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韵图编纂体例考察*
——以《等韵一得》为例

2018-11-30 02:02曹祝兵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劳氏声母字母

曹祝兵

(阜阳师范学院 文学院, 安徽 阜阳 236041)

《等韵一得》是清代劳乃宣编纂的一部韵图,该书包括序言、目录、正文三部分。序言部分,作者明确了该书的编纂目的与编纂原则。正文内容包括内篇、外篇与补篇:内篇用韵图展示该书语音系统,外篇论述相关语音理论,补篇成书较晚,补述内外篇。

一、《等韵一得》编纂体例

(一)序言部分

《等韵一得》编纂目的明确,编纂原则明晰,作者劳乃宣在序言部分说出了该书的编纂目的和编纂原则。

劳氏编纂《等韵一得》的目的是为了描写“自然之音”。劳氏精通等韵学,对之前等韵著作不满意,想重新编纂一部等韵善本,以实现理想中的等韵学,即“……等韵之学,辨字母之重轻清浊,别韵摄之开合正副,按等寻呼,据音定切,以考人声自然之音是也。”[1]

劳氏在《内篇·序言》中明确提出编纂该书的两条原则,即:“专重人声而不尚考订”和“专主时音而不悖旧法”,劳氏说:“因厘为十谱,各系以说,为内篇;录平昔讨论之语为外篇,以俟知音。专重人声而不尚考订,所以别乎古韵今韵也;专主时音而不悖旧法,所以通乎古韵今韵也。”[1]

(二)内容安排

《等韵一得》体例规范,内容安排精当,分内、外、补篇,内篇用图表展示语音系统,外篇对内篇音系安排进行理论分析,补篇针对内外篇不足进行修补。内容结构安排合理,形成完成体系。

1.内篇内容结构

内篇主要内容为十个图谱:字母谱第一,字母简谱第二,字母分配古母谱第三,韵摄谱第四,韵摄简谱第五,韵摄分配韵部谱第六,母韵合谱第七,四声谱第八,四声分配韵部谱第九,四声清浊举隅谱第十。内篇以三大纲为基础进行组织编纂,劳乃宣说:“凡音之生,发于母,收于韵,分属于四声;‘母也’、‘韵也’、‘四声也’,是为三大纲。”

劳氏在审定声母系统时,根据发音部位、发音方法和清浊等三个原则,将《等韵一得》的五十八声母立体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发音部位以“八音”命名,按照人声发声原理进行排列,即喉音、鼻音、重舌音、轻舌音、重齿音、轻齿音、重唇音、轻唇音;发音方法上,喉音独立,以“戛”“透”“轹”“捺”四类统率喉音之外的五十六个声母;按照清浊,将五十八声母划分为清浊各二十九个,两两相配,一一对应,“部居整饬、脉络分明”。(具体可参看表二)

劳氏在用审定韵母系统时,以五十二摄为基础制作韵摄谱,“以收音部位为‘经’,以发音方法为‘纬’” 。[2](按:实际上是以发音方法和四呼为纬线)劳氏按语音的收音部位将韵母为六大类:喉音一部、喉音二部、喉音三部、鼻音部、舌齿音部、唇音部。此为韵摄谱之经线;劳氏韵摄谱的纬线之一是发音方法,他将语音分为阳声、阴声、下声(后在《补篇》中将“下声”改为“中声”),韵摄六大类,每类各分阴阳,共十二摄,加上喉音一部(此部独有下声部)独为一摄,组成韵母系统的十三摄。十三摄再按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划分,共为五十二摄,即韵母五十二个,这就是《等韵一得》的韵母系统。具体如下表:

表一 韵摄谱

“四声分配韵部谱”将本书的四声对应语音与中古二○六韵相对应,看出其对应关系。

内篇以图谱形式直观展现《等韵一得》的音系直观,这些图谱紧紧围绕汉语语音三要素声、韵、调,构成该书的语音系统,是劳氏语言观点的内核所在。而在展示“时音”的同时,劳氏还将“时音”与《广韵》比较,以期观察古今语音的异同。

2.外篇内容结构

外篇内容包括“字母”、“韵摄”、“四声”、“双声迭韵”、“反切”、“射字”、“读法”、“杂论”等八个部分,劳氏在这些章节中集中阐释了个人的音韵理论。细考外篇的内容,实际只包括四个部分内容,即声、韵、调及声韵调的拼合。

