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波 邓文圣
选择,是人生必须经历的考验。于老师庆幸就业之初的选择,是成为一名农村小学体育教师,实现了自己年少时的梦想。时光荏苒,从当初的毛头小伙,到如今渐生华发,人到中年,回首23年的教学之路,于老师把人生最美好的时光都奉献给了体育教学,有辛苦的付出,也有丰厚的收获。
坚守渴望,圆梦体育教学
从于老师的小学时期,就开始崇拜他的体育教师,每次看到那漂亮、干净、利落的示范动作,总是心生羡慕。记得有一次下课,他在操场上翻了幾个侧手翻,无意间被其班主任发现,班主任说:“你再连续翻几个侧手翻,我看看,如果你翻得好,我把你送到市体校去”。老师不经意地随口一说,也许更坚定了他的体育路。尽管三年的初中学习很是紧张,但除了认真学习文化课外,跑步、打球等体育运动项目,成为他每天必不可少的活动内容。
随着年龄的增长,于老师自己越来越感觉到将来所要选择的目标。1992年他毅然报考并考上了市体育中专,三年的体育中专学习,真是让他如虎添翼,教师们对他的评价是“勤奋好学,综合素质高,是一位全能型的运动人才,将来能成为一名优秀的体育教师。”
1995年8月,当他第一次以体育教师的身份踏进农村小学时,心情是多么激动和自豪,因为他兑现了自己的承诺。从那时起,虽然每天面对熟悉的学生,重复而又机械的体育课、课间操、训练、竞赛,一天下来,颇有些身心疲惫,但是他没有松懈停滞,始终坚持并快乐着。
教育是外部因素,学生心理是内部因素。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心理,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和现状,巧妙组织合理的体育活动,这样他们才能向更高层次发展。小李是班上比较特殊的学生,他有听力障碍,不能和同学们正常沟通和交往,所以他很自卑,上体育课时不参与任何体育活动,只是在远处看着大家玩。看到小李这样孤单,于老师很着急,找到他的班主任,了解他的学习、生活情况,以寻求对策。在与班主任交流过程中,于老师得知,小李同学还是单亲家庭的孩子,这样“特殊”的孩子,必须想办法让他先和同学们玩到一起去,将来才会慢慢地融入社会,否则他就和社会“脱节”了。于老师找几个平时和小李有来往的同学,让他们说说小李同学平时都喜欢哪些活动,爱和谁一起玩。了解情况后,课堂上,于老师通过简单的手势交流,鼓励小李参加活动,只要小李同学参与活动,即使他活动能力差,于老师也会带领全班同学为他鼓掌,加油。久而久之,小李同学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同伴间的活动游戏,有时在同学面前手舞足蹈,表现出胜利的喜悦心情。慢慢地小李的性格变得开朗许多,他再也不是体育课堂中的“旁观者”了。
于老师不仅关注特殊学生,对那些体育特长生他也格外偏爱。2010年,初三的五个学生找到于老师,让他领着训练,这几个学生学习成绩一般,但体育成绩好,他们希望通过体育特长升入高中。于老师从他们的眼神中能看出他们渴望升入重点高中,于老师爽快地答应了。他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选择专项训练,并对他们进行了项目的详尽讲解。烈日炎炎,别的教师在休息,而他却带着这几个学生在一遍遍地冲刺、跳跃,机械地重复同样的动作。为了提高他们的体育成绩,于老师利用双休日休息时间,给他们“开小灶”,对他们进行系统的和针对性的训练,使他们发挥出自己最大的潜能。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个月的强化训练,这五个体育特长生,都顺利考入县重点高中体育班,建校以来第一次有这么多体育特长生考入高中,为学校和各自家庭争了光。
于老师平时善于专研业务。本校是九年一贯制学校,学生年龄跨度大,要统一进行课间活动难度非常大。他经过反复研究,最终将绳梯引入大课间活动。在实践中,他与体育教师们反复推敲,确定活动方式,这样的大课间活动使所有的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得到有效锻炼,安全易操作,令人耳目一新。2017年5月,教育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相关专家到学校调研,对学校大课间活动中绳梯项目,给予了高度评价。
含苞育蕾,静待花儿盛开
过去体育教师是“可有可无,谁都可以凑合干”,体育课也是副科。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需求,体育教师再也不尴尬。不过,要求也逐渐提高,不但要能“武”,更要能“文”。为了不被时代所淘汰,于老师开始注意理论的提升,并尝试将自己的一些成功经验与教学体会写出来与同仁们分享。
每一个热爱写作的人,每一次的文章发表,都会有艰辛历程。写作之初,屡次的投稿,却屡次遭到退稿,那时心情很浮躁,再加上自己的文字功底还属于那种不堪一击的级别,所以毫无头绪,陷入了困境……就此停步,前功尽弃吗?这样的工作会很安逸,省得每日思考之苦,也不少挣一分钱。继续前行,前面又是怎样的路呢?痛苦!挣扎!不服输的精神占据心理,风雨过后是彩虹!查找原因,惟有突破自我,才能成功!
