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式感与现代生活

2018-11-30 10:55牧天
中学生百科·大语文 2018年9期
关键词:登基弗斯小王子

牧天

我们看历史,会发现古代帝王的一举一动,无不包含着烦琐而盛大的仪式:登基时有登基大典,每年春耕前有耕耤仪式,军队凯旋后有献俘典礼,祭天,早朝,封禅……每一项都声势浩大,花费甚巨。且不说皇帝出行,就是县令巡乡,也是“肃静”“回避”两边排开,一阵一仗,让人陡生敬畏。

这些仪式竭力营造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规定了权力的边界,主要目的是使“威仪不可侵犯”。民族国家借用这套方法,在国庆、升旗、咏唱国歌时来激发民众对民族国家的拥戴,从而增强凝聚力。

《左传》说得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国家的事,关乎权力,但离个人还是有些距离的。民众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参与的大型仪式无非生、死、婚庆、祭祖、年节等,这些仪式,虽然也有权力的界定和参与,但更多的还是表达人们的情绪,比如喜事欢庆、丧事哀悼、祭礼追思,而年节则是让人们从忙碌的生活中暂时抽离。

自进入工业社会后,这种大型的群体仪式渐渐脱离了我们的生活。家族被肢解为一个个核心家庭,传统也和我们渐行渐远,在同质化的机械生产和越发原子化的社会环境下,人存在的意义常常被繁重的社会劳作异化,多出来的休憩时间只是无尽压力中的片刻喘息,这种生活,很容易让人丧失“存在感”。加缪用西西弗斯的例子来讨论这种生活的荒谬:西西弗斯受到宙斯的惩罚,每天都要将一块大石头推上山,但快要到达山顶的那一刻,石头又会滚落进山谷,西西弗斯于是周而复始地做着推石头的无用功。

或许这才是生活的真相——虚无而荒诞。但也是在这种情况下,“个人仪式”显得弥足珍贵。越发成为人们生活的精神支柱。每个人都可以有他的仪式,可以是吃一顿简单但精致的早餐,也可以是做大事前亲吻自己的戒指,由每个人的个性而定。它带来的感觉,让你觉得自己所做的事有意义,自己的存在有意义,这也是“仪式感”的意义所在。

在《小王子》中,小王子问狐狸:“仪式是什么?”狐狸回答:“它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

更准确地说,个人仪式是对生活的“锚定”。就好像在沙漠或大海中出现的绿洲或小岛。让不知身在何处、不知要去何处的我们能够有一时的依靠。一切仪式对于施行仪式的主体都具有安慰性,这也是人类需要仪式的根本原因。它使我们不被生活的琐碎所消磨,也不必为不知去向而感到害怕。

然而,正如小林正树在《切腹》中所批判的。不要让一种无谓的形式成了生活装饰品,而忘掉了我们所追求的本质。尤其要注意莫中了不良商家刻意营造的仪式感奸计,他们吹嘘自己的商品,渲染一种“生活方式”,让你误以为这才是生活的終极所在,花费不菲得到的却是海市蜃楼,最终只是丰富了他们的腰包而已。

猜你喜欢
登基弗斯小王子
小王子
总得有人去擦星星
父亲的祝福
爱心树(上)
国王的逻辑
捉月亮的网
呆萌小王子
呆萌小王子
外星球来的小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