“字母篇”依据语音标准对其之前学者提出的观点如清浊、发音部位名称及其顺序、发音方法等一一评述,对自己提出的语音观点如“戛透轹捺”、“清浊”、“喉、鼻、重舌、轻舌、重齿、轻齿重唇、轻唇”顺序以及五十八声母图谱安排等等一一加以解释。

“韵摄篇”中,劳氏重点阐释了《等韵一得》韵摄定为十三摄的原因、六部分部之理由以及四呼运用的承袭,最后运用发展观点对韵部发展总结,认为十三摄是语音发展的结果,是今日同文之音。

“四声篇”主要讨论入声问题:对入声的标法;前三部与后三部平上去不同而入同;前三部与后三部阳声阴声之入,皆一一相配,而喉一部下声之入独无所配等原因都一一加以解释。

“双声迭韵”、“反切”、“射字”、“读法”诸篇都是解释声音拼合方法的:劳氏在《反切》篇提出的三合、四合、五合法,十分精妙;《射字》、《读法》二篇,是阐释该书拼读方法的,提出语音构成有“七界”的理论。

3.补篇内容结构

《补篇》内容分两大部分:补内篇和补外篇。补内篇分十小节:重订字母谱第一、重订字母清浊谱第二、重订韵摄谱第三、重订韵摄四等谱第四、韵摄相生谱第五、两部同入谱第六、戛透同浊谱第七、韵摄侈敛谱第八、韵摄侈敛四等谱第九、余音谱第十。补外篇分为:字母、韵摄、四声、杂论。

补篇是劳氏晚年所作(成书于1913年,时年七十),随着阅历增长,劳氏对内外篇中的观点略有改变,但考虑到“书乃刊板重印不易,因述此篇以补之。

二、《等韵一得》编纂体例特点

(一)编纂内容严格遵照编纂目的与编纂原则

围绕描写“自然之音”这一目的,劳氏制定“专重人声而不尚考订”、“专主时音而不悖旧法”两条编纂原则。而内容的编纂严格遵照编纂目的与编纂原则而展开。

第一,始终坚持“专重人声”的编纂原则

劳氏在编订《等韵一得》的时候始终坚持“专重人声”这一原则,如:在论及三十六字母时说:“惟三十六母,专以有字之音为主,故清浊皆有字者,则清浊并列……,然以声音求之,溪透彻滂敷清穿皆有浊声,疑泥娘明微来日皆有清声,特无其字耳。如皆并列,则当清浊各二十五母”。[3]劳氏认为传统三十六字母可以囊括一切“有字之音”,然而实际上,人类语音还包括很多“无字之音”,即有音无字现象。为了包括所有的“人声”,劳氏在传统三十六字母的基础上增加二十二字母,将《等韵一得》的声母拟为五十八个,清浊相配。

在将传统十六韵摄厘定为十三韵摄时说:“今定十三摄曰:阿、厄○、餩、埃、额○、敖、欧、昂、鞥、安、恩、谙、厄○音○,其分摄远考宋元,近宗国书,而实本乎人声之自然。其列字则皆用喉音,所以着声音之元也。”[4]

而将“阿”列为第一音,也是为了遵从人类发音的自然之理,劳氏说:“御制序曰:国书以阿字为首,梵音亦谓阿字能括天下之音,其生生之序,出于自然。今以人之始生证之,虽各国各地殊语,至于孩啼,音皆出于阿,则阿字之为诸方音韵之源。”[4]

第二,始终坚持“不尚考订”的编纂原则

“不尚考订”,指的是考察语音不使用“考据法”,而采用“审音法”对古音进行考察。“……今所分十三摄,则今日同文之音也。等韵之学,以审音为主,不尚考据,专重人声”[4]。劳氏在书中多次使用“审音”的手段对前人音韵学著作进行考订:“戈载《词林正韵》曰:‘穿鼻之韵,东冬钟江阳唐庚耕清青蒸登三部是也,其字必从喉间穿鼻而出,作收韵,谓之穿鼻……’按穿鼻即鼻声部,展辅即喉音二部,敛唇即喉音三部,抵腭即舌齿音部,直喉即喉音一部,闭口即唇声部。惟直喉仅列歌麻,而以支微齐专属展辅、以鱼虞专属敛唇,未明伊乌皆直收本字、而喉音二部收声于伊字、喉音三部收声于乌字之理。其次第直喉居后,穿鼻居前,亦未合自然之序。”[4]

