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岩
摘要:本文试图从佛洛依德人类属性根源分析,由柏拉图的四主德为切入点,探讨在社会管理中如何平衡由人本性而来的阶层位置。通过定义“教育”一次的内涵,通过管理手段达到阶层的平衡进而实现社会管理的稳定。
关键词:社会管理 阶层 教育
“教育”一词在我們看来,内涵意义非常广泛,而且对于不同的对象有着不同的教育,孔老夫子称之为“传道授业解惑”。在这里我想谈的“教育”是作为一个名词而不是一个动词。然后,这里要阐述的“教育”是针对民众的,并最终使之达到一定效果的活动。
首先需要要引入柏拉图的“四主德”,柏拉图认为在理想国里面存在四种美德,即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并与之相对应的是统治者(哲学王)、武士、和工匠。柏拉图之所以这样构想,从管理的角度来讲,这样便达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和谐,这种和谐来自于社会里各阶层的分工有秩,并各司其职,这里便存在一个问题,就是,一个社会里的这些人如何都甘愿去做柏拉图所设想的那些角色,人与人的志愿与性格是完全迥异的,但社会里的分工时必须要存在的,所以这时候便引进“教育”这个名词,但是柏拉图当时似乎并没有提及至此,也就像他并没有提及社会其他的的分类一样,这是他的局限性。但是,他所做的设想是有启发意义的。就是说,在一个社会中存在着职位分类是必然的,分类多少是不予确定的。在此,“教育”起到的作用便是,在人类的观念层面给民众提出了分类这个概念,但是并不是说要求“教育”来告诉民众,这个社会里究竟分类多少职位,而是告诉民众这个社会里有职位分类这样不争的事实。而这样做的目的便是为了实现一个和谐的国家组织的前提。
其次,在一个社会里,最重要的因素仍然是人,社会管理中的一切都起源于人,一切又还原于人,这里的“人”和围绕在人周围的“管理活动”、“社会秩序”等等它们之间的关系,就是“一”和“多”的关系,“多”产生于“一”,“多”最后又还原于“一”。人类社会中的秩序和管理,在我看来,就是人对自己内在管理控制的外化和物化。这里指的人对自己管理,包括人自身机能的运转和人思想对自己行为的控制。由此外化过来的人类社会的发展就相当于“人自身机能”的自动运转,人类社会中“管理”、“法制”等等就相当于“人对自己思维的控制。”这样看来,人可以对自己思维控制的范围,大于人自身机能自动运转的范围。所以,人类可以在控制自己思维这个领域做文章。外化到社会,就是可以在管理,法制这些方面做文章。而无论在单个人还是在社会,在可做文章的领域,“教育”的地位便显现了出来。这里先不谈“教育”的内容是什么。“教育”的可利用性无疑是在这些可操作领域是最大的。这是为了实现和谐国家组织的目标,应该把重点放在的地方。
第三,要谈到“教育”的内容,在这之前因该搞清楚“教育”的目的和“教育”所面临对象的具体性质。而要谈到“教育”的目的,必须引入佛洛伊德的关于人类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矛盾斗争的理论,在这里,人类的自然属性趋势人类像动物一样“画地为牢”远离其他动物包括人类,以求安全和自保。而人类的社会属性是说,人类生来又有着群居的、产生社会的特性,这又驱使着人类在一起聚拢并相互产生联系。这是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一对矛盾,而这对矛盾的存在形式往往是以人的社会属性压制着人类的自然属性。佛洛伊德认为,当人类的自然属性强大时,需要有根强大的社会属性来压制,这部分过剩社会属性往往表现为:文学艺术的创作和创造历史。在这里,我把人和人不同的自然属性反映到社会领域内不同的社会属性所反映出来的创造能力称之为“创造值”(或者“欲望值”)。引入佛洛伊德理论为了说明的是:人和人的自然属性是千差万别的,所以表现在社会属性上也是千差万别,换句话说就是,在社会领域中人和人的创造值是不同的,即人和人所要求在社会中的职位是不同的。就仅限于此来说,“教育”的目的是告诉民众,根据自己的“创造值”去选择合适自己的职位便达到和谐了吗?“创造值”的提出并不仅限于此。因为“教育”是为了将民众不同的“创造值”合理的发挥出来,我认为,这是“教育”的平等的实质。在这里不再继续探讨如何达到这样的平等的路径。
