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阜宁县益林镇益北小学 邱金柱
数学在生活当中实用价值非常强,数学学习内容跟其他学科相比更加富有挑战性。在数学当中应用题的解析能够把生活实际问题抽象成为数学模型,让学生们在进行应用题解答的过程中,把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中,考验了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掌握水平。教师在教学中要利用有效的教学,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发展特点,让学生掌握应用题解题技巧,形成数学知识构架,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在数学应用题讲解过程中,大部分教师都会主要采取两种教学模式,有的教师习惯于使用先讲例题再进行训练的教学形式,有的教师则喜欢使用先做训练再进行例题讲解的教学形式,不同的教学形式都存在不同的教学问题。首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在课堂上都出现了类型化的教学现象,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题的类型大部分都是千篇一律的,题目呈现出来的形式比较单一,缺少了灵活性和开放性,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想结构被逐渐封闭,没有给学生提供创新的机会,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当中,教师过于重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忽视了问题实际意义和设计概念的教学,导致学生只单纯地理解了这道题怎么做,不能针对这种类型题目的解答技巧进行有效的总结和分析,对于数学知识掌握不够彻底。还有一部分教师把应用题目单纯地当成为数学题目进行处理,没有跟生活实践相结合,导致学生的学习脱离了生活实际,被动地接受数学知识,学生不能准确地理解数学题目的含义。以上这些问题的存在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让原本就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更加乏味,无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想要正确解答应用题目,首先就需要正确地解读题目,理解题目给出的各种条件,并进行正确的应用。小学数学应用题目给出的条件相对来说比较直接,可以说想要正确解答数学应用题目的第一步,关键就在于小学生是否能够准确地把握住应用题目的内容。数学教师要知道小学生如何能够正确地解读数学应用题。小学生在一开始接触应用题之前,由于缺少丰富的生活经验,认识的字也不是很多,因此对于题目的解读和理解有一定的难度。首先教师可以先自己领读题目,再让学生自己阅读和理解,引导学生可以一边阅读一边思考,把题目给出的各种条件自己联系起来。在题目当中如果涉及了不理解或者是理解起来比较含糊的词语,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地掌握这些字词的含义,并把这些字词掌握成为自己的语言。例如说在题目当中涉及容易产生混淆的形容词“降低了”和“降低到”,这两个词只差一个字却有天壤之别。在解释这一类比较容易混淆的词语时,教师要先给学生们解释,然后进行举例说明,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区分出这些词语的含义。只有学生掌握了最基本的读题技巧,才能够整理出题目当中包含的有用信息,并把条件关系划分明确。
在小学数学学习课堂上教师提问学生:“在知道两个部分数的前提之下,能求出什么?”“在知道总数和一个部分数的情况下,能求出什么?”面对以上不同的问题,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很快得出准确的答案。但是在学习应用题目时,通常情况下应用题目给出的条件都是这样的:“小猴子有130根香蕉,它拥有的桃子数量比香蕉少20个,小猴子有多少桃子?”这样的题目需要学生们综合两个不同的条件进行回答,大部分学生都会陷入思考当中,思考时间太长,教师可能会放弃题目主动给出答案。在这一道题目当中小猴子的桃子数量比香蕉要少20个,也就是说香蕉数量多出了20个,只有通过这样的条件转换,能够掌握有效的题目条件,题目就变得不再困难了。应用题目的学习并不是通过简单的思考就能够理解的,需要通过分析题目的条件,换成另一种角度进行分析,也许能够简化题目条件。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因此小学数学想要提升应用题目教学质量,需要让学生对于应用题目学习首先产生学习兴趣,自然而然地就会对应用题目学习产生学习积极性。单纯地从题目的字面意思进行理解,可能会感觉到应用题目的抽象性,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出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思维环境。教师要针对性地选择数学学习素材,首先数学素材的选择必须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要跟学生的生活实践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更加方便地理解,有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模式的形式,把理论知识和生活实践相结合,打破纯文字的教学形式,让学生能够为后期的数学学习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为了能够培养小学生掌握更多的数学应用题目解题技巧,教师要重点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应用多种有效的教学策略,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
【参考文献】
[1]潘晓霞.小学数学分数百分数应用题解题技巧分析[J].新课程导学,2017(15):87.
[2]田海英.浅谈小学数学中的应用题教学策略[J].学周刊,2016(04):70-71.
[3]俞幼飞.关于小学数学应用题的解题技巧分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5(1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