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伟 王成良 邵泽斌
“厚德载物,自强不息”是我国传统德育文化追求的至善境界,田家炳先生的人生叙事正是对这一至善境界的最好印证与彰显。南京师范大学田家炳教育书院在田家炳基金会的资助下,从2014年起就与常州市田家炳高级中学、常州市田家炳初级中学和南京市田家炳高级中学结成学校发展伙伴,致力于以田家炳道德教育思想与德育精神为主要课程资源的研究开发,并在学校的多种教育教学活动中加以渗透和发挥影响。近四年来,项目组秉承“立德树人”的根本指导思想,以培养有道德、有情怀、有担当的现代公民为价值目标,以田家炳先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与道德人格为重要的德育课程资源,通过文化浸润、青春励志、践行体验等方式实施有效的学校德育。
田家炳先生被喻为“百校之父”,这不仅喻示着田家炳先生捐资办学的义善之举,更重要的是以田家炳命名的学校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文化内容。例如,常州市田家炳高级中学通过校本德育研究与课程建设,对以田家炳道德人格与道德精神为核心的田家炳德育文化作了很好的阐释。其教人“明常理、立常德、做常人”的朴实文化,涵养人们“学会判断、学会关心、学会生活、学会体验、学会欣赏”的价值追求。这种德育以及文化有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这种德育文化是田家炳人生经历中积淀起来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不仅凝聚了五千年的中华民族精神,也体现了东西方文化交融的成果和结晶。不仅仅是田家炳先生本人的人格写照,也是一代代田中人生命价值的追求。
从德育内容建构的角度看,田家炳德育文化首先包括人生观的教育,强调个人追求应体现一种为民族、国家、大众奉献的整体精神,应以民族、国家、大众的利益为依归。义利观强调重义轻利,坚持要尽可能对社会、公众有利的原则,坚持见利思义的经营之道,重义轻利的奉献精神。道德观强调德育是人才培养的关键,主张“五育并重,德育为首”。实业观坚持“诚信为本”的经营原则。家教观坚持以身作则,己立立人;自奉俭约,勤俭持家;公正无私,绝不偏爱;培育“完全人格”,遗子以德。
其次为家国情怀教育,包括爱国情感、国际视野、勤劳节俭、自强不息、己立立人、理智诚信、团结友善等优秀品质。家国情怀是田家炳先生的重要人格特征之一,也是他身上所具有的高度的国家情感意识与民族忧患意识的表现。田家炳先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实业救国、舍家为国。他通过发展瓷土产业和皮革事业来服务社会,致富家乡,践行自己的道德信念,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田家炳先生的爱国情感具有一定的超越性和国际视野,在事业上出现困难之时,他放眼东南亚,到越南、印度尼西亚、日本等国拓展国际市场,服务当地,报效社会,打造了一个世界优秀公民的典型。这些义举不仅体现了道德之善的普遍意义,也弘扬了中华民族崇德厚生、自强不息的优秀道德文化。
如何将田家炳先生的崇高人格与道德精神转化为现实可操作的德育文化课程,是项目组一直在探索与研究的课题。田家炳德育文化是依托独具特色的校本文化资源,创建积极向上的文化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引导学生坚持应有的文化立场,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养成良好德行的一种德育生态。从教育理念上看:是以“守望纯洁情怀的文化操守、涵育典雅气质的文化内涵、催生学习智慧的文化养成”的育人观为指导,充分利用独具特色的校本文化资源,选择富有人文情怀的素材,对教育对象进行文化浸润,让学生成为既浸润文化传统又具备时代视野的优秀公民,进而提高德育的实效性。从教育策略上看:施教者要与学生在文化场域经常性的良性互动和实践体验中实现道德品质的主动建构。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形成了实施田家炳文化德育的独特路径和育人机制:制度激励—环境浸润—活动体验—学科融合—校本完善—校外延伸。
田家炳德育文化以经典德育活动为载体,以主题性校园文化节活动为形式,以常规活动为主线,以专项活动为烘托,引导学生在缤纷的校园文化活动中体验文化德育。