“教育”的内容的确立还要建立在明确“教育”所面临的对象,对象显然是人,但是这里需要进入的一个医学理论是:当人在创造出一种“成就”的时候(这里的成就是中性词),包括文学艺术作品的创作,创造历史,以致包括帮助一个人,甚至小偷偷成功一件物品,在这些事件发生的同时,行为人,实际上再创造了一种情感,这种情感在使得行为人在情感上有一种提升,就是所说的“成就感”。医学上,在行为人做刚才所提到的动作的时候,在大脑神经末梢会产生一种化合物叫做氝酚酞,它导致人有感觉有成就感。我本人认为人类所有的行为活动可以归结为类似的一种现象:当人类在满足自己各种欲望(包括生理的,心理的,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还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的同时,都会有类似氝酚酞效应的现象产生,这是推动人类发展的内在因素,我称之为“创造欲”。
因为人和人有着不同的自然属性,导致人和人有着不同的社会属性,换句话说人和人的不同导致人和人拥有不同的“创造欲”和不同的“创造值”。这里应该注意的是,“创造欲”和“创造值”是完全中性的,不带有任何社会伦理的评价,所以小偷偷东西的行为和革命家推动历史改朝换代的行为,在这层面上,只存在创造值的大小。不管以前“X理论”“Y理论”甚至“Z理论”的准确与否,人生活在社会集体中,由于有道德伦理的导向,应该将“创造值”和“创造欲”带上积极的感情色彩。所以,“教育”在此才显出了它真正的必要性。人毕竟是社会中生活的,必须存在着伦理道德的评价,“教育”此时的介入便是在国家组织中各职位和民众达到和谐的必需品。
此时“教育”的内容便可以确定:教育是让不同创造欲的民众有着不同的社会责任。事实上,这里把民众进行了分层次,这里的分层次不带有任何的优劣感情色彩。原因有两个,一个是人和人的自然属性是不相同的,所以他们的创造欲是不同的,不同创造欲的人应该有着和自己创造欲望相当的社会责任。另一个原因是,现在我们所生活的的社会存在着“国家”。因为社会还没有趋向于完美的没有国家的时代,所以尽管国家这个组织和这个体制有着诸多的问题和缺点,但是我们别无选择的还有进行国家这个形态执行,同理,因为我们还没有进入一个真正的乌托邦式的社会,所以给民众以分层是必要的,而且,这也是走向真正“乌托邦”必须经历的阶段。所以,从民众拥有不同的欲望值角度对民众进行区分,欲望值高的一部分人会通过自己的创造欲的实施来达到实现自我价值的目的。在此,教育的任务是是这部分人在发挥自己欲望值的时候偏向于维护社会的方向,比如说,欲望值高的人他们可以通过组织偷窃抢劫集团来达到自己创造欲的实施,某种角度上讲,这也是实现了自我价值。他们将也可以通过在我们正常伦理道德下的合法活动来达到财富地位的实现,从而来达到自己创造欲的实施。教育的任务在此就是要让这部分人偏向于后者。在他们取得财富地位的时候,他们人有创造欲,这时候他们可以通过组织更大的金融集团等等来继续达到他们创造欲的实施。也可以同过救助帮助其他人的,创造其他人更好的生活来达到他们欲望值的实施。教育在此时的目的仍然是让他们偏向于后者。同理,对于欲望值低的人他们,教育在此的任务是让他们合理的去接受欲望值高的人的帮助。事实上也是在帮助欲望值高的人完成创造欲实施的过程。这样便是一个良性的循环。社会上所有的民众都在做有利于社会更和谐的事情。这里引入一个“成人”与“非成人”的概念。成人就是拥有创造欲等自然属性和拥有上述的教育内容的意识的人。这样的人就是一个真正乌托邦的基本元素。这些人力欲望高的人会去做国家的管理者、知识分子等等。而非成人就是指拥有创造欲等的自然属性却缺乏上述教育内容里的意识的人。换句话说就是社会属性欠缺。这样的人如果创造值比较高可能会做出对于社会很大危害的行为。所以教育的对象主要就是非成人。
对于现实的意义就是,可以有效的控制两极分化的问题。上述部分已经论证完,本文中的教育对象,即非成人。和教育内容即使不同创造值的人拥有合理的社会责任,即自然属性要和社会属性相当。这样创造欲高的成人会将自己拥有的财富转移到创造欲低的成人。同时创造欲高的成人也会将把非成人向成人的改变作为实现创造欲实施的过程之一。这样便形成一个良性的价值循环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