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宜春市教育局教研室 邬晓玲
与竞赛课类的优质课评比或教研员的听课调研不同,学校或学校学科教研组组织开展的公开课研讨课活动,一般称之为“观课议课”,而不是“听课评课”。
观课议课主要适用于日常的校本教研,是教师认识课堂教学规律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途径之一,平等的教师是其中的主体和主角。笔者在工作中发现,很多学校的观课议课不同程度地存在这些问题:或是活动无主题,研究无目的;或是观课不深入,议课不专业;或是观课无准备,议课走形式,等等,致使校本教研活动效率不高,效果不理想。
究竟该如何观课议课?该如何避免出现上述问题和不足,切实提高观课议课活动的质量呢?
要认识人和事物,既要看他的作为,了解他的思路,更要考察他的主观动机、价值追求,这样才能够更真切地认识、理解和把握所要观察的对象,正如孔子所说:“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观课时,对教师教学行为观察的核心,是通过观察分析教师的教学路径,即观察分析教师教学行为与学生结果之间的联系,观察分析教师教学行为背后的教育理念和学科追求等。
有一次,在一所学校听一位男教师执教《爬山虎的脚》一课,他讲到“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这段时,在黑板上画了一根爬山虎的藤茎,接着在藤茎的两侧各画了一片叶子,叶尖儿朝上。
看到此,我异常吃惊。可更让我吃惊的是男教师让学生在各自的作业本上画爬山虎的叶,学生无一例外地画了几片叶尖儿朝上的叶子。
显然,该班师生对段落中的“叶尖儿一顺儿朝下”“不留一点儿缝隙”视而不见,而教师之所以会对此视而不见,是因为他对所执教的课文不熟悉,或根本没读课文。可以确定,这是一位目前还没有爱上语文的语文教师,是一位责任心还不到位的教师!
与这位男教师不同,有不少教师对课文熟悉,教学课件做得很漂亮且与课文的吻合度很高。对这类教师,观课者观察什么?还是观察分析这类教师的教学路径:教师是利用公开课展示自己,还是以此为平台研究和解决教学实践问题,为学生发展服务?
由此可见,学校要通过观课议课活动,从根本上帮助前一类教师提高觉悟和尽快进步,促进后一类教师更快成长更加出色。
在观察教师教的行为和学生学的行为时,不仅要思考授课教师行为背后的教学理念和教育追求,更要思考和判断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否收到了预期的效果,是否让学生得到了真正的发展。判断的原则是以学论教。
此处所说的以学论教,是以学考察教,以学改进教,即强调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和状态作为议课的焦点,以学的方式讨论教的方式,以学的状态讨论教的状态,以学的质量讨论教的质量。
说到学的质量,最需关注却又往往被忽视的,是学生的学习真正发生了没有,或者说学生的“真学”发生了没有。这是教师教学所遵循的标准,也是议课的尺度——只要是好课,必然有真学;只有好课,才有真学。
什么是真学?真学即学生因学习而真的发展了。有的课堂有同桌交流、有小组合作,气氛很是活跃。但一番热闹之后,“真学”真的发生了吗?学生真的发展了吗?一位教师执教《母爱》一课时,设计了一个让学生理解“僵持”的环节,教师先引导学生分别用“僵”和“持”组词,再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得出“僵持的意思就是不动,没有进展,保持原来的状态”的结论。课堂上似乎都是学生在活动,组词、翻阅工具书、将词语解释写在黑板上。但是,学生真的理解了“僵持”的意思吗?在理解词语的过程中熟悉、掌握了真正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了吗?真学发生了吗?答案是肯定的:没有!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醒教师,第二学段理解词语的方法和目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其实,让学生用心朗读课文“老牛立在车前,任凭司机怎么呵斥驱赶,它就是不肯挪动半步。五分钟过去了,十分钟过去了,双方仍然僵持着”和“性急的司机反复按响喇叭,可老牛仍然一动不动”,边读边想象画面,“僵持”的意思就能生动地理解了。同时也自然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连用两个“仍然”,不惜笔墨地写“五分钟过去了,十分钟过去了”看似啰唆的句子。在这个过程中,自主也好、合作也罢,学生的情感、思维都参与其中,学生体验、感悟伴随其中,心智自然生长!
当然,观课议课不是从观课课堂开始的。学校教研组或备课组需要针对教学中的困难和问题,先确定活动主题,让执教者与观课者共同进入主题积极思考,再让观课者带着研究进入课堂观察思考。
总之,以观课议课为手段,利用课堂发展教师,通过发展教师不断提高课堂效益,以促进学生成长、学校发展,是观课议课的价值和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