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约红
今年7月10日,香港著名实业家、慈善家田家炳老先生与世长辞。噩耗传来,天下同悲。田老先生生前曾两度亲临我校,谆谆教诲、殷殷嘱托,犹在耳际。而今斯人已去,精神不朽。田家炳精神是学校德育的宝贵资源,近年来,我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以弘扬田家炳精神为载体,以强化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为抓手,通过环境熏陶、活动体验、学科渗透、时空拓展等途径,初步形成了一套具有本校特色的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体系,为全面提高学生素养,促进中学生成人成才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重视校园环境的打造,强化物化建设,是学校德育的重要途径。为此,学校注重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在校园显性文化中的作用,以人为本,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1. 重视楼宇楹联文化建设
近年来,学校筹措大笔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学校楼宇征名、田园景点的楹联征集活动,鼓励师生为学校文化长廊、楼梯走廊、各教学楼宇及花圃、绿地、景点、道路等起名,或题写富有文化内涵的座右铭、警示语等。还精选名誉校长田家炳先生来校视察与众学生合影照及其亲笔题词,制作成巨幅壁画悬挂在科技楼墙壁上,让每一位来访者驻足欣赏,接受先生崇高精神的熏染。
2. 加强文化长廊建设
学校最具特色的当数校园西南处的中国历代文化名人长廊与田园景区,2005年落成之时,田老先生曾亲临学校并予赞许。如今,田园景区俨然市区一景。走入园内,但见垂柳碧波,流泉瀑布,假山池沼,亭台长廊,红黄相间,浑然一体。湖西北隅之百米文化长廊更是园中佳境,其乃田中诸师匠心独运,揽中华史卷,选数十文化名人,择其名言佳句,附其简介,雕缕其上而成。意在祈我田中学子继先贤圣德,修身敦品,砺志成才。
3. 兴建民族文化体验馆
学校着力利用和开发“三大资源”,即以“田字号”为品牌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以内高班为依托的民族文化资源,以盐城“三色文化”为特点的地域文化资源,成功申报“优秀文化教育”省级课程基地,兴建优秀文化教育体验馆。体验馆包含“三厅七室”,“三厅”分别为“民族之魂”“东方湿地”和“西域风情”三个展示厅,引导学生在了解祖国民族文化精髓的同时,培养民族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七室”分别为文学体验室、曲艺体验室、礼仪体验室、书画体验室、竞技体验室、共创体验室、内地新疆高中班展室,以新型的环境、直观的体验,培养学生的美德。
如此通过营造一流育人环境,潜移默化,激发了学生热爱班级、热爱学校、热爱祖国的情怀,努力追求生活中的真、善、美,在心中积淀下丰厚的民族传统美德精神的人文因子[1]。
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是一项综合性的育人工程,学校每一学科和每位教师都有责任去全力推进。实践证明,利用学科渗透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效果良好。
1.利用文明礼仪知识,教育学生做文明人
中华民族被称为礼仪之邦,讲道德、讲文明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基石。语文学科中的古代文化知识从多个方面反映我们民族的风尚、礼节,学生通过学习这些文化知识,能了解祖国光辉灿烂、源远流长的文明史,做新时代懂礼貌、讲礼节的文明人。如春节风俗中的拜年、压岁钱是自古流传的旧俗;中秋、重阳等是亲朋团聚的日子。由古代称谓联系到现代文明用语,由传统节日联系到母亲节、老人节等现代节日,能培养青少年文明谦逊、尊重老师、孝敬长辈等优美品德。
2.利用文学艺术作品,提高学生道德修养
文学具有教化、劝善的功能,文学的熏陶可使人们加深对人生的意义、生命的价值的认识。古典诗歌中有大量篇目涉及到节令风俗等民俗知识,如重阳登高、折柳送别、端午吃棕、中秋赏月等。明清小说中也包含大量的民俗内容,其中关于生活习俗、宗教礼仪、岁时节令、烹调宴饮情节的描写,大都再现了活生生的民俗场景。现代作家的创作中,民俗描写也比比皆是。如鲁迅先生、沈从文先生现代题材的小说之所以洋溢着社会气息、乡土风味,富有民俗情趣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风土民情、社会习惯等民俗知识,对提高学生文艺修养、培养中华美德都是相当重要的。
3.汲取人文思想精华,培养学生健康人格
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崇尚气节、正道直行的精神,对于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的铸造曾起到过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们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立于不败之地的最宝贵的品德。社会的稳固和发展需要它的每一个成员脚踏实地、不怕困难、勇于献身。而众历史人物“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宁可玉碎,不为瓦全”等气节,更深刻反映了我们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对个人价值的认识。在建设现代化国家的今天,这些精神品质仍是我们不畏艰难曲折,朝着理想境界不懈迈进的巨大力量。
