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芳
(太和县第十一小学,安徽阜阳 236600)
数学概念是数学课程的基本元素,也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学会数学的关键在于明确数学概念。而小学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处于初级起步阶段,这时重点抓住数学概念对学生展开数学教学,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帮助学生打开数学殿堂的大门。在小学阶段重视对学生进行概念教学,引导学生展开概念研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能够深化学生的数学知识理解。
概念研究就是指教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研究模式,引导学生在“研、究、磨”三个层次上展开探究,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从而优化概念教学,以提高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实效性。对学生而言,只要给予足够的时间,记住数学概念的表面定义是非常容易的,但是,若深入分析可发现诸多问题。从表层上看,学生似乎已经充分理解和把握数学知识概念,然而一旦将其应用到实际解题当中则会出现各种问题,如学生很容易将概念混淆,无法将相关概念灵活地运用起来,尤其是当学生做选择题和判断题时,对正确答案拿捏不定,觉得这个答案似乎是正确的,而实际并非如此。以上问题出现的原因,是对概念理解不全面。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若学生只是简单地对概念进行理解,其认识仍停留在浅层理解上,而没有深入透彻把握概念的深层内涵,未能透过现象看本质,那么,学生则无法学好数学。为了给予学生更好的教学引导,让学生走出这一学习误区,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应将教学重点放在概念研究上,为学生设计合理的教学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效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让学生进行自主研究探讨,继而不断拓展和丰富概念表象,更加全面地理解数学概念知识。当然,在展开数学教学时,应避免“填鸭式”教学方法,而对学生循循诱导,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进行数学学习,让学生把握知识探索的主动权,最终促进学生深入理解数学概念的本质。
例如,学习“认识面积”一节时,对于面积与周长等相关概念,学生极易混淆,为避免这类问题的出现,笔者采用多层次引导教学法进行教学研究活动。层次1:先从最直观的面积表象入手,让学生摸一摸黑板的面、课桌的面等,对这些面进行比较,看看两者的大小关系。在直观、形象的感知体验中,学生很快认识和理解到物体平面的大小即是物体的面积。层次2:让学生找一找身边的面。比如,学生找到了书本的一个面、教室的一面墙,或是水瓶的一个平面等,并对这些面进行面积比较。在这过程中,学生可以初步认识到物体面积即是其表面大小。通过这样的多层次教学法进行学习,学生可以在形象而直观的教学活动体验中感知到“物体表面的大小”这一概念的相关内容和知识,通过一步步的诱导学习,学生能够深入把握面积概念的内涵和本质,最终真正理解和掌握面积概念知识。
数学概念往往过于抽象,对小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学习难度,此时教师应该为学生预留充足的学习时间,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分析探讨,尤其是加强对抽象概念的研读和理解,让学生在学习感知中了解概念的生成过程,继而有效突破抽象的束缚,最终更清晰地理解数学概念。
比如,当学生学习“百分数”一节时,理解百分数和分数的差异与联系,是教学的重难点。这一教学内容是非常抽象的。为此,我给学生留足了时间进行课前预习,而后让学生分组进行课堂问题探讨。首先,让学生采用直尺进行绘画,画出一条(米)长的线段,而后使用一幅图进行的物体描述,然后让学生比较分析两者存在的差异性,即分数与百分数的区别。引导学生进行问题研究探讨后,可得出结论:①(米)与的物体书写方式不同;②两者的意义不同。分数将单位“1”按平均分成了若干小份,而百分数则是具体的百分数。从整体上来看,学生能够从浅层上区别出百分数和分数的差别,但在实际运用中却暴露出了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认知不够。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百分数和分数的概念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我采用比较论证的方法让学生举例分析。首先,将课前准备的描述的图形物体以及表示米的线段展示给学生看,而后让学生对所绘的两条线段长度以及图形大小进行观察探讨,判断其长度、大小是否一样。大部分学生认为所绘画的米线段长度与展示的线段长度等同,因为该图形为1米的二分之一,即50cm,这是固定不变的数值(具体长度);但是描述的图形物体则有可能不同,因为此时的是一个分数概念,指将一个整体平均划分为两份,即是其中的一半,而这时所指的“整体”是一个相对的数值,具有多样性,因而此时的不是一个固定标准数(比率)。而后我再对学生进行引导,向学生提问:“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两者中的,是否都可以写成百分数的形式,原因是什么?”学生纷纷回答:“米是一个固定的数值,不可以改写,图形物体的可以写成百分数的形式,即可以写成50%的表达形式……”然后我又继续追问学生:“同学们能否举例说明分数、百分数的表述方式有何不同,其意义差别在哪?”学生回答:“可以采取80%的表述方式进行表达,反之亦可,但是kg不可以采用80%kg表达。”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学生不仅在学习百分数和分数上懂得区别两者的概念,还能了解真正的本质,并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
连续性是数学的基本特点,数学知识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一个简单的数学问题可能牵涉到诸多数学概念知识,它们之间互相迁移,各自交叉影响。因此,在数学解题过程中,若学生对某一概念定义理解不够,则极易产生错误。为此,在对学生进行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基于学生的易错点,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讨学习,继而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比如,当学习“轴对称图形”一节时,学生在三年级已大体理解轴对称以及对称现象,但学习内容只涉及表层,而到四年级上学期才深入学习轴对称图形的相关知识。在对学生进行课堂教学时,我发现,若没有将对称轴概念引进课堂,学生则很难把握轴对称图形的概念知识,更无法深入地理解其本质内涵。鉴于此,我先为学生展示圆形、三角形以及五角星等图形,而后让学生对其进行轴对称图形判断,继而使学生明白折痕直线即是图形的对称轴。之后,我再向学生展示平行四边形,让学生判断是否是轴对称图形。这是个易错点,果然有的学生回答“不是”,有的回答“是”。接下来我让学生动手折一折,看看学生能否快速找到图形的折痕直线,而后再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思考。学生在主动学习交流与合作中,通过动手实践操作明白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也是一种轴对称图形。在易错处引导学生对概念进行深入探讨,能够帮助学生回顾原有的知识体系,从而加深学生对原有概念的理解和对新概念的认识。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数学是一门较为枯燥且抽象难懂的学科,数学概念尤其如此,因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厌倦心理。而小学阶段的学生生理、心理发育尚未成熟,对于抽象性和逻辑性均比较强的数学课程而言,其学习难度较一般学科的难度大。为了帮助学生走出数学学习困境,让学生能够更全面地把握和理解数学概念,应重点对学生进行概念教学。抓住关键点,从抽象处入手,基于易错点引导学生进行概念探讨,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进而为下一步数学知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最终全面促进学生的数学能力提升。
[1]许中丽.提升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有效性策略的研究综述[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5,(03).
[2]胡涔.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思考[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5,(05).
[3]许中丽.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策略研究[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