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核心素养的培育

2018-11-30 18:56睢玉珍
教师博览 2018年3期
关键词:义和团史料历史

睢玉珍

(徐州市铜山中学,江苏徐州 221116)

核心素养是学科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综合表现。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集中体现于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更新理念,以人为本,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是核心素养培育的保障。

一、民主平等的教学理念是前提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利用史料,培育学生史料实证素养。例如,学习《义和团运动》时,摘取时人对义和团运动的记载,让学生通过史料辨析和解读,理解历史,解释历史。

(团民)“均自备口粮,毫无滋扰”

——刘以桐《民教相仇都门见闻录》

“拳民出死力为国宣难,入京以来,秋毫无犯。”

——清大臣刚毅的记载

“其党焚杀劫掠,无所不至。”

——劳乃宣的《拳案杂存》

(义和团)“劫掠焚杀,逾土匪。”

——西什库天主教堂樊国果的记载

同是反映义和团运动的一手资料,记载各不相同。差异何在?为何会有如此差异?这就需要引导学生查证史料、辨析史料、选择史料、运用史料。材料1刘以桐站在农民领袖的角度评价义和团运动。材料2是刚毅作为清政府的大员奉命考察义和团运动后讲的,他认为义和团可以用来对付外人。同时他还把招抚义和团作为自己捞取政治权力的资本。材料3则是当时在任的一个地方知县眼中的义和团。基于维护地方稳定的目的,他眼中义和团就是“聚众匪徒”,理应严惩不贷。材料4中西什库教堂是北京城内最著名的教堂,自然成为义和团的眼中钉,樊国果对教民的态度自然可以理解了。

如此选择材料,目的就在于创造认知冲突,培养多元思维路径。让学生在材料查证中实现辨析,在小组探究中学会选择,在问题解决中有效运用。而要顺利实现这些,必须树立民主平等的教学理念,创设积极宽松的学习氛围和环境,引领和指导学生在学组探究中积极讨论,在课堂交流中自由发言。

二、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是关键

教学不仅传授知识,更要教给学生“社会的、智慧的、道德的价值”。历史学习是知识获取、价值判断、认知形成的综合过程,必须发现问题,批判质疑。寻求实证,得出结论。重新解释,形成认知。

人民版必修三关于“活字印刷技术”的表述:“宋代平民毕昇创造了活字印刷技术,实现了印刷史上的一大革命。用胶泥制作的活字排印,节省了雕版的费用,提高了印刷效率,以经济、方便的形式推进了文化的传播。”

分析:按照这样的描述,学生必然会形成这样的一种思维定式:雕版印刷是印刷术的起始阶段,所以有很多的不足;毕昇的活字印刷术弥补了雕版印刷术的不足,所以能被称为印刷史上的革命;活字印刷术在当时应该广为传播。

事实如此吗?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帮助和启发学生质疑:

设计:

据刘亚楠、许燕等人的统计,至2010年时全球已有15个国家进行了400 多项有关TMT的研究,多数研究证实了其基本假设。[4] 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涉及范围的不断扩大,也出现了很多对TMT不利的证据,引发了大量的争论和质疑,继而延伸出了许多新的研究热点。 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些研究中的绝大多数都是在西方文化背景中进行的,国内相关研究仍然非常缺乏,由于死亡觉知具有明显的文化约束性,探索中国人独特的恐惧管理机制,将是国内研究者努力的方向。

(1)大胆质疑

中国的雕版印刷术真的同活字印刷有这么大的差距吗?为什么现存的书版遗存绝大多数是雕版印刷的呢?活字印刷在当时是否马上推广了呢?我们为什么现在很少看到其书版的遗存呢?

(2)形成解释

我国的雕版印刷术已经非常成熟,有印刷史上的“活化石”之称,正因为如此,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汉学家卡特认为“雕版印刷术,诚可谓最重要之发明”。

而活字印刷术由于技术、制度等种种原因在当时流传并不广。任何一种先进的发明必须经历一个适应的过程。

(3)思维拓展

活字印刷在当时的流传情况到底怎样?由哪些因素造成的?你有什么看法?

通过这样的质疑、求证、推理,不盲从、不迷信,从表象中发现问题,回到历史环境中认识史事,合理想象,更好地感悟和理解历史事件,学生历史理解能力会有很大的提高。在此基础上形成科学的历史解释,这也是历史教学的目的所在。层层递进的问题让学生思维逻辑严谨,路径清晰,既有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又有效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互动探究的教学模式是方向

教学模式的实施关键在于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发挥,通过教师的引导与帮助,科学选择课题,在研究的环节中熟练运用所学知识,放飞思维,形成新的知识和认知。

当下,抗战素材的影视作品众多,且大多都是抗日神剧,在博得笑点和趣味的同时,我们总觉得少了些什么。日本军队是否真如电影中表现的一样?我们的抗战真的如此轻松吗?作品能如实反映抗战的史实吗?带着这些疑问,组织学生分组选择课题,自由研究:

1.抗日战争是在什么样的国际背景下爆发的?

2.中日两国国力对比情况。

3.中日在抗日战争中的人力、财物的损失情况。

4.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关系。

每个小组按照所选课题为组员分配任务:资料收集、事件分析与报告撰写等。教师指导学生把抗日战争:一、放到“近代中国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中研究;二、放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大环境中去分析;三、在中日力量的对比中分析;四、在与甲午中日战争联系中分析。通过互动探究,知道抗日战争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中爆发的,不是孤立的事件,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时间最长、牺牲最多、损失惨重、贡献巨大。让学生明确抗日神剧不是历史真貌的反映,一方面要培养学生区分历史与艺术的不同,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另一方面,要在探究中培养思辨力和批判力。让课题研究的过程与结果充分展示于课堂,让学生在互相交流的过程中发现。

四、科学先进的教学手段是保障

信息技术的运用,使教学更具直观性和强大的兼容性,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在讲授秦始皇时,可以直接为学生展现秦始皇的头像,同时设问:

1.他是谁?

2.他在你心目中是一个怎样的人?

历史人物形象地展现在眼前,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当学生通过回忆具有初步印象时,接着展示两段材料:

“秦始皇帝名政,虎口,日角,大目,隆准,长八尺六寸,大七围。” ——《太平御览》

“秦王为人,蜂准,长目,鸷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史记·秦始皇本纪》

一个身高1.98米,矫健魁伟,是相书中典型的帝王之相。一个马鞍鼻,气管炎,鸡胸,刻薄寡恩,简直是个丑八怪。

如何正确理解两段史料叙述的巨大差异?史家对人物外貌的描写往往反映了他对此人的爱憎情感。

设计问题:“你认为历史中的秦始皇是什么模样?用史实加以说明。”这样,学生便在轻松的氛围中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事实之间的差异,提高历史理解能力,学会正确评价历史人物。接着,播放一段视频《秦始皇》,帮助学生理解。

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是一项重要的教育目标,只有从学生实际需求出发,广辟路径,多元并举,方能在历史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培育素养,并以此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义和团史料历史
走马史料赠故里 川渝民间文艺添新篇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史料整理:认识中国武术的一条路径
史料二则
浅论义和团运动的性质
新历史
从《历史三调》谈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三种历史研究法
廊坊义和团运动历史探究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