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淮安市渔沟中学 孙美玉
一直以来,教材都是教育实施的核心基点,围绕教材开展教学设计、透析教材内容并提炼其中的知识,以教材作为主要参考书引导学生学习,是大多数教师的基本理念。然而,新课改提出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改革要求,这一意见颠覆了很多教师对教学的认识,如何真正实现“用教材教”,发掘教材的全部潜力,借此提高教学质量?严格来说,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梳理围绕教学开展教学的优缺点,了解教材的利与弊,进而取长补短,既让教材成为教学实施的主线,又能脱离教材,于生活中汲取更多知识元素,使其与教材形成互补,构建起系统的教育框架。本文立足高中数学教学实践,对如何“用教材教”进行了探究与思考。
马克思曾说,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相对于传统的“教教材”,“用教材教”也不可避免地有其特定的优势与不足。
其中,“用教材教”的优势在于,一是为教学的实施与开展勾勒出了一条清晰的核心主线,这条主线代表了数学理论发展的基本规律,阐述了学习需要由浅至深循环渐进的客观事实。二是从数学史、数学概念、定义等方面为学生学习提供了重要参考,使学生有一个明确的学习方向和学习目标。三是用教材教改变了传统“教材权威”的教学理念,教师需以教材为基点,通过联系生活实践,构建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以实现教育效益的最大化。
然而,用教材教也有其必然的局限性。严格来说,知识不是独立的,而是一个发散的网络状体系,知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表明了教材并非是学生学习的唯一参照物,它既来源于教材,同时也发生于生活。因此,用教材教,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更多渠道。此外,升学考试的主要内容是以教材为底本的,考验的是“学生从教材中获取了哪些知识”,因而,用教材教也带有明显的应试思想,这无疑加大了学生“只看重教材”的思想认识。
针对“用教材教”存在的利与弊,教师在组织教学时需着眼于教材,而立足于生活,注重引导学生于生活中开发更多获取知识的渠道,与教材相互配合,懂得从生活与教材的两个端口同时发现和提出问题,从而真正实现“用教材教”。在实践中,“用教材教”需要教师与学生同时面向教材,继而分别进行相关设计,最后在课堂上共同完成新知渗透。
以“一元二次不等式”一课教学为例。
教材分析:教材中详细给出了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定义,同时也明确指出:由一元二次方程和二次函数的关系引申到一元二次不等式与二次函数的关系,学生可从解一元二次方程入手来掌握图像法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方法。
结合教材内容的设定,笔者在教学该课时对学习内容进行了拓展,为学生布置了课前探究任务。
任务1:回顾不等关系的成立条件,于生活中提取与不等式相关的实例。
任务2:从形式、内容等方面用文字描述一元二次方程与二次函数之间的关系。
任务3:结合教材内容,尝试用文字描述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概念,进而在生活中提取与其相关的实例。
任务4:结合上述三个探究任务的结果,尝试着归纳出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在为学生布置探究任务的基础上,笔者也结合教材中关于本课的内容描述,于课前设计了课程资源,包括二次函数图像的详细画法、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步骤,以及与一元二次不等式有关的生活实例,将它们制作成多媒体课件,用于课堂上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而在课堂教学中,笔者首先由复习不等关系和一元二次方程引入,通过提问呈现两个探究主题:一是不等关系的成立条件;二是一元二次方程和二次函数关系。其次,在讲授新课环节,笔者向学生们展示画二次函数步骤和方法的课件,继而再次导入探究任务:针对这一不等式,如何求解?
在问题情境下,笔者首先让学生们交流课前预习的心得,梳理出学生由课前探究而得到的关于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的相关描述;进而让学生展示与不等关系成立条件、一元二次不等式相关的生活实例,同时笔者利用课间展示自己提取的实例,与学生的探究成果进行印证;最后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画出二次函数图形,结合教材内容,通过梳理一元二次方程与二次函数的关系,引申到一元二次不等式与二次函数的关系,最后归纳出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正确解法。
如此,通过以教材为核心拓展教材内容、引申重难点知识,引导学生于课前自主探究、课堂合作探究,摆脱了“教教材”的局限,真正实现了“用教材教”,从而最大限度发挥了教材的教育功能,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教育发展的过程中,教材是不可替代的核心资源,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参考书。然而,教材虽然重要,但并非是唯一的,围绕教材设定系统的知识框架,填充必要的课程资源,架构起以教材为核心的连接学生学习的桥梁,是广大一线教师在当前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同时也是扩充教育理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