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蔓 王 坤
“全球化时代的‘道德人’培养——教师情感表达与师生关系构建”项目以人在学校教育中的情感健康、良善发展及其道德品质涵养为旨趣,关注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奠基其素质底色的情感人文素质的提升,以教师的情感表达为切入口,与教育管理者、教师坦诚相待、互助协作、积极作为,倾力于在最真实的学校教育情境中,改善和提升情感教育与道德教育的育人效用与质量,力图走出一条既可以在微观的师生情感交往中悉心体察与改进人的情绪情感状态,又能够通达个体与学校情感文明实现与发展的扎扎实实、切身有效的学校德育改进的道路。
情感是人的发展的生命本体之基膜,维持人的发展的那些具有内质性的条件,包括情感定势、价值倾向、人格品性、行为习性等,无不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与外界不断情感交互、应答积累的特殊的情感质料与形式。人在发展过程中,正向、积极的情绪情感状态持存不仅是有意义学习的基础条件,也在人的健康习性养成、道德价值观内化以及人格涵养等各个方面发挥着弥散性的效用。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开始,我们就呼吁关注学校教育中情感教育缺失的问题。但三十几年来,片面化的应试教育模式忽视、戕害人的情感发展的问题屡抑不止。这使得一些学生在知性能力获得发展的同时,情感体验经历及能力严重不足,过度的学习压力导致个体积压的负性情绪得不到调适,正面的情感经验缺失,影响其价值观,乃至人格的健全发展。尤其是伴随着城乡变迁快速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一段时期以来媒体资讯芜杂、大众文化娱乐至上、多元价值观冲突等,使得应试教育积弊日深,这些演化、加剧着学校教育中人的负性情绪情感问题。在一些学校,师生关系被赤裸裸的利益关系替代,出现师生关系冷漠,甚至对峙、恶化的问题,校园欺凌等恶性生命事件增多。与此同时,教师的从教光荣感、幸福感降低,缺乏持续性的从教动力。
人得以健全发展的目标考验着教师对个体在学习、交往过程中,内在情绪情感状态的觉察、诊断与调适的能力。而这种外显出来的情感能力根源于积极、正向的情绪状态和情感品种持存,以及由此积淀而成的教师情感人文素质的不断凸显与提升。我们寄希望于、也呼唤更多有情感人文素质的教师,愿意在真实的教育现场去应答那些由于情感教育的缺失所产生的人的发展不平衡,情感能力和情感素质缺失等应试教育的积弊。早在1994年,我曾因应情感教育需要的教师情感品质问题,呼吁关注教师的情感人文素质,并尝试对教师专业素质构成中的情感人文素质进行初步研究。二十几年来,我们一边扎根学校做实验,在教育现场观察、体验,寻找人的道德发展所需要的情感交往形式、层次与内容,探寻有益于人积淀稳定情感品质的有效情感教育模式。与此同时,我们也在学习哲学、伦理学、美学、人类学、现象学的理论,积累、丰富从实践一线获得的思想资源,扩展和深化着我们对教师情感人文素质、良好的师生关系、整全的育人质量的感受与理解。
及至2014年末,我们有机会受到香港田家炳基金会资助,通过项目实施与开展,立足幼儿园、小学和初中三个学段的儿童与青少年的情感与身心发展特点,在学校教育生活的整全视域中,从课堂教学和日常教育生活两大教育情境展开行动研究。我们希望扎根更加广泛和精细的教育现场,关注、体察、探索教师情感人文素质的意涵、提升路径与方法。
教师的情感表达是教师情感能力的一种表现,它涵盖了教师对学生情绪情感的察觉、识别、应对、调适的能力,也体现为识别、调控自身情绪情感的能力。它是教师内隐的知识积累、人文素养、价值倾向、人格品性的外化,也是当下个人情绪情感修为的重要表征,集中透射了教师的情感人文素养。
经过长期考察验证我们认为,在师生互动中,适恰、妥帖的情感表达既有益于建构良好的情感氛围和师生关系,更有益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积累积极、正向的情绪情感,并持存、发展成为一种优质的情感品质。所以,这种师生交往中的情感互动可以被视为在课堂以及学校日常交往中,发挥育情、育德、育人功能的效应器。在项目开展中,我们希望突破以往较多使用归纳总结和形上思辨的研究方法,从师生互动过程中教师外显出来的种种应对、处理方式切入,以此为研究线索,探索究竟什么样的教师情感表达、教师如何表达才能够比较整全性地发挥情感育人效用。