第三,始终坚持“专主时音”的编纂原则

劳氏为了达到使“妇人孺子,莫不入耳而能通、矢口而能道”[1]这个目的,始终坚持“专主时音”这一原则,如:疑、泥、娘、明、微、来、日等七个声母,在古代为次浊声母,没有清声母与其相对应。劳氏依据时音认为此七母也应该有相应的清声母,他说:“疑、泥、娘、明、微、来、日七母,皆浊声,无清声。按今俗音如娘母黏字、明母妈字、来母拉字之类皆读清声。虽然无字,实有其音,故所增配专浊之七清母,皆当如俗音所读清声读之。”[3]劳氏所说的俗音当为时音。

劳氏将韵母系统归为十三摄,与古人对上古音的分部及中古的十六摄有较大差别,劳氏所依据的依然是“时音”:“今所分十三摄,今日同文之音也。”[4]

劳氏在《外篇·射字法》中谈到五种射字之法,并说:“以上共五法,皆按音求母、按母求韵、按韵求声,原委分明,等类确切,虽悉用时音,而于古母古韵不相刺谬,与世俗所传诸法不同。”[5]

第四,始终坚持“不悖旧法”的编纂原则

劳氏作为中国传统文人,他不敢也不想完全抛弃传统,因而在编书过程中经常遵循旧法,他的“创新”是建立在“旧法”的基础之上的,“……而考之古法,仍复不差黍离。”劳氏所编之韵图,深受传统韵图的影响,《内篇》图谱之中,很多地方都能看到“传统”的影子,如劳氏对传统三十六字母十分推崇,“三十六字母传于今者,……音切无不符合,实足以括一切有字之音,后世诸家删之合并之,皆非也”;遵用古人“旧法”,使用四呼名称,“潘次耕《类音》删之,而专用开口、齐齿、合口、撮口为四呼,良是。《华梵字谱》所列四等亦用此名,故今遵用之。”[3]

实际上,无论是谈到字母、韵部、韵摄还是四声,劳氏都无法不遵循“旧法”,其主要原因是因为劳氏接受的是中国古代传统的儒家教育,脑子里的“崇古”思想在“作祟”。尽管当时处于西方思潮传入中国的时代,劳氏也未敢完全抛弃传统,处于尊古和创新的矛盾之中。

(二)内、外、补篇内容浑然一体

内外篇成书时间一致,是一本书的两个部分。正如前所说,内篇以图表形式直观表现劳氏心中的理想音系,外篇以文字形式阐释劳氏的音韵理论,内外篇浑然一体,外篇是内篇的文字说明,内篇是外篇的直观体现。

劳氏内篇有关乎声母的三个图谱,“字母谱”、“字母简谱”、“字母分配古母谱”,外篇中对应的有“字母篇”。我们可以加以对照:

表二 字母谱①

“外篇·字母篇”中论及字母相关理论,对内篇字母三谱加以说明,阐发自己的语音理论。如对内篇“字母谱”发音部位命名及其顺序排列为“喉、鼻、重舌、轻舌、重齿、轻齿、重唇、轻唇”七音,劳氏在“外篇·字母篇”解释说:“三十六母,旧分牙、舌头、舌上、重唇、轻唇、齿头、正齿、喉、半舌、半齿九音。按牙与齿无别,以声考之,见溪群疑等母,实发于鼻。今遵性理精义御案改称鼻音,其舌齿音各二,又有半舌半齿,称谓颇参差。考齿头正齿有轻齿重齿之称,见《李文贞文集》,今从之。……”

对内篇韵图“定为五十八母”,劳氏在“外篇·字母篇”解释说:三十六字母对字音划分只依清浊列有字之音,而以声音求之,实际远远超过三十六字母。他赞同邵康节“于轻齿增比类重齿日字之一音”,但同时认为所增之音犹不止此,“今定第一类曰戛音,第二类曰透音,第三类曰轹音,第四类曰捺音。令各母皆以类相从,则牙音见群为戛、溪为透、疑为捺、而无轹,当依经世以晓匣相从为其轹。……如此,则喉音一清一浊,余七音各四清四浊。于三十六母之外,加原专有清之七浊、原专有浊之七清,及邵氏所增之一清一浊、比类新增之三清三浊,共为五十八母,清浊各二十九。”

