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双双 (江苏盐城市滨海县八滩中学)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了数学史教学的重要性,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贯穿数学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和必然规律。而“互联网+”为数学史的渗透,提供了十分便利地条件。实际教学时,教师可以在互联网中搜集相关的知识背景,识别出数学概念的价值所在,展示数学家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理解数学思想的本质,从数学史中获取灵感,解决实际问题。
追溯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可使学生了解数学问题的价值,进而激发其学习积极性。实际教学过程中,高中数学教师可充分运用“互联网+”的背景优势,利用互联网技术给学生有效地渗透数学史,使其清楚地认识到数学家不折不挠的精神,进而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比如,教师在教学“对数函数”时,教师借助于多媒体技术融入了“对数函数”这一数学概念的发展史,展示了苏格兰数学家约翰·纳皮尔发现“对数”的背景。16、17世纪,各行各业的迅猛发展使得数学计算需求量大大提高,对此,纳皮尔仔细研究了阿基米德、鲁道夫、斯蒂菲尔等科学家的研究与作品,之后用了20多年的时间发明了对数。在观看多媒体资料的过程中,学生了解到这一数学概念发展的艰辛历程,以及这一概念发展的价值所在。
通过带领学生追溯数学问题的背景,不仅使得学生认识到数学家探究数学概念的背景与不易,也使得学生体会到了数学家们在探究数学知识的过程中百折不挠的探索精神,进而培养了学生不怕苦不怕累的探究精神,使得学生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数学知识探究的过程中。
数学思想是高中数学阶段常用的解题方法。因此,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结合数学史理解数学思想,可以使其通过分析数学史发展历程,理解相关思想的本质,从而更好地加以运用。而“互联网+”背景下,教师可以运用互联网中大量的史实资源,在教学中予以渗透,并运用便捷地多媒体技术予以展示,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比如,我在教学“圆锥曲线与方程”时,为促进学生全面地理解数形结合这一思想本质,我在互联网上搜集了有关数学结合的发展史实,展示了数形结合思想的发展历程——从数形结合的萌芽开始,到数形结合思想发展成熟,我皆用ppt为学生进行了展示,让其了解到思想的由来和发展,从而理解思想的本质。这样,学生在用数学思想解答相关习题时,准确率就提升了许多。
“互联网+”背景下,教师为学生收集相关数学史的发展历程知识,并运用多媒体为学生进行展示,不仅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认识到数学家在探究数学思想过程中经历的艰辛,也可以使得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数学思想本质。
许多数学概念的由来都源自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解决。为进一步促使学生了解数学史实,数学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情境,让学生运用数学概念,进一步地体悟数学史中这一概念的产生,以及对实际问题的解决。
比如,教师在课堂中谈到了数学史上著名的哥尼斯堡七桥问题,鼓励学生思考:是否可以不重复、不遗漏地一次走完七座桥,最终回到起点?为促进学生进行思考和了解数学史,我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了哥尼斯堡七桥问题的图片,并鼓励学生在室内模拟哥尼斯堡七桥问题,在模拟出的情境中思考这一问题。在不断地尝试后,学生发现这其实是图论的问题,却解答不出。在了解这一数学史的基础上,我又为学生引入了其他较为简单地图论问题,学生结合情境中的尝试探究,很快地解答出来了。
许多概念的发展在数学史中都有据可查。因此,教师可以结合数学史中一些典型的案例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固定的情境模式下进行思考和探究,从而能够掌握相关概念,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总的来说,数学史的渗透教学已成为数学教学的必要内容,是保证学生全方位理解数学概念的重要措施。而基于“互联网+”背景下数学史的渗透,不仅可以收集大量地数学史实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也可以更加直观的形式展示数学史,使得学生能够全面、深入地了解数学史,把握数学本质思想,捕捉灵感,从而高效地解答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