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一则“家长陪孩子写作业,气到心梗住院”的新闻刷爆了朋友圈,大家茶余饭后笑笑之余,也引发了很多家长的共鸣,不少家长表示“不陪孩子写作业的时候母慈子孝,一陪孩子写作业简直是鸡飞狗跳”,孩子的家庭作业真的那么可怕吗?家长不陪孩子写作业,孩子的成绩就真的会落后吗?
现实中,陪孩子写作业俨然已经变成了一件最令家长头疼的工作,其实,问题的“原罪”并不是家长陪孩子写作业,对于有余力的家长来说,能陪孩子写作业自然最好,因为受年龄限制,孩子的自制力普遍较弱,家长陪着孩子能起到监督和指导的作用,但是,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单靠家长和孩子的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学校的努力。一部分教师过分强调家长的配合,甚至有教师在家长会上称“你自己的孩子,你都不重视,还指望我们重视吗?”虽然现在很多学校都在强调家校合作,但是,教育一直都是教师的天职,家校合作并不等于是让教师把自己的教育责任推卸给家长,让家长配合学校教育也不等于是让家长代替学校教育,家长可以配合教师监督孩子完成作业,但是,不应该为孩子作业的对错负责。在家校合作问题上,真正划清家长和学校的教育责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家长作业”的问题。
——在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成立家委会,目的在于增强家校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成长。从国外的相关实践来看,类似于家委会的相关机构在学校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一些国家,家委会成员可以针对学校的政策、课程、人事等问题提出意见,参与学校管理,让那些有条件和意愿的家长入选,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近日,上海一所小学某班级家委会竞选却在网络上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残酷的竞争、激烈的措辞,大家晒名校学历、海归背景、高管职位,比车、比房、比资源,家委会的竞选俨然异化成了一场家长的“名利秀”,这不仅不利于健康家校合作关系的形成,也从另外一个角度折射出了家长的教育焦虑。对家长而言,理性看待家委会的作用,怀抱积极的心态去参与,也才能让这一平台折射更多的正能量。
——近几年,“人手一机”成了常态,不少商家也看准了这个商机,纷纷想要从中分一杯羹,各种学习类软件也就如雨后春笋一般地出现在学生的视野,不过也有学生反映,学习类软件中夹杂的“小黄文”不少,有的还被贴上了“优秀作文”的标签。还有家长反映,一些学习类软件的游戏成分过多,孩子很容易上瘾、产生依赖,而且内置了很多的充值服务。学习类软件的使用者多是几岁、十几岁的孩子,他们的辨别能力还不够强,哪怕是少量的“污垢”都会对他们的成长产生巨大的影响,也有教育界人士呼吁,应对这一问题给予重视并加强监管,别让成人世界里的利益游戏毁了孩子的未来。
——四川省雅安市天全县某中学家委会成员利用家长委员会劝捐“感恩费”1200元,校方称家长自愿把钱捐给雅安市教育基金会的“奖教助学”活动。此事被媒体曝光后,天全县教育局做出回应称:经初步调查,雅安市教育基金会事前并不知情,媒体在报道中反映的情况基本属实。
一边是学校称家长自愿捐款,另一边是家长们的怨声载道。表面上说是自愿,实际上任谁都明白,这种方式玩的就是心理战术,即“大家都交了,如果你不交,就是在唱反调”。这种变了味的“自愿”,成了学校乱收费的“遮羞布”。再说,这是第二次捐款了。据说上一次捐款后,县教育局纪委就约谈了当事学校的校长,从结果来看并不理想。
更为重要的是,一些地方教育乱收费的问题由来已久。对此,必须实行学校收费“公示制”,强化“问责制”,在着力优化教育存量资源配置的基础上,引导收费从“失范”走向“规范”,才算以儆效尤。
——有人总结家校群中的家长有这么几种类型:一是老师的绝对拥护者,老师一发话,马上回应“您辛苦了”;二是晒娃求关注,每天把孩子完成的作业第一时间发到群里;三是“打酱油的”,别人说“谢谢”,我也就跟一句;四是“潜水”的,没有必要就不说话。
无论哪一种,只要你是学生的家长,就都得整天盯着班级微信群。然而,全天候的无缝交流真的有必要吗?有教育专家表示,家长和老师之间根本不需要如此频繁的交流,这对双方而言都是负担,“真正高效的交流应该是在双方需要的时候”。
——武汉陈先生的儿子小军今年才10岁,因在电梯上乱按电梯按钮而被物业找上门,对此,小军矢口否认,坚称自己没做过这件事,在陈先生循循善诱的引导下,小军终于承认了错误,陈先生顺势提议要儿子手写一份检讨书,对因自己的错误行为而给大家带来的麻烦道歉,哪知小军坚决不肯。思来想去,陈先生觉得自己也有责任,于是和孩子一起写了一份检讨书向大家道歉。
父母有管教孩子的义务,孩子犯了错,父母自然也有责任,和孩子共同承担错误,孩子才能学会负责,以身作则才是最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