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张 飞
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发展需要以及教育内容、季节变化,不断地创设新奇的环境,引导幼儿独立、自主地去观察、探索、发现,从而认识和解决问题,使幼儿得到全面发展。如在主题活动“我是中国人”中,幼儿欣赏了一段中国京剧表演,对中国的民族艺术——脸谱和京剧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于是我在美工区给幼儿提供了白色卡纸、彩笔、水粉颜料、宽紧带,幼儿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创造性地制作了各种五彩的脸谱面具。同时我又在角色区投放了一些道具,如大刀、剑、金箍棒等,幼儿爱不释手,一到玩游戏的时候,就跑到角色区,戴上面具,拿起道具边唱边表演,俨然一个个小京剧演员。
在这样的环境里,幼儿充分地放松自己,快乐体验,自主学习。
预设活动是围绕幼儿的经验展开的,这与幼儿的年龄特点相符合,也满足了幼儿的个体差异。如中班的主题活动“沉与浮”,为了让幼儿对即将进行的科学活动产生探究的欲望,我在科学发现区投放了水、脸盘、肥皂盒和能沉能浮的各种物体,例如,玻璃球、珠子、石子、铁钉、纸片、塑料娃娃、乒乓球、积木、空瓶子、钥匙、橡皮泥、树叶、小碗、磁铁等材料让幼儿探索求知。幼儿对科学区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游戏的过程中也提出了好多问题,这为以后感知物体的沉与浮活动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基础。
1.主题活动中的“实训基地”
在主题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幼儿会对某一个问题、某一事物、某一个现象,产生持续探究的兴趣。因为区域活动内容需要持续观察和探索,所以这项区域活动就产生了特定的性质,即幼儿的“实训基地”。在此区域活动中,幼儿将用绘画记录的方式表达和交流他们的发现。
2.结合主题进行相关技能学习
在主题活动中,老师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创设一些活动区域,让幼儿在其中练习主题活动所需要的技能,并通过有效帮助来保持幼儿学习和运用技能的热情及兴趣。如大班上学期的主题活动“冬日过新年”中,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剪纸窗花吸引了幼儿的兴趣,于是我在美工区投放了彩纸、剪刀、美工刀、剪纸书等工具材料,幼儿的参与度高,区域就具有了“民间艺术坊”的性质,也就丰富了美工区原有的游戏内容。
3.趣味无穷的游戏“小剧场”
在大班主题活动“成长快乐”的开展中,我们在操作区设置了一个“面具大集合”。小小设计师们拿着画笔、剪刀、双面胶等工具材料,有模有样地制作各种各样的面具。他们在充满趣味的游戏情境中,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获得了相应的主题经验。当一面面精美的面具制作完成后,幼儿们迫不及待地想要展示,于是我又在表演区设置了面具大舞台,让幼儿戴着面具进行表演。他们有的扮演公主,有的扮演王子,有的扮演巫婆,很享受面具带给他们的快乐。
1.每一个区域活动的内容都必须围绕主题目标来制定
在大班主题活动“秋日大丰收”中,为了让幼儿更好地了解秋天,我利用家长资源搜集到了一些成熟的水果、庄稼,如:柿子、苹果、葡萄、黄澄澄的稻子、新鲜的花生、大大的南瓜,以及秋天丰收的图片。我还专门布置了“丰收的秋天”展示区,当我带着幼儿参观时,他们非常高兴,七嘴八舌地讲着自己看到的丰收景象,以及家人忙得不亦乐乎的丰收情景。
2.主题进行中结合需要随时调整
根据大纲要求,为了满足幼儿的需要,区域活动的空间布局以及材料的投放要根据主题的需要及时更换和添加,以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及主题发展需要。
区域是幼儿园重要的教育环境,区域活动主要是幼儿自己的活动、游戏,具有自由、自选、独立而协作的优势。幼儿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中自主、愉快地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学习,能更多地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区域活动与主题活动的整合,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主题活动引领了区域活动,区域活动又为主题活动提供了新的活动材料。只有两者紧密联系着,相互渗透着,才能更好地促进主题活动的发展,也能让幼儿在主题活动中获得更多有效经验。我相信通过不断努力探索,区域活动与主题活动的整合会越来越完善。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