从那时起,于老师给自己定了一个雷打不动的“规矩”——每天必须抽出一个小时的时间,品读知名博客中的经典文章和体育类文章,广泛涉猎各种书籍,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充实自己。在阅读这些书籍中,让于老师深刻的体会到平凡中见证着作者的伟大,对日后写作起到了推动作用。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2011年5月的一天,在《中国学校体育》读者群中,与湖北周学明老师交流时,周老师推荐了“草根论坛”。闲暇之余,于老师经常到“草根争鸣”网址上浏览发帖内容,汲取营养。
2012年,于老师加盟了《中国学校体育》“草根论坛”管理群,与全国8位一线体育教师负责主持论坛和审理稿件工作,并多次在网上以嘉宾的身份主持研讨,在研讨中经常会得到热心的专业人员的悉心指点,真正体验到和“高手下棋”的感觉。每一次研讨结束后,他都会接到四五十篇文章,在审理每一篇文章时,他会用欣赏的眼光去品味,仔细阅读数遍,然后进行分析,最后诚恳、认真地写上自己的审理意见,第一时间通过邮箱将这些审理意见反馈给管理群负责人。
记得“草根论坛”第38期总结,匿名评审工作结束后,浙江的钱南阳老师让于老师修改一篇某位教师进入复审的稿子,出于对作者的尊重,他整整用了两天的时间,反复研究和修改作者的每一句话,生怕自己在修改中出现瑕疵,终于完成了修改稿,交给了钱老师。在网络留言中,钱老师写到“于老师,在所有修改文稿中,你修改的稿子最有质量”。在38期中进入复审拟录用的文稿中,出现了那位教师的稿件,并发表在杂志2012年第6期中。
于老师先后有24篇文章发表于《中国学校体育》《体育教学》刊物中。指导同行在国家省级刊物上发表文章20篇。2017年被评为市级学校教育科研工作先进个人,2018年荣获省级研究型名教师称号。
破茧成蝶,孕育丰硕果实
2014年11月,于老师参加了教育部“国培计划(2014)”体音美育骨干教师培训项目首都体育学院小学体育班培训。每天的学习培训结束后,别的学员都四处游玩,他却独自坐在宾馆里,将自己的学习体会写出来,发到网络论坛中,与学员们分享。在10天的短期集中培训学习中,他一共写了8篇学习体会,受到了首都体育学院领导的好评。从那以后,每一次的外出培训学习,如北京、沈阳、营口等地,以至于市、县级的培训学习,他都会向以往那样,用随身笔记录着每一天的学习情况,这或许就是一种成长和历练。
2016到2018年,于老师连续三次参加了教育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学校体育与体育教师培训项目高端培训。北京市一线教学名师多节示范课,以全新的教学理念,呈现出不一样的课堂效果;专家们以全新的视角,解答教学中的困惑,结合现场观摩,跳出传统教学模式的窠臼的专业点评与解答,都如春风化雨,给予于老师深深启迪。北京教育学院体育与艺术学院陈雁飞院长的《使命必達之中国体育教师》专题讲座,“以大爱做小事(善);以大诚做实事(真);以大责做难事(勇)”,时常在于老师耳边回荡,激励于老师奋进。
作为一名农村体育教师,只有具备责任与担当,与时俱进,勇于探索,敢于挑战,尊重学生,具有专业化知识和技能,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体育教师。为此,于老师不但自己进步,还带着同行们一起前进。2013年12月,本溪市小学体育骨干教师“专题论文培训会”召开。于老师不但为与会的学员们做了《创作的点滴心得》专题讲座,同时还组织成立了本溪市小学体育教师“论文写作团队”,于老师主要负责培训和稿件的指导与修改工作。在四年多的时间里,为了学员在写作中少走一些弯路,于老师时常往返于市县论文写作团队,先后为学员培训9次,不断激发学员写作的潜力和内驱力。先后有20余篇文章,经过于老师的精心指导和修改后得以公开发表。他所带领的写作团队得到了省、市领导的高度关注,辽宁省基础教育教研培训中心体卫艺仓江主任,多次在全省体育教学工作会议上,表扬了本溪市小学体育教师“论文写作团队”。
于老师从教的23年,奋斗了23年,也取得了一些成绩。2010年市级小学骨干教师,2014年县级优秀教练员,2014年省级优秀课例一等奖,2015年市级优秀课例一等奖,2015年省级中小学体育教学名师,2016年市级最美乡村科技工作者,2016年市级教育科研工作先进个人,2017年市级学校体育工作先进个人,2018年省级研究型名教师……
于老师是平凡的,但平凡中见证着坚毅,见证着拼搏,见证着进取。(责任编辑:施文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