对内篇发音方法“戛透轹捺”,劳氏在“外篇·字母篇”描述道:“……鼻舌齿唇诸音,皆与气相遇而成:气之遇于鼻舌齿唇也,作戛击之势而得音者,谓之戛类;作透出之势而得音者,谓之透类;作轹过之势而得音者,谓之轹类;作按捺之势而得音者,谓之捺类。戛稍重、透最重,轹稍轻、捺最轻。”

《等韵一得补篇》对内篇和外篇内容的错漏之处进行修订、补充并解释。如在“补内篇·重订韵摄谱”、“补内篇·重订韵摄四等谱”中,劳氏对其早年的语音观念有所修订,改原《内篇·韵摄谱》中“阴阳下”为“阴阳中”,并改原下声中“伊乌俞”的“俞”为“纡”,收音音部位也由内篇的“喉音一部、喉音二部、喉音三部、鼻音部、舌齿音部、唇音部”变更为“喉音部、轻舌齿音部、轻唇音部、鼻音部、重舌齿音部、重唇音部”;“韵摄侈敛谱”“韵摄侈敛四等谱”对“外篇·杂论”内容进行补充,“十三摄各有侈敛,可分为二十六摄。外篇杂论门中有说此一则甚详而未有谱,今补作韵摄侈敛谱以明之”;“补外篇·杂论”对原外篇内容进一步补充:“外篇论侈敛,原说中以阿厄伊乌俞五字互配,以侈音敛音分作五侈五敛之十音,是开齐合撮皆有侈敛之别也,今再作韵摄侈敛四等谱,以尽其变。”[6]

内篇、外篇、补篇内容互相补充,互为表里,浑然一体。

三、结语

韵图的发展经历“单独图谱”到“图文并茂”的历程。早期韵图《韵镜》、《七音略》,它们“基本上分析研究《切韵》、《广韵》音系的,通过分析这些韵中的反切,把它们绘成图表”。[7]因为这类韵图是分析《切韵》、《广韵》中反切而绘制成图谱,原作《切韵》、《广韵》已在,只需绘图直观展示音系即可。韵图发展到明代时期,作者编纂韵图的目的不再是描写《切韵》、《广韵》音系,而是想描写时音并阐发韵学思想,因而就不能仅仅只列图表,而必须进行相关文字书写,如配合图表的说明、音系的文字描述、韵学理论的阐释,韵图编纂进入“图文并茂”阶段,此阶段著作如明王应电《声韵会通》、袁子让《字学元元》、吴继仕《音声纪元》、吕维祺《音韵日月灯》等,此类著作用图谱展示语音系统,而在卷首或卷尾往往有“凡例”、“述义”等配合图表进行文字解释、阐发韵学思想。

到了清代,又有新发展,“往往集韵书、韵图于一手,如熊士伯之《等切元声》,其主要骨干即为元声全韵及元声韵图两部分,元声全韵为韵书,元声韵图为韵图,而所谓元声者,即指千古与万国咸同之元音也。此外如敕撰《音韵阐微》、龙为霖《本韵一得》等,莫不收韵书、韵图于一编,卷首并益以等韵理论。韵书为其根本,韵图为其纲目,是以不惟读者一编在手,纲举目张,一览无余,而作者更能藉韵书、韵图之互为体用,描述当时之语音状况,以及表达等韵学之原理与方法。”[8]

劳乃宣《等韵一得》是一部“图文并茂”的著作:内篇展示语音系统,此即韵图;外篇描述当时之语音状况,以及表达等韵学之原理,此即韵书;内外篇互为体用。补篇补充纠正内外篇之不足,使之更加完美。通过考察《等韵一得》的编纂情况,我们能够窥探古代韵图的编纂体例及其特点。

[注释]

① 图中○替代有音无字现象。

猜你喜欢
劳氏声母字母
声母韵母
劳氏粘虫的发生危害和防治研究进展
上古汉语*kl-、*kr-类声母的舌齿音演变
声母顺口溜
缓存:从字母B到字母Z
中远海运获2019年《劳氏日报》大奖
声母歌
字母派对
新发蜱传病原体
——劳氏立克次体的研究现状
挪威船级社与德国劳氏船级社正式合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