备充足,更应具备社会实践能力,帮助学生解决在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中遇到的实践问题,因此,传统的理论灌输或者以理论知识讲授为主的教师满足不了创新创业教育的要求,必须要培养“双师型”教师。另一方面,“双师型”教师是高等教育改革的主力军,创新创业背景下,高等教育要进行相应的改革,在开展专业课、基础课教育的同时结合创新创业教育,让学生具备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素质,就需要教师了解市场需求,了解学生实际情况,进行专业教育、通识教育的同时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因此,教师在提高自身理论素养的同时要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成为一专多能的人才,切实解决学生就业、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三、高校“双师型”教师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知识结构、学历层次、年龄结构不合理的现象。高校目前对于人才引进非常重视,加大高学历人才引进,具有高学历和高职称的青年教师成为了高校教学的中坚力量,为学校的发展带来了新鲜血液。但同时,高学历的师资队伍虽然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但是缺乏实践经验,尤其不具备企业生产实践经验,不具备行业背景或者工程背景,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具备行业经验或企业实践经验的教师又是年龄比较大,而学历层次不高的一批人,对于学生理论知识的讲解又具有一定欠缺。这造成“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存在两种极端现象。
其次,在高校教师培养的过程中还缺乏完善的制度保障。基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要求,高校必须把“创业”“创新”作为培养教师的主要目标。但在实践中,当前高校教师培养过程中缺乏完善的制度,比如政策并没有及时跟上,培养机制不健全等。在教师入职培训以及在职培训过程中应加入创新、创业的要求,但是学校并没有及时更新培养要求,激励和考核机制并不健全,还是以理论考核为主,忽视对教师实践操作能力的考核。由于学校整体上重视程度不够,缺乏教师实践锻炼和培训计划,“双师型”教师培养目前还未建立一套完整的培训、考核机制。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双师型”教师的待遇和普通教师的待遇没有区别,不利于“双师型”教师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结果会影响教师实践水平的提升。
再次,高校“双师型”教师培养过程中缺乏有力的合作方。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校企合作是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有利途径。但是实际上,高校在“双师型”教师培养过程中,缺乏有效的合作方,一方面是因为企业大多数以盈利为目的,不太乐意向教师提供这种实践锻炼的机会;另一方面是因为教师的授课任务重,科研压力大,也不愿意耗费时间参与到企业的实践锻炼中去,这造成企业、教师双方提供机会、参与实践锻炼的积极性都不高。
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构建高校“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的途径
首先,针对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的两种极端现象,高校构建分层开发的“双师型”教师培养的体系,优化师资队伍。打破唯学历、唯职称的人才评价机制,扩展师资的来源,努力打造一支年龄及学历结构组成合理、教学水平精湛、實践能力强的“双师型”师资队伍。要建设一支专业知识丰富、专业技术过硬,教学能力、实践能力突出的“双师双能型”教师团队,提高教师的专业应用能力、实践教学能力、科研开发能力。一方面要培养青年教师主动向“双师型”教师转变的意识,并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提供青年教师出去参加培训或者去一线企业参与生产实践的机会,提升青年教师各方面的综合素质。比如选派具有潜力的中青年教师参加相关行业组织的专业技能培训;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派骨干教师到省级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参加省级乃至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或与相关院校进行实践创新教学的交流。鼓励专业课教师参与生产实践,挂职锻炼,与企业行业开展科研合作、产品研发来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这样使教师的教学能力与实践能力共同提高。另一方面要引进具有实践经验、本领高的专业技术人员,尤其是具有行业或企业从业背景的善经营、会管理的技术专家或者技术管理人才,他们能将工作经历或者工作实践转化为生动形象的专业知识教给学生,提高教学效果。邀请行业、企业专家或技术人员到校为教师进行系统的专业技能培训,提高学术带头人的综合素质。
其次,健全激励机制与评价机制,通过绩效考核和制度约束,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同时,科研方面也要建立完善的科研激励机制,运用情感激励、待遇激励、事业激励等多种方式,并通过深化校企合作,为教师的科研能力提升提供平台。比如,区分“双师型”教师与普通教师的待遇,让他们感到优越性,积极主动地提高自身能力,并相应地减轻“双师型”教师的理论课程工作量,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参与科研开发。在考核、职称评定方面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不再唯学历、唯科研,要看是否发挥“双师”的作用,教学效果是否明显提高,并进行跟踪检查,定期反馈信息。实践教学效果好的要给予鼓励和认可,年度可进行评比,效果差的要有相应的警示和淘汰措施。
再次,争取地方政府与企业的扶持,营造“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的社会氛围,制订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为“双师型”教师培养提供制度保障。地方本科院校可以借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推进校企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鼓励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提升“双师”素质,聘用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担任专兼职教师,优化教师队伍,为切实落实校企合作,在课程设置中可以邀请企业专家参与课程教学,加强课程的实践性,协助专职教师帮助学生了解专业的前沿知识和实践所需的技能。
参考文献:
[1] 李梦卿,张碧竹.教育规划纲要背景下的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11(2).
[2] 贾文胜,梁宁森.基于校企共同体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15(1).
[3] 陈池.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环境下高校创业教育热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5(10).
[4] 黎志联.试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我国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机制[J].教育教学论坛,2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