具体而言,我们可以通过对教师的表情、眼神、肢体动作、话语与文字的感悟、记录与分析等,来捕捉教师情感表达的内容与特征,从中体悟每一位教师背后各具特色的成长历史、价值倾向与情感应答方式及其机制,为积极而有意义的教师改变打开理解和援助的大门。当然,我们希望的教师情感表达的改观绝不止于技术训练,而是力求依托鲜活、生动的职场交往经历,在体验教师最本真的生命状态中,研究者与教师沟通交流、尊重体谅,增进相互理解,丰厚各自的人文理解能力,探寻能直抵心灵深处、有助于心灵成长的艺术化的教师情感表达。
这一项目是多年来我们已经积累的情感教育研究的接续,也是对原有基础研究在学校现场的应用。它也出于我们对学校中存在的师生关系疏远、紧张、冷漠、恶化等问题的担忧:没有良好的师生交往状态,师生间不能相互信任、坦诚相待、乃至彼此依恋,学习者就无法进入自然、惬意、身心投入的学习状态,也难以发生真正有意义的学习。与此同时,这也是个体学习压抑、紧张、焦虑、提不起学习兴趣的问题来源。美国学者诺丁斯的关怀伦理,倡导在师生交往中反复考察、调整双方的关怀方式,通过实践反思和确认彼此的关怀关系。因此,我们的工作并不局限于对教师单向度关怀能力、关怀品质的训练,而是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观察、体悟关系双方的情感交往状态;并对其作出回应性诊断,关注关系双方对关怀情感的确证与回应。
我们相信只要教师站在援助他者的立场,训练关心敏感性,在职场生活中适恰地表达,并反复求证关心的方式是否适恰,环境中的关心文化就能慢慢构建起来。学生也能从中学会关心,使师生交往、同伴交往、家校交往等,持续处在一种有益于个体学习和生命成长的积极、惬意的关系状态中。
项目开展前,我们实地走访、考察了多所学校,经过认真遴选、商议,确定北京中学和南通田家炳中学为项目实施的种子校。我们希望通过在两所种子校中定期进行较为系统的、有针对性的观察、体验、对话交流、合作探讨等工作,就提升教师情感人文素质和构建良好师生关系,发掘、提炼形成切实有效的行动理论。
北京中学的学校文化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正如其校训“世界因我而美好”所指,充分尊重、信任学生,给予学生充分、自由成长的空间,教师们在学校也都能自在发展,乐在其中。南通田家炳中学历来重视诚信文化建设,学校的仪式教育、诚信教育获得了较广泛的社会和家长认同。这种由学校关爱文化、友善文化熏陶而建构起的校园“情感场”,为师生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营造了良好的德育生态环境。
在活动开展过程中,我们具体运用了观评课、生命叙事工作坊、观影研讨活动、专门问题的集中研讨、专家讲座等方式。大学教师、学者、博士后、研究生们深入中小学幼儿园与教师们交朋友,既长期驻校参与学校工作,也定期深入学校与老师们互动交流。同时,我们通过多种信息媒介和渠道,交流分析教师面临的自我情感困惑和情感教育问题。与此同时,我们邀请许多具有丰富育人经验和心得体会的一线教师走上大学讲坛,举办午间人文讲座,与更多大学老师、研究生一起,透过具体真实的育人工作,探索情感性德育、生命教育的奥秘。我们通过影像、音频和文字,记录这些深入教育一线观察、诊断、对话、交往的过程。研究者和老师们一起多次观看、回味、探讨,不断从中磨砺出的教育案例、教育对话和教育思考,正是情感教育研究和教师情感人文素养提升的宝贵资源。
我们将其利用起来,再次诠释。目前,我们组织编写的三卷手册即将问世,它们分别面向初中教师、小学教师、幼儿教师。手册以教师情感人文素质具体表现出的情感能力,即:情感识别、情感表达、情感调适为阐述线索,并进一步细化其对象、内容和方式。在不同的教育情境中,比如,课堂教学、同伴交往、家校合作、网络交往等,结合我们在行动研究过程中交流、梳理、记录的典型案例,阐述有利于增进教师情感教育理解能力和情感素养的理论内容、思想与行动方法。与此同时,每卷手册根据该学龄段教师工作的具体特点,设专章提出情感人文素质提升的行动建议。
