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育才双语学校 张高峰
在小学数学新课标的指导下,数学开放题已经成为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和创新精神的一种重要手段。本文将结合开放题型的特点,对小学生求异思维的培养展开分析研究,把开放题的练习与教师的教学结合在一起,在完成教师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加大对开放题型的训练,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精神。
要想针对性地扩展学生在开放题型中的思维方式,就必须了解数学开放题型的特点,对症下药。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会把数学开放题与数学探索题目混淆,如“分类讨论”“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等问题属于探索类型题目,其答案基本是固定的,并不属于数学开放题型的范畴。数学开放题的问题条件一般是不完善的,需要解题者自己根据题目需求自行设置相应合理的条件,其答案也是不唯一的,不同的条件设置和不同的解题思路,其结果是不一样的,在解决开放题型时要从多角度来看待问题,甚至有可能创造出一个全新的研究方向,在开放题的教学中,学生是思维的主体,可以充分发挥大脑的想法。
数学问题的解决实际上也是对实际生活中问题解决的映射,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可以有很多种不同的解决方案,数学问题也是如此。在三年级教材中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一课中,老师布置了这样的课后应用练习:某汽车中介从工厂月初买入25辆汽车,月中的时候又买入10辆,月末又买入8辆,问该汽车中介公司本月总计买入多少辆汽车?这样的题目没有限定学生的解题思路,有些学生可能会按部就班,先计算出月中买入后总计的汽车数量,在此基础上再加上月末买入的汽车数量,得到该公司本月累计买入的汽车数量。还有的学生则通过连加的计算方式,把后两次买入的汽车加起来,与最初的汽车数量求和,从而得到最终买入的汽车数量。这样的题目没有限制学生的做题思路,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和自身的能力合理地完成任务,不仅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再有小学数学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张三家距离公园500米,李四家距离公园300米,问张三和李四家相距多少米?”这是典型的开放型题目,倘若张三和李四家都在公园的同一侧,那么张三家和李四家就相距200米,倘若张三家和李四家恰好在公园的两侧,那么张三家和李四家就相距800米。这种类型的开放题型可以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以及结合实际生活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与生活实际情况相接近。
之前我们也提到过,开放题型当中,问题的条件是不完善的,需要解题者自行创建补充合适的条件。当然,条件的选择也不是随意选取的,要根据问题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选取,从而与问题本身结合成为一个严谨的思维整体。在《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一节内容中,为学生布置了这样一个简单的计算问题:18+18等于多少?大部分学生根据课程所学的加法内容很快计算出来结果,接着我问学生:“还有其他的做法吗?”有些机智的学生说:“老师,18+18实际上就是18×2,我借助计算器计算得到结果是36。”还有一名学生说:“老师,可以先计算20+20,得出是40,然后再去掉多余的4就是36了,这样口算也非常简单。”通过这样的互动交流,可以看出学生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上,不管是借用手中的计算器还是利用数字间的关系,都是通过不同角度来解决问题,不仅培养了多方位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潜在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课程要求和内容设计一些让学生参与其中的小活动,使他们在实践教学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比如在讲解《角》这一课程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周围的工具搭一个三角形,然后让学生拿去三角形的一条边,引导学生思考:此时的三角形还是三角形吗?学生自然会说不是,那么紧接着就可以引入角的课程:三角形去掉一条边之后就会变成角,那么角有什么特征呢?让学生直接观察面前所摆放的角的模型,自然会得出角是由两条边和一个顶点组成,通过直观地接触,学生自然对角的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接着为了引出角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不断改变两条边的位置,摆出开口大小各不同的角的模型,又一次直观地得到结论:开口越大角越大。最后帮助学生明白角的分类:以直角为界限,比直角大的是钝角,比直角小的是锐角,让学生保持顶点不变,角的一边也不变,另一边绕着顶点旋转,让学生自己观察角的范围有多少,围绕一周之后,学生自然会明白角从0°可以变化到360°。通过上述类似的课堂活动教学模式,学生自己独立思考摸索课程内容,培养学生的悟性。
开放题型因为其不唯一性,因而需要学生全方位探究,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严密性,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也明确要求教师要注重学生思维方式能力的培养,而开放题型恰恰可以对学生全方位多维度的思维能力进行考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应对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领悟学习的多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