常规活动以田中学生一日常规为主线,阳光跑操,意气风发、内容激昂、号声嘹亮,实现了习俗性德育从量变向质变的飞跃。如果道德教育未能通过学生自身的积极思维与情感体验使之内化,他们对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认识和操作仅停留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层面上,则难以养成其自律品质。因为他律必定是有时空限制的,当学生处在失去外部道德规范制约的环境中,不少人就有可能出现不道德的言行。通过常规活动,要求受教育者生活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遵从社会生活规范,养成社会的归属心理和认同心理,习得与社会群体相同的价值取向。习俗型德育对于学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将道德内化, 养成良好的学校生活习惯以及礼仪具有明显的作用。习俗型德育要求学校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环境,校园人文环境作为学生生活的主要场域具有物质性,物质形态是它显性的一面,同时又有其隐性的一面,是学校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是学校文化的张力所在,它能作用于学校每一位学生,使之与人际关系、群体意识形态相适配。相对于器物文化和制度文化,精神文化是更为内在的文化形态,具有陶冶功能、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教育功能和规范功能。
专项经典活动通过公民教育实践活动来培养优秀公民。每周国旗下讲话展现田中学子的爱国情怀,校园文化节尽显文化缤纷的魅力人生,德育处的义工联活动、节水护水行动、爱心义卖活动等彰显了社会责任教育,成功地寓文化于德育之中。各个年级既有各自独立主题,又形成可持续发展体系,使之规范、可操作,并不断赋予其时代内涵。例如,高一年级以入学教育为突破口,主要开展养成教育(包括行为习惯、学习习惯),以设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展评活动等为抓手开展励志教育;高二年级继续巩固养成教育成果,以“责任”为主线精心设计教育活动,开展 “成人仪式”、远足活动等;高三年级以理想教育和感恩教育为主线,开展“感恩社会”“毕业典礼”活动等。在此期间,经典文化活动有“书写经典,传承文化”硬笔书法大赛、红歌比赛、诵经典、重温“田中三字经”等,以弘扬经典传统文化,丰富田中人的品味。
学校整合学校德育资源,从田家炳德育文化中提取教育元素,促进校园文化活动、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等层面德育资源的综合利用,构建以《田中道德“三字经”》为经,以《田家炳之路》活动课程为纬的全方位的活动体验德育体系,诠释“自强不息,己立立人”的学校精神,注解“诚于做人,恒于做事”的田中校训,形成情感体验全覆盖的田家炳文化德育校本特色。学校开设了“论语选读”“公民教育”等校本课程,实现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
学校致力于设计与开发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中学协同德育系统数据库:德育资源与信息多元化,并实现实时更新;德育活动多样化,现实虚拟双结合;德育管理信息化,实施追踪记录;主体交互自由畅通,突破传统时空界限,实现共享与团体互助;为协同德育的开展提供一个信息化、开放化、自主性的支持平台以及低成本、高效率、操作便捷的环境。包括校园微视频德育新平台、创建面向信息化的协同德育论坛。
学校充分利用田家炳先生的人格感召力,通过田家炳先生自强不息的人生经历激励广大学子。每年暑期在田家炳基金会的大力支持下,组织高一学生干部开展“寻找田家炳足迹,探访田老故乡”暨优秀学生干部夏令营活动。这样的活动让更多的学生亲身了解田老先生的事迹,既能提升学生干部的素质,也能将田老先生的精神心口相传,起到弘扬田老精神的效果。几年来,参加夏令营活动的同学数量逐年增加,学生的积极性也逐年高涨。学生干部通过制作电子小报、撰写心得体会等多种方式,将田老先生的事迹和精神在校园内大力弘扬,并通过自己的实际表现来带动身边的同学,从而让自强不息的田中精神在校园蔚然成风。