我们尤为关注在课堂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彰显,及其包裹的知识学习、价值观教育、道德教育的整全性育人价值。为此,我们将课堂教学作为项目开展的一个重要场域,倾注大量精力扎根在种子校及课堂,研究教师如何处理教材、与学生的交往及对话,考察、体悟教师的情感能力及背后所包蕴的情感人文素养,据此研制“情感—交往”型课堂观察指南。指南旨在引导执教者与观课者体悟教师的情感人文素养是如何影响到师生关系,并进而影响一个个具体个体的学习质量、教学质量、教育质量的。现在,我们已积累了各学段、各学科的几十节课例和教师工作坊实景,试图用现象学等人文体验研究的方法,提炼、整理指向课堂教学中教师人文情感素养提升的路径与方法。①此段主要内容摘自朱小蔓教授在2017年10月27日举行的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生命教育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上所作主题报告“缠缠绕绕相表里,寻寻觅觅至如今——情感教育与生命教育之探寻”。
“情感—交往”型课堂观察指南包含情感交往的行为表现和价值体验两大指标体系。其中,行为表现指标体系分别从教师和学生两类主体视角出发,依据教师教学、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往、学生学习、学生与学生的情感交往4个一级观察维度,递进至13个二级观察维度,分26个行为指标,阐释适恰的情感交往行为意涵。价值体验指标用以帮助教师和观课者反观或体验课堂的整体育人质量,在完整教与学关系的达成、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和课程育人的实现3个一级观察维度下设置了九个指标。
观察指南的使用并非要为教师的教学行为和课堂教学质量寻找另一套评价标准,而是希望通过指南的使用,能够引起教师对课堂教学中缄默的情感教育机制的觉知。我们希望教师在学习、使用指南和依据指南体悟反观课堂的过程中,敏感于师生的情感交往行为,并进行可操作性的训练和改善,进而形成统整认知发展和情感发展的整全的育情、育德、育人感受与理解。
目前,项目研究的重点是在与教师合作、理解教育过程中,促使师生、生生、家校合作关系对于孩子的成长在道德信任方面,留下并积累具有正面情感记忆的、积极的学习经验;提炼教师需要形成的认知思维结构,并与他们的现场职业感受相匹配、相联结。这是思维、情感、行为同时缓慢变化的过程,而不是专家从外部输入的知识,必须是当事者个人直接地刺激、作用于个体全部身心生命的复杂、综合性的、整体的影响过程。
手册、指南与课例的编写与使用本身是一个研究者和教师情感人文素质不断被激活、展现与提升的过程。我们希望这些从真实的教育现场,从思维与情感碰撞、激荡中产生的研究产品能对更多的教师有帮助,有益于更广泛区域内具有不同文化特征的育德和育人质量的改善。为此,项目组并不局限于田家炳学校系统,组织了多次有许多非田家炳学校自愿加入的全国性课堂展示活动和教师培训活动。从中,不仅我们学习、积累了行之有效的教师培训内容、方式、经验,比如专业的现象学写作培训,极大完善和丰富了研究成果;许多学校管理者、教师也认同我们的思考,深受感触,愿意与我们一道,坚定地在提升教师情感人文素质,涵情育德、以德育人的道路上走下去。
我们深知学校德育改善和整体性育人质量提升的艰难程度,这是一个从播撒种子开始,静静发芽、慢慢等待、感悟成长的过程。尤其是项目致力于教师情感人文素质提升和良好师生关系构建的价值旨趣,因人的性情、禀赋的复杂性和社会关联的复杂性等因素,难以把握个体真正的内在状态,会遭遇各种困难。因此,项目未来的工作将会更加注重这些影响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的难以剥离的复杂因素,并对其进行体察与描述;关注负性、消极情绪情感的道德教育价值,在更加逼近真实的情境中体认教师,描绘、研制能够推广的、可测度的情感教育评价指标体系。
未来的道路依然艰辛,但我们相信,只要每一位教师和我们一起在内心播种一颗种子,相信在人的发展中除了认知之维,还存在着同样迷人的情感之维,而且它是更为根本的。虽然她对我们来说至今充满奥秘,时而让我们困顿,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她的探究热望。因为探究她本身就是一个情感人文素养不断提升、扩充、充盈的美妙历程。当我们越来越接近这些生命成长最真实的奥秘时,个体与环境自然会产生彼此相互信任、尊重、依恋的关系,形成情感与理智和谐一致发展的美丽状态,通达我们期望的情感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