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荣祥
[摘 要] 聚焦儿童发展,从儿童的现实需要与未来需求出发,在支持儿童自由发展的教育理念下整合教育资源,进行课程规划、设计、实施与评价,在这一过程中促使学生能够自主、自信、自律、自省地学习,从而使全体学生都获得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学;教学资源
一、背景: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的这一规定明确地说明了开发校本课程是21世纪课程改革的需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安排了一定的课时给学校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
学校是真正发生教育的地方,校本课程的开发在一定程度上自然地反映了一所学校的办学特色、文化品质和人文精神;也自然地要反映一所学校的传统和优势,因此,在一定意义上,校本课程可以充分反映了一所学校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这对于一直坚持走主动发展、可持续性发展道路的文化小学而言,既是应然的追求,也是必经之路。
二、探路:“以儿童自由发展为导向的校本课程”的提出
前几年,文化小学已经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力求从深度与广度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内容涉及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艺术素养等六大类。例如人文素养类,包含有经典诵读、阅读与写作、课本剧、佳片欣赏等;科学素养类,包含有机器人工作室、电脑动漫制作、国际数棋等;艺术素养类包含有音乐、美术等方面,有自由涂鸦、舞蹈、国画、大合唱等。身心健康类,包括安全教育、心理辅导、体育类等内容,主要有足球象棋乒乓球、太极、心理健康等;活动类课程包含有彩泥、陶艺、手工编织、七巧板、拼图、刻纸等;实践类课程以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等为主,有烘焙与制作、逃生演练、户外生存等。
“十一五”期间,文化小学开展了江苏省规划课题“小学发展性课堂学习活动设计”的研究,提出了“让每一个生命体获得最佳发展”的办学理念并付诸课堂教学实践,使我们初步认识了儿童的课堂生活,课堂应该基于对生命意义的反思和观照,使其成为儿童快乐的、喜爱的、有创意的童趣世界,在自由的状态中激发儿童的潜能,表现出发展的活力。“十二五”期间,文化小学开展了江苏省重点自筹课题“自由发展的课堂实践与研究”的研究,学校厘清了关键概念的基本内涵,并通过序列化的课堂实践探寻自由发展课堂的真谛,明晰了自由发展理念对学校教育现实的客观意义。基于以上情况,学校提出了以儿童自由发展为导向的校本课程的开发。
三、实践:“以儿童自由发展为导向的校本课程”的样态
(一)系统化设计课程框架与课程内容
1.课程框架的设计
学校建立了“以儿童自由发展为导向的校本课程”的框架,以“六个主题”( 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艺术素养、身心健康类、活动类课程、实践类课程)为横坐标,以“六个年级”为纵坐标,架构逻辑框架。“六个主题”的设置既顾及“生物化的人”,又顾及“社会化的人”,既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形成高度融合,又形成了自身的特色。
当然,在这样一种分类方式之下,“六大主题”之间并不是彼此孤立存在的。尤其是当落实到各个年级的具体课程中去时,它们是有一定交织的。例如,实践类课程中的次级主题“参观消防中队”,这一课程中学生通过亲自实践,开阔了眼界,也能学到一些安全常识,它就和身心健康类课程有了交织。
2.课程内容的设计
(1)课程内容的来源
课程内容主要来源于两方面,一方面是实际需求。“基于学生需求的课程”才是最适合的课程。这种需求,对学生个体而言,往往表现为兴趣、爱好等。我们首先设计了问卷,对全校三千多名小学生进行了调查,倾听学生心声,了解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现实需求,并进行系统整理。同时也从家长问卷、教师问卷中获取有效信息,与从学生问卷中提取的信息进行整合,研究课程内容,做到“内部需求”与“外部需求”的融通整合。另一方面,课程内容还来源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自然生长”。
(2)课程内容的呈现形式
六个年级的课程内容不是散乱的、毫无关联的。同一主题内,相同内容在不同年级是按由浅入深、递进的形式呈现的。以艺术素养类中的“妙手童心”为例,我们将其分为自由涂鸦、童心手绘、自由线描、水墨丹青、创意油画等,通过这些板块的学习,学生能有系统化的提升。
(二)综合化组织课程实施
1.学习内容自主化
很多学校将校本课程分为必修课、活动课和选修课三种类型,这只是一种逻辑意义层面上的划分。学校以儿童自由发展为导向的校本课程是在学校“让每一个生命体自由发展”的理念和架构下,其宗旨是帮助儿童更好地发展。我们将课程排入课表,利用每周五下午的二、三两节课来实施,课程开展采用学生自主选课、走课的形式。
学期初,公布课程名称、内容等信息,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爱好、特长等个性化发展需求选课。学校采用“能上能下,灵活关联”的机制,让学生的学习更具自主化。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当某一课程模块已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时,学生可以申请进入更高层次的模块学习;当学生感到所学课程内容偏难,与自己的实际状况不匹配时,可以申请选择降低学习难度,进入稍浅层次的模块学习;对于在既定时间内完成该模块所有学习内容的学生,经考核后可选择进入其它感兴趣的模块进行学习。
2.学习场域开放化
由于是走課的形式,以儿童自由发展为导向的校本课程开展过程中,学生根据自己的选择到不同场地上课已经成为一种常态。传统的教学中,上课地点一般在教室里,而以儿童自由发展为导向的校本课程往往会将课堂向家庭、社会延伸。“萌芽写作社团”要经常外出体验生活,积累素材;“手拉手环保团”深入社区、污水处理厂……学校、家庭、社会作为课程建设的重要方面,都成了学习场域。
3.学习方式多样化
以儿童自由发展为导向的校本课程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变接受为建构,学习生态得到明显改善。我们为每个学习班配备了两位辅导教师,有利于“个别化”与“伙伴式”学习,在以儿童自由发展为导向的校本课程的实施中体验式学习、实践式学习、研究性学习,合作式学习等已经成为常态。机器人工作室、创客空间等一批课程采用混龄教学,这些不同年龄、性别的学生在一起互相学习、一起合作,生成了精彩的内容,丰富了课程资源。
4.学习评价多维化
在评价方面,学校认为有两点至关重要:一是对学生个体学习情况的评价,二是学生对课程的评价。在对个体学习情况的评价方面,我们既重视知识获得,也重视素养提升;既重视学习结果,也重视学习过程;既重视个体的提高,也重视群体的生长。我们坚持以鼓励性评价为主,既重视学生个体的评价,也重视其他群体(学生同伴、家长、教师、社会人士等)的评价。我们始终认为有学生参与改进的课程才更有活力。在对课程的评价方面,我们请学生对所学课程本身、课程的实施过程进行评价。视角的转变能开拓我们的视野,让我们能真实、及时倾听学生的心,明确优化与改进的方向,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发展。
以儿童自由发展为导向的校本课程,产生于学校“自由发展”的宏观教育理念之下,不是以传统知识教育为视角,而是将研究内容置于儿童发展的背景下。是学校办学目标的具体体现,也是实现办学宗旨的微观实践。我们希望通过实践,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丰富校本课程内涵,促进学校内涵式发展,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全方位提升学生素质,实现学生全面、自由、个性化的发展。(责任编辑:施文宝)
参考文献:
[1]崔允漷,林宽凑.校本课程开发:课程故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
[2]索桂芳.试论校本课程开发中“课程纲要”的设计[J]. 教育探索,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