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ayer
尘埃落定,掩卷深思。一次完整的主题之旅即将结束,你是否准备好满载而归?或许,道别之时的话语最是走心,你又能否体会?而下期的精彩还在期待你的贡献。
从中学时代起,我就是个厌恶制服的人,能不穿校服我就一定不会穿。就算实在没有办法,我也一定会想方设法地穿戴些有个性的配饰。这样做当然与我的审美有一定关系,但主要还是因为,在当时的我看来,校服是抹杀个性的象征。虽其出发点是让心智尚未健全的孩子们专注于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也便于管理,但我当时的想法只有,这套面料不适、设计古板的深蓝色校服何尝不代表了一种意志上的强迫和成长的妥协,以及,我何时才能脱掉它?
后来,我总算摆脱了制服的束缚,迈入了象牙塔里最自由的四年,但制服的困扰却没有完结。毕业前的求职季,同学们又纷纷穿上了制服,把个人网站的头像换成身着西装的2寸求职照片,仿佛洁白衬衫比专业能力和毕業证更能证明自己。我暗自庆幸上帝让我有幸跻身于穿着不那么重要的互联网行业。与许多职业“需要”正装才能够正常工作相比,我们行业的领袖——苹果“教主”乔布斯和社交网站巨头扎克伯格都常年以T恤加牛仔裤示人。直到在职场里摸爬滚打了两年之后,我才稍微领悟人们对于制服的执念究竟为何。
互联网行业没有职业着装是事实,但绝不代表他们对员工着装没有期望,只不过与华尔街的投行和律所不同,他们的期望恰是简单着装,期望穿着略单调而专心钻研技术的程序员,而非穿着体现出敏锐时尚嗅觉或强烈社交欲望的行业人员。
这与心理学研究中的“启发式思维”关系密切,意指人们在面对一个难以分析的问题时,譬如A是不是值得信赖的商业合作伙伴,B是否有能力实现供千万用户使用的新兴科技产品,会转而分析一个相对容易的问题,并对较难问题的答案加以替代。显然,衣着是否得体,是否满足行业期望,便是个相对容易的问题。因而,挑选衣着从真正意义上来说并不是选衣服,也不是审美上的自我满足,而是工作的一部分,或者说是工作开始前的一种仪式。或许很难让人察觉,但得体的仪容能帮助我们与别人流畅交流,给别人以信赖感和稳重感。
衣橱中的绝大部分物品,确实是为了满足日常生活的舒适感需要,以及展现自我形象的,但有一小部分却例外。旧金山交响乐厅观众席上都是身着西装或晚礼服的人,这绝不是因为只有律师和商业精英们才喜爱这种古老而高雅的音乐,而是人们出于对艺术家的尊重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
在日本参观天皇居所时,许多日本人穿上正装或和服以示敬意。这也成了这里的风景之一。穿戴和服和相关配饰的过程极其繁杂,从内衬、衣裙到文库结,我这样的新手,若非有当地人的帮助绝不可能完成。然而看着店家熟练地帮我抚平衣角。我便觉得我穿的不是衣服,而是他们民族的骄傲。
衣橱里装着的何止是我的衣服呢,它们也是工匠的精心设计,是服装店巧妙的商业推广,是周期性的时尚潮流和我的个人审美碰撞的产物。更重要的,选择和搭配它们是我每天与世界沟通前必经的仪式,而每天的仪式不也是一生的仪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