道德教育具有一定的情境性和时效性,实施道德教育不仅要重视德育资源的开发,更要注重学生主动的道德学习与自主成长。以田家炳德育文化为基础的学校德育课程与实践方式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首先,从教育文化学的视野看,体现了学校文化的本质特征。田家炳德育文化是一种学校文化的特色与建构,在课程内容和形式上观照田中文化的丰富多彩、纷繁多姿,领略田中文化多样性、多元性特征。田家炳德育文化又是学校文化的精粹,在课程的设计和实施上,让学生体验田中文化优雅庄重、灵动活跃,领会田中文化内融性、内驱性特征。这一创意较多表现在田中基于课程基地建设,更好地创设虚实相生、富有个性的文化氛围,进一步促使校本文化增量提质,促进田中事业的内涵发展中。
其次,从德育关系与过程看,体现了师生互动的本体特征,也体现了师生角色的主体定位。当课程借助基地建设这一机遇获得新的生长点,借助校本德育活动这类载体进入新的生长期,以教师作为课程开发和开设主体,学生作为课程学习和认识主体的课程理念将会得到前所未有的巩固和弘扬。而在课堂角色上,将会实现教师由主宰到主导的转换,学生由客体到主体的转变,师生分别在教和学的层面上从主体向主人跃升,进而促进师生和教学回归本体和本真。尤其课程评价体系突出生本的刚性要求,师资培训使用包含学生骨干在内的人员充当活动指导员,以及活动开展时间地点充分听取学生意见等,都体现了课程教学和基地管理中,学生作为实践创新主体地位的鲜明导向。这一创意较为充分地表现在大量课程活动案例,校内外大量生活实践,以及师生伴随课程实施,促进自身自由活动、自由管理、自由成长、自由发展中。
再者,从德育课程观看,体现了德育资源开发的校本化特征。田家炳德育文化旨在开阔学校育人思路,丰富德育课程的内容与价值,将田家炳德育文化有机地融入地方乃至国家课程资源中,使德育课程更接近学生的生活。因而,校本德育课程建设应在大量汲取田中校本资源的同时,主动挖掘并转化田家炳德育文化资源。从当代高中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生活经验出发,探寻课程文化与德育的交汇点。从国家课程的高度和目标,通过融入田家炳德育文化的精粹,进一步丰富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系,并渗透到教学过程中。
当代学校德育面临的一个较大的难题,就是道德教育的有效性,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德育模式的创新。针对这一问题和现象,我们从田家炳先生的人生历程与人格力量中得到了极大的启示。田老先生处世不惊不奇,一生淡泊名利,不仅独善其身,而且兼济世人。他这种崇高的人格品质是在无声无息的日常生活中逐步得到升华的,而且这种高尚的品格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的周围。德育过程是一种化育过程。校风育人、文化化人是文化德育的重要效能之一。校风是学校文化的基础性构件,校风育人是这一课程的标志性形态。课程将校风因子合理分布到具体教程,又通过系统实施,能动有序地发挥校风持久、强劲的浸润功能。自强不息,和而不同的理念;诚于做人,恒于做事的校训;勇于反思,追求卓越的态度;志存高远,脚踏实地的品格;阳光大气,博爱无私的情怀。此所谓本项目对学校成员深广、恒常的濡染效能。
以田家炳道德文化的精神价值为核心要素,提升学校德育的优质效能,激发学生道德自主发展的动力。通过以田家炳德育文化的建构,形成具有对学校教育广泛、坚实的效能支撑。校本德育活动课程以立德为缘起、过程和归宿,而立德又为育人之先、之重、之本,故这一课程在学校诸课程中具有最强的基础性和引领性。设立这一课程并将其抬升至基地层级,可以让学科德育更具依附和活力,让校风育人更具张力。田中世纪之交以来的崛起并非偶然,而系诸多因素的厚积薄发。其中长期在学科教学和内部管理中灌输、渗透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品质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和身心健康教育,形成厚重的德育底蕴乃至崇高的学校精神,是关键因素。
田家炳伙伴学校项目的实施,深化了我们对田家炳精神文化的理解,构建了田家炳文化德育课程的结构化体系和序列化路径,丰富了田家炳德育文化涵养与浸润的内容与形式,有效提升了伙伴学校的内涵建设、文化发展和质量提升。这既是田家炳伙伴学校项目带来的积极变化,也是未来在更高的起点上建设好田家炳伙伴学校项目的资源与基础。为此,我们需要以更加有情怀的专业精神、更加有深度的项目设计、更加有品质的活动形式和更加有内涵的思想引领,深化对田家炳精神的研究与发展,更好地发挥田家炳文化与精神的育人价值和引领功能,为培养承担民族复兴大业的时代新人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