活动是学校德育的最主要形式。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要入耳入心,更应该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来让学生参与、体验、感悟,从而在内心深处生发对民族传统的认同感和自豪感[2]。
1.开展践行“八礼四仪”活动
近年来,为在未成年人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江苏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其中的“八礼”为仪表之礼、餐饮之礼、言谈之礼、待人之礼、行走之礼、观赏之礼、游览之礼、仪式之礼。“四仪”指在学生7岁、10岁、14岁、18岁时,学校要为其组织入学仪式、成长仪式、青春仪式、成人仪式,以此教育引导未成年人强化文明礼仪素养。
2. 开展多民族文化教育
学校是内地新疆班承办校,加强传统美德教育有利于民族团结。传统文化倡导的“和而不同”“和美与共”为建设好新疆班提供了有益借鉴。据此,我们着力培养新疆班学生和内地学生开放自信、兼容并包、尊重和理解差异等气质,使传统美德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比如内高班学生学唱淮剧,内地班学生学跳刀郎舞、萨玛舞;内高班学生学打太极拳,内地班学生学打手鼓;内高班学生学包粽子,内地班学生学做馕饼……这样就让文化的交流在田中校园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3. 开展“诵典立人”活动
学校始终牢记田家炳老先生“敦品励学,己立立人”的谆谆教诲,努力践行“促进道德教育、弘扬中华文化”的神圣使命,开发了田家炳基金会资助项目——“诵典立人”行动计划,探索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德育新途径,使学生增强文化自信、文化自觉,让优良的品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按照“每年两展演”活动规划,学校已举办了五届大型展演。在2016年春季展演活动中,学校还邀请了香港田家炳基金会总干事戴大为先生和盐城市有关部门的领导观看展演。每一次展演活动都为师生和家长搭建了展示才华的舞台,其音像资料也成为了成长和青春的珍贵留念。
4. 开展其他各类课外人文活动
如青年志愿者行动、一年一度的校园文化艺术节、迎春长跑、读书汇报会、一二·九歌咏赛、念亲恩朗诵比赛、书法绘画展等,不仅开发了学生的潜能,发展了学生个性特长,愉悦了学生身心,磨练了学生意志,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自主自立的精神,而且增强了他们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及集体主义观念。在此过程中,通过鉴赏美、评价美、创造美等活动,来交流检验中华美德训练的效果,以此转变学生思想,提高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认识。
学校德育要提高实效,取得长效,必须打破学校围墙的界限,让育人时空向社会延伸。为此,学校组织了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
1. 敬老助残活动
每年,学校都会积极组织师生文艺宣传队到敬老院给老人们演出,帮老人们打扫卫生,还给老人们照相、赠送鞋袜热水瓶等,给老人们带去了特殊的问候和温暖。同时,学校还主动积极地与区聋哑学校举行联欢活动,让悠扬的歌声、和谐的旋律、曼妙的舞姿,使那些身残志坚的孩子感受到了中华美德的温暖。
2. 手拉手互助活动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中华民族向来乐善好施、乐于助人,这一民族特质至今仍然发挥着其特有的品质光辉。为了弘扬这一特质,给困难中的人们带去希望和帮助,学校通过“捐出一点零花钱”“开展废品回收”等活动,为许多特困生建立基金,几年间就募捐了十万余元,很好地帮助他们度过了难关,获得了人性关怀的滋养。
3. 社会调查活动
社会实践是检验和深化学校德育成效的最好舞台。为此,学校经常利用寒暑假时间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培养了学生关心社会、关心人类的公民意识和公民精神。例如,学校在学生中招聘志愿者,利用节假日时间,对盐城市区主要交通路线的盲道进行社会调查,重点了解这些盲道的使用维护情况。经过仔细调研,学生撰写了调查报告送达盐城公安、交通、城管等部门,为这些部门进行交通路况整治提供了详实的资料。
通过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学生思想品德显著提高,爱国情感、社会责任感得到增强,学校办学声誉鹊起,近年来分别获得“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课题研究百佳示范学校”“江苏省文明学校”“江苏省德育先进学校”“盐城市模范学校”等多项荣誉称号。学校办学没有止境,我们愿以微薄的成就告慰田老先生的在天之灵,并继续以其崇高精神化作种子根植在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领地上,让它生根、发芽,结出